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23篇
轻工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阿维菌素和环氧虫啶混配对水稻褐飞虱的协同杀虫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静  郁季平  陈杰  邢家华  施顺发  张芝平  徐海燕 《农药》2014,(11):840-841,844
[目的]评估阿维菌素和环氧虫啶对水稻褐飞虱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二者混配的增效作用,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阿维菌素与环氧虫啶比例为1:1~1:12时均为增效作用,比例为1:8时共毒系数为140.80,增效作用最显著;将2种制剂进行桶混,药后7 d,25%环氧虫啶WP 45 g a.i./hm2+1.8%阿维菌素EC 5 g a.i.hm2,25%环氧虫啶WP56 g a.i./hm2+1.8%阿维菌素EC 7 g a.i./hm2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3.7%和88.4%。[结论]阿维菌素和环氧虫啶混配防治水稻褐飞虱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25%环氧虫啶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的表观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环氧虫啶在4倍使用剂量下,对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和抽穗扬花期水稻的表观安全性。结果表明:经25%环氧虫啶WP有效成分239 g/hm~2处理的2个水稻品种未出现叶片变色、坏死和萎蔫等现象,植株分蘖正常,没有徒长,无叶片卷曲或扭曲变形等情况;生长速率抑制率、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空秕率、产量与清水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因此,25%环氧虫啶WP用量在有效成分239 g/hm~2以下喷雾处理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3.
以呋喃为原料,经溴化和甲氧基化得到2,5-二甲氧基二氢呋喃,再通过催化加氢合成得到2,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进一步通过加热水解反应。减压蒸除反应溶剂,浓缩后得到丁二醛,含量98%(GC),3步反应总收率71%(以原料呋喃计)。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便,原料成本较低,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1988年的布赖顿作物保护会议上,推出了9个新的杀菌剂和7个杀虫剂。尽管约有6种活性化合物是新的种类,但绝大部份化合物是人们熟知化合物的变种。令人感兴趣的新杀菌剂包括由Shell公司开发的肉桂酸衍生物——dimethomorph或CME151。经对葡萄和马铃薯田间试验表明,其对霜霉和疫霉属病菌有专效性,但对腐霉属无效。只有Z-异构体具有杀菌活性,但在田间条件下异构体的比例并非决定性的,因为能迅速达到Z∶E=80∶20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拟除虫菊酯的立体化学与其对害虫的防治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光学活性化是开发高效杀虫剂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从工业角度上就拟除虫菊酯的酸组份和醇组份的光学活性化技术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US-Based公司的DNAP(DNAplant Technology)把几丁质酶的表达基因移入收获作物中获得了专利保护。DNAP通过破坏侵袭水果和蔬菜的病菌中的几丁质,以期防止收获后的腐烂。迄今为止,该公司的科学家已成功地在番茄、马铃薯、莴苣和糖用甜菜中引入  相似文献   
7.
8.
环氧虫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燕  汤林芳  张芝平 《农药》2014,(4):255-256
[目的]建立创制杀虫剂环氧虫啶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Shimadzu VP-ODS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以乙腈和醋酸铵缓冲液为流动相梯度淋洗,在325 nm波长下进行对环氧虫啶的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变异系数为0.21%,平均回收率为99.93%。[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环氧虫啶常规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快速、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苯砚唑是一种高鼓、低毒、除草谱广的三唑酰胺类除草剂。苯砜唑的合成采用2,4,6-三甲基苯胺为原料,经过重氮化、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缩合反应可得产品。并进行了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严晨  张芝平 《世界农药》2004,26(6):14-15
早在20世纪30年代(Kogl等人,1934),人们认识的主要植物激素的结构为3-位取代吲哚类-3-吲哚乙酸[IAA,(1)]。Laitem和Christiaens(1975)于七十年代合成了硒类化合物3-(苯并硒酸基)乙酸[BSAA,(2)]。在一些关于植物激素的研究中(Gasper等人,1997),包括根、胚芽鞘、愈创组织的再生(Hofinger等人,1980),体细胞胚生成(Lamprove等人,1997;Monteiro等人,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