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速铁路轨道板的运输速度影响到铺板的速度,新研制的TLC30型轨道板运输车是一种可双向行驶、转向灵活、自动调平的轨道板专用运输车,成功应用于高速铁路的施工中,得到施工单位认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刚性悬挂四轮车辆的均载特性,联立四轮车辆的静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解算了各分支悬挂的承载力,计算得到了各分支悬挂的承载力和轮胎刚度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定义了不均衡载荷系数,分析得到了轮胎刚度变化及载运偏载量对车辆均载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验方法得到了轮胎的刚度数据,并对力学解算和均载性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900t跨线型轮胎式提梁机是为高速铁路施工而开发的新机型,该机将传统梁场施工中需要配置的轮轨式提梁机的功能集中在轮胎式提梁机中,从而节约一套设备的投资费用.该机集机、电、液技术于一体,是高度集成的现代化产品,其主要功能是在预制梁场内对混凝土梁进行起吊、搬运和配合运梁车进行装车,具有性能稳定、优越、高效、功能集成化高的特点.介绍该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组成及主要作业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传统铁路混凝土预制梁浇筑设备影响梁场布局的紧凑性,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引进先进设计理念,结合新施工工法,研制了一款用于铁路混凝土预制梁浇筑的特种工程车辆。该台车有利于实现梁场布局的紧凑性,缩减梁场占地范围,提高制梁效率。现对所研制的铁路混凝土预制梁浇筑车进行了简述,介绍了其结构与组成,描述了其具体应用方式,并对计算困难的关键部位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充分保证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铁路混凝土预制梁浇筑车的成功研制,对各种铁路施工非标车辆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TLC900型运梁车远程监控终端的主要电路及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高速、低功耗、抗干扰的STC12C5A60S2单片机作为TLC900型运梁车远程监控终端主控制器.在主要硬件电路设计方面,利用单片机的串口1与GSM/GPRS网络通讯模块通讯,串口2与GPS定位模块通讯.控制方法设计力求模块化、合理化,为提高整机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色彩是产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产品的外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工程机械产品也不例外.事实证明,产品色彩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情绪.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工程机械产品的特点及色彩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了机械-液压功率匹配系统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液压系统驱动力-速度曲线及参数,提出了适用于TLC900型运梁车液压驱动系统与发动机功率匹配的电液比例功率匹配系统,并给出了控制规律及程序流程图。试验与现场实践证明,该功率匹配系统满足运梁车驱动性能的要求,可提高运梁车的驱动性能,对其他大型行走工程机械也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5—UPS/PRPU五自由度并联机床,采用矩阵法建立了该并联机床的误差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技术模拟分析了驱动杆杆长误差、球铰以及虎克铰间隙对终端平台误差的影响,最合对机床的精度进行了实例分析,为该机床样机的顺利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TLC900型运梁车电液转向控制系统的仿真与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应用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TLC900运梁车的关键部分——转向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阐述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转向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运梁车的转向原理及转向性能要求,采用分段PID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中的Simulink软件包对该系统进行动态特性数字仿真,现场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了该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改善运梁车的转向控制性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机械臂电液伺服系统,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整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扰动进行观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串级自抗扰控制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了系统的观测矩阵和控制矩阵,并利用Lyapunov稳定理论对整个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证明。根据实际参数基于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数值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前馈PID算法的对比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通过实验对所设计的控制器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