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0篇
建筑科学   3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双环戊二烯的反应注塑成型工艺为目的,研究了采用Grubbs催化剂的双环戊二烯开环移位聚合速率调控手段,详细考察了反应气氛、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及调聚剂三苯基膦含量对聚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可在少量氧存在的条件下聚合.即使反应温度较低( 35℃),凝胶时间仍可小于10min,且单体转化率接近100%.催化剂浓度...  相似文献   
2.
对丙烯醛水合、加氢制1,3-丙二醇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主要对小试技术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丙烯醛经水合、加氢制1,3-丙二醇的工艺技术可行,反应器、精馏塔等设备设计合理。中试丙烯醛水合单程转化率为45%~55%,3-羟基丙醛选择性达到了93%左右,3-羟基丙醛加氢收率接近100%,产品1,3-丙二醇的醛基质量分数降至5μg/g以下。与小试结果相比较,中试的水合选择性明显提高,加氢催化剂活性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3.
在20 mL的微型反应器装置上对N i-Pd/A l2O3催化剂催化C5烯烃混合物加氢制戊烷表观动力学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了氢分压、温度、停留时间(液时空速)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戊烷加氢反应动力学的微分与积分模型。模型值和实验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氢分压、温度、液时空速工艺条件范围内,模型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薄壁不锈钢管波纹卡粘式连接的原理、安装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工程应用情况,试验研究了波纹卡粘式连接件的连接强度、密封性、使用寿命等。结果表明:经完全固化后,波纹卡粘式连接件的最大破坏扭矩达到41N·m,接近于DN15薄壁不锈钢管产生塑性变形时的扭矩强度;连接密封性能相关的8项指标全部符合国标要求。在550℃的高温炉内,连接件的泄漏量为0.02m3/h,远小于规定的0.17m3/h。根据阿累尼乌斯图推算出连接件的使用寿命可达70a以上。卫生检测显示连接件中的厌氧胶不会影响水质,清洁卫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二次正交回归试验设计对抽余C5饱和加氢制戊烷进行了试验研究,在确定了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针对压力、氢油比、入口温度和液时空速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5水平试验实施表,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运算得到工艺参数与烯烃总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和最佳工艺条件。所得模型值与试验值吻合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谢家明 《安徽建筑》2006,13(4):59-59,63
文章主要阐述了压力注浆堵漏新工艺对给水构筑物渗漏的处理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吲哚的合成越来越受重视。根据专利文献,吲哚的合成有两种方法:一步法和二步法。一步法是以苯胺及乙二醇为原料,经催化反应直接合成吲哚。二步法是以苯乙醇或苯胺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吲哚。从目前化工原料的来源、成本及反应的工艺条件来看,一步法合成吲哚较有前途。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正戊烯骨架异构化为异戊烯工艺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选择,生产条件及工艺现状作。  相似文献   
9.
评述了具有殷实应用前景的极性环烯烃共聚物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对比了后处理法、前处理法及直接共聚法三种不同的制备途径。后处理法因极性基团通过后处理产生,故不会影响聚合活性,且极性基团含量较高,但步骤繁琐。前处理法使极性基团的保护与聚合过程相耦合,操作较后处理法简便。直接共聚法工艺最为简单,但其催化剂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基于制备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环烯烃及极性基团的有效插入率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降冰片烯合成方面的研究报道多为专利且年代跨度大,缺乏较为系统的综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由(双)环戊二烯与乙烯合成降冰片烯的Diels-Alder反应机理,针对乙烯反应活性不足所采取的高压及高温两类补偿措施分别加以评述,并列举了其反应热及常见副反应等。结合高温高压及反应放热量大等特点,系统阐述了相关动力学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为调控反应进程提供参考,以确保安全生产。本文还回顾了降冰片烯合成技术的发展过程,对比了现有液相工艺和气相工艺的优缺点,虽然气相工艺可以有效遏制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气相工艺产量较低,目前实际生产中大多采用液相反应工艺,如何通过设计特殊结构的反应器以提高其混合效果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