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矿业工程   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有效管理煤矿员工的行为,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基于杜邦STOP系统与安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煤矿安全行为观察模型,从计划、执行、检查与改进4个方面诠释模型的内涵,概括模型中人员配备、观察方式、数据结果、行为纠正与管理模式5方面的特点。同时将该模型运用于斜沟煤矿,对5个工种150名员工进行6个周期为期42d的观察研究,且对观察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不安全行为发生率从最初的20%降低至2%,并绘制了不同作业不安全行为变化趋势图。结果表明:安全行为观察可以明显减少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小放顶煤工作面初采初放期间初次来压步距,增加煤炭资源回采率,确保初采初放期间工作面回采安全,对23111放顶煤工作面开切眼进行深孔预裂爆破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将初次来压步距减小11.1m,初次放煤步距提前14m。  相似文献   
3.
镇城底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构造多,大采高采煤工艺应用较广泛,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由于采高大,在过较大断层时问题突出,操作不当会出现支架实际工作阻力降低、支架倾倒、冒顶等情况,尤其当断层断距较大时,会加大工作面通过的难度。为保证大采高工作面顺利过断层,在准确计算过断层最小采高、坡度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才能实现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快速通过断层。本文对该矿大采高工作面在过断层时的相关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可为同类矿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镇城底矿由于地质条件所限,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一般在500~800 m之间,镇城底矿为了提高效放,设计了1 200 m的长走向工作面,分析了该矿长走向工作面应用综合机械化轻型放顶煤工艺回采过程中的矿压规律,掌握了长走向工作面对轻型放顶煤支架的要求,得出了工作面来压步距和顶煤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发挥科学技术在煤炭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施工单位和施工项目的客观条件开发研制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方法.针对镇城底矿复杂的地质条件,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分析了制约生产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技术管理入手,强化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为煤炭生产实现稳产、高产提供技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煤柱损失,尽可能采用无煤柱开采技术.文章先就地下煤矿开采中的壁式条带布置工作面方式、工作面间煤柱的去留进行论述,并以实例介绍了三种沿空留巷(掘巷)方式的具体做法(分别为筑墙强支留巷法、恒阻大变形预应力锚索留巷法预留沿空掘巷法)进行特点分析,能为各类煤矿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煤矿动压巷道围岩控制问题,针对斜沟煤矿18106工作面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分析了强动压巷道的显现特征与影响因素,建立了临空顶板悬臂梁力学模型,得出了临空顶板积聚弯曲弹性能与煤柱峰值应力关系式,结果表明:悬顶积聚能量与煤柱应力随着坚硬顶板的厚度与抗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坚硬顶板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分析了顶板压裂...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判断煤矿火区的燃烧状态,以斜沟煤矿褐煤研究为对象,通过热重实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褐煤质量变化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实验研究褐煤燃烧阶段的碳氧化物体积分数及耗氧量变化规律。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得程序升温过程中不同温度下CO、CO2及O2的体积分数,计算格雷哈姆系数R1、R2和R3的值,对CO、CO2气体体积分数、耗氧量和格雷哈姆系数值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其与温度之间的拟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褐煤燃烧阶段温度范围为247~536℃,耗氧量与温度呈6次方关系,CO、CO2的体积分数以及格雷哈姆系数R1、R2与温度均呈4次方关系;R3与温度之间呈指数对应关系;火灾发生后使用R3值判断煤矿火区燃烧状态比R1、R2值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柱损失,尽可能采用无煤柱开采技术进行生产。基于以上目的,对在地下煤矿开采中,壁式条带布置工作面方式、工作面间煤柱的去留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三种不同沿空留巷(掘巷)方式的具体做法,即筑墙强支留巷法、恒阻大变形预应力锚索留巷法、预留沿空掘巷法。并对三种不同沿空留巷(掘巷)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为各类煤矿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方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