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篇
金属工艺   4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钛及钛合金铸锭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铸锭中的氧含量从而实现提升钛材料的室温抗拉强度,一般采用在制备自耗电极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二氧化钛粉作为氧的添加剂控制铸锭的氧含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通过添加二氧化钛粉经两次真空自耗熔炼的钛及钛合金铸锭中上部氧含量无明显异常,底部氧含量有明显脱除现象,对此本文就该现象进行了相应的机理分析,认为一次熔炼过程海绵钛中的残留杂质元素Mg、Cl、C等在真空自耗熔炼过程中与添加的二氧化钛粉发生反应导致添加的二氧化钛损失所致。  相似文献   
2.
在利用真空自耗电弧炉(VAR)熔炼钛及钛合金铸锭时,因VAR熔炼本身特点,铸锭规格大型化后会出现合金元素控制困难、宏观偏析等问题,对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成品直径为1040 mm的TA2铸锭中Fe元素、TA10铸锭中Ni元素成分进行分析,设计实验探究搅拌磁场对元素宏观偏析的影响。实验通过改变熔炼时的电磁搅拌方式,探究搅拌磁场对Fe、Ni元素宏观偏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熔炼都使用交流搅拌磁场的铸锭其偏析程度远远小于一次直流搅拌、二次交流搅拌的铸锭,头底Fe元素偏析率降低到6.25%。头底Ni元素偏析率降低到6.41%。经过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搅拌磁场会影响熔池深度及金属凝固时的结晶,减弱Fe、Ni元素在钛熔液里凝固时因溶质再分配造成的结晶浓度偏差。  相似文献   
3.
利用真空自耗电弧炉进行了大规格纯钛铸锭的工业生产,研究并分析Ф1040 mm大规格高氧含量纯钛铸锭的底部脱氧现象和氧元素均匀性的问题。纯钛铸锭底部脱氧的原因是海绵钛中的Mg与添加剂TiO2在一次铸锭熔炼时反应引起的。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炉对梯度加氧自耗电极进行两次熔炼,结果表明:通过梯度加氧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纯钛铸锭脱氧的问题,并显著改善纯钛铸锭氧元素成分均匀性,使生产出的Ф1040 mm高氧含量纯钛铸锭头部、尾部氧含量的偏差控制在0.011%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掌握钛合金熔炼过程中Al元素的烧损差异,有助于控制合金中Al元素含量。通过对TC4、TC18、TC19钛合金铸锭真空自耗电弧(VAR)熔炼过程分析,并根据熔炼过程中热力学及动力学原理推算,分析得出合金组元及含量会影响钛合金液相中Al元素的活度,从而影响Al(l)=Al(g)反应的进行,最终导致Al元素的烧损差异。通过对钛合金铸锭充氩熔炼与真空熔炼过程的分析,得出气相分压不同是造成不同熔炼环境中Al元素烧损差异的首要原因,并根据熔炼过程中热力学及动力学原理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完善职工培训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完善职工培训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构想:(1)结合电力企业特点,确定职工培训的方向,即重视管理人才培养,重视技术人员的非本专业培训,重视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对企业富余人员进行培训,重视人文社会知识方面的培训;(2)建立企业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统一规划培训项目设计,建立职工教育培训项目创新机制,建立培训中心培训与生产单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建立专业培训基地,以培训中心为主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师资库等。  相似文献   
6.
钒铝合金是制备含钒钛合金的重要中间合金。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制备钒铝合金的一步法、两步法、真空法、电铝热法、微波法等技术的工艺特点,对钒铝合金技术国内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指出钒铝合金制备技术领域在国内仍潜在着巨大的优化和创新的空间。根据高端钛合金生产厂家使用钒铝合金的迫切要求,本文对钒铝合金的生产制备提出几条研究方向:精准有效控制铝热反应过程,获得不同比例钒铝含量比例;尝试少量加入对钛无害的元素,开发更优钒合金;提高单炉次产量,减少组批,提高产品均一性;应用先进产品检测设备,严把钒铝合金质量关,降低下游使用风险。  相似文献   
7.
掌握钛合金熔炼过程中Al元素的烧损差异,有助于控制合金中Al元素含量。通过对TC4、TC18、TC19钛合金铸锭真空自耗电弧(VAR)熔炼过程分析,并根据熔炼过程中热力学及动力学原理推算,分析得出合金组元及含量会影响钛合金液相中Al元素的活度,从而影响Al(l)=Al(g)反应的进行,最终导致Al元素的烧损差异。通过对钛合金铸锭充氩熔炼与真空熔炼过程的分析,得出气相分压不同是造成不同熔炼环境中Al元素烧损差异的首要原因,并根据熔炼过程中热力学及动力学原理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