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3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细鸣  范荣玉 《化工进展》2021,40(1):332-338
为了赋予微孔聚丙烯膜(MPPM)抗菌能力,增强其抗污染性能,本文通过丙烯酸的光引发接枝聚合、壳聚糖与聚丙烯酸的酰胺化反应、壳聚糖胺基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开环加成,成功地在MPPM膜表面通过共价修饰技术构建了壳聚糖季铵盐修饰层。构建过程通过FTIR、XPS和荧光素二钠盐染色分析得到了证实。静态水接触角和吸水量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修饰膜具有优异的表面润湿性和吸水性,吸水量可达11.23mg/cm2,为未修饰MPPM的1123倍。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考察了修饰膜的抗菌性能和抗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修饰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可达9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可达100%,且抗菌效果稳定,在水处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与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细鸣  涂伟萍 《材料导报》2004,18(10):57-59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识别技术,被应用于色谱分离、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环境监测、仿生传感器、催化等领域.结合与识别能力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重要性能,详细分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与识别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四个新的含氯N—芳基—α—氨基苄基膦酸缓蚀剂,用元素分析、红外分析、^1HNMR、^31PNMR(核磁共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用静态腐蚀实验(失重法)研究其在不同浓度及pH条件下对钢铁的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4.
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微米级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微球(PS).以制得的PS为种球,柚皮素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Bs).研究了溶胀比及环己醇用量对MIPBs粒径及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粒径为1.50μm的PS作种球,且溶胀比控制在27~60时,可以制得粒径在4.5 μm~6.0 μ.m单分散的MIPBs;随着环己醇用量的增大,MIPBs球形更加规则、表面更加光滑.氮气吸附测量结果表明,制得的MIPBs是一种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的聚合物.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MIPBs存在一类等同的结合位点,其平衡离解常数Kd和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8.61 mmol·L-1和48.50μmol·g-1.制得的MIPBs对模板化合物柚皮素显示出较高的选择性,以槲皮素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达1.96.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新显色剂4-硝基-4'-磺酰胺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的合成及其与 (Ⅱ)显色反应.结果表明该试剂能与 生成稳定的配合物,其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520 nm处; (Ⅱ)量在0~9.73 μg/25 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4×10 5 L·mol -1·cm -1 .用本法测定工业废水中微量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郑细鸣  涂伟萍 《腐蚀与防护》2004,25(10):422-425
合成了7种膦酸缓蚀剂。用失重法考察了膦酸浓度及溶液pH值对缓蚀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膦酸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关系。通过钢铁表面形态及膜成分分析,证明膦酸是一种吸附型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憎水保护膜,使腐蚀反应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微球。分析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离子强度、反应温度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优化聚合配方和工艺,制得了大粒径(粒径达1.7um)、单分散(分散指数为0.059)的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微球在不同试剂及温度下的溶胀性能。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四个新的含氯N-芳基-α-氨基苄基膦酸缓蚀剂,用元素分析、红外分析、1HNMR、31P NMR(核磁共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并用静态腐蚀实验(失重法)研究其在不同浓度及pH条件下对钢铁的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将聚丙烯酸和聚亚乙基亚胺-Cu(Ⅱ)络合物通过静电作用交替组装到聚丙烯微孔膜(MPPM)表面,再通过环氧氯丙烷的交联,使组装层形成交联体系,洗脱除去Cu(Ⅱ)离子,制得Cu(Ⅱ)离子印迹复合膜。采用FTIR、XPS和ESEM对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物理形态进行了表征。制得的离子印迹复合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稳定性,吸水量能够达到MPPM的819倍以上;在1.5 mol·L-1的NaCl水溶液或55℃水浴中振荡洗涤48 h,膜表面的组装层质量能保持在94%以上。平衡吸附实验结果发现,离子印迹复合膜对Cu(Ⅱ)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与高的选择性,饱和吸附量可达112.87μg·cm-2,以Pb(Ⅱ)、Zn(Ⅱ)、Ni(Ⅱ)、Co(Ⅱ)、Mg(Ⅱ)或Mn(Ⅱ)作为竞争离子,膜对Cu(Ⅱ)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分别达17.72、26.66、17.43、16.87、29.72和19.75。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制得的离子印迹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10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对Cu(Ⅱ)离子的吸附量能保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郑细鸣 《精细化工》2014,31(8):950-954
为了赋予微孔聚丙烯膜(MPPM)抗菌能力,发展了一种有效的表面季铵化方法。基于紫外光引发丙烯酸的接枝聚合,通过碳二亚胺活化,将聚亚乙基亚胺(PEI)共价固定于MPPM表面,用环氧丙烷对PEI链上的伯胺和仲胺进行叔胺化,最后再和苄氯反应,成功地使MPPM表面季铵化。采用FTIR、XPS、荧光素二钠盐染色和水接触角对膜进行了表征。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考察了季铵化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季铵化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强的抗菌活性;增加膜表面阳离子密度或延长接触时间,均能有效提高膜的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