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9篇
建筑科学   3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以腐植酸钠、丙烯酰胺为原料进行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引发剂用量、物料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合成腐植酸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影响。确定最佳聚合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h、引发剂用量2.5%、丙烯酰胺与腐植酸钠质量比50:1(g:g)。通过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合成了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2.
以磷酸三丁酯(TBP)体积分数、铁锂物质的量比、相比三因素为自变量,以锂萃取率为响应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磷酸三丁酯-丁酸乙酯体系从盐湖卤水中协同提锂工艺。通过响应面法得到体系的最优工艺条件为TBP体积分数为43%、铁锂物质的量比为1.9、相比(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2.4,在此条件下锂萃取率的预测值为92.39%、实际测量值为91.42%,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05%。该研究可为盐湖卤水中锂的提取分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玉英  马淑清 《山西建筑》2012,38(11):270-271
结合今年及去年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对交通事故中人(驾驶员、骑车人、行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交通参与人的种种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达到警示人们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种有机溶胀剂作为聚丙烯(PP)基体的溶胀剂及接枝单体的溶剂,协助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及苯乙烯(St)固相接枝PP。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条件和溶胀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对接枝产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枝产物的接枝率、熔体强度相对于未溶胀时均有所提高。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即按照PP,HDDA,St与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100.00∶4.00∶1.82∶0.30投料,用6.6 g溶胀剂在40℃溶胀3 h,85℃反应2.0 h,接枝产物的熔体强度增加到2.51 kPa.s(为原料的4.48倍)。热稳定性与原料相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聚乙烯由于缺乏极性导致其亲水性、印染性以及与无机填料和极性聚合物的相容性差。接枝极性的单体是提高聚乙烯极性的有效方法。文中综述了聚乙烯本体接枝改性的接枝机理,讨论了聚合物主链结构、单体和引发剂对聚乙烯接枝反应的影响及其副反应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对反应增容过程的优化、控制和预测。文中结合反应增容共混体系中的静态动力学模型和流变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聚合物浓度、弛豫时间、缠结尺寸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明了理论模型在反应增容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无卤膨胀型阻燃剂与聚丙烯间存在相容性差的问题,综述了几种改善相容性的方法:对阻燃剂与聚丙烯进行表面改性,加入偶联剂、相容剂,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引入新型炭源;通过合成三组分一体化的单分子阻燃剂改善聚丙烯与阻燃剂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马淑清 《山西建筑》2014,(3):260-262
基于工业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油气、市政、水利、铁路、化工和制造等行业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对此类系统中存在的脆弱性和面临的外部威胁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研究工控系统安全属性的模型,提出了缓解工控系统安全问题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环氧琥珀酸(ESA)合成体系中只有马来酸分子含有双键这一特点,采用溴值法测定马来酸酐含量,研究了试液的稳定性、酸度、测量范围及其他干扰组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检验了方法的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测试条件为滴定时间小于20 min,体系pH=4~6,马来酸酐质量浓度小于2g/L,相对误差小于3.6%,回收率94%以上.该方法简单、快速、易实现、测定成本低、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0.
马淑清 《山西建筑》2013,(36):136-138
以风电功率预测误差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预测误差经验分布假设,实现对风电功率预测误差分布的描述,并根据预测误差时间序列高阶自回归(AR)模型对未来预测误差进行估计,以误差本身作为预测对象实现对原预测的修正,从而为确定预测结果置信度及预测结果修正奠定基础,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