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机械仪表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灰碎石基层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板体作用和较小的干缩冷缩变形等特性,适合于寒冷和干燥气候环境下修筑市政道路工程,在东北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二灰碎石的工作机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二灰碎石基层的破坏类型和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絮凝法采收小球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9种絮凝剂:壳聚糖、琼脂、聚丙烯酰胺、硫酸锌、明矾、硫酸铝、氢氧化钙、硫酸铁、三氯化铁采收小球藻的效果,并对絮凝采收后的培养液重复使用情况及絮凝剂费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硫酸铝、氢氧化钙、硫酸铁和三氯化铁絮凝效果较好,絮凝时间90 min,用量分别为0.8,0.8,0.5,0.3 g/L藻液时,小球藻的采收率分别达到89.7%,91.7%,89.6%和92.3%。絮凝后的培养液按1∶10接种小球藻,小球藻在硫酸铝和硫酸铁絮凝后的上清液中生长较慢;在氢氧化钙和三氯化铁絮凝后的上清液中生长较快。氢氧化钙絮凝采收小球藻的成本较低,絮凝剂费用为1.0元/kg干藻。综合考虑,氢氧化钙可作为小球藻最佳絮凝剂。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是中国传统白酒主要的工艺特点之一。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种类的霉菌、酵母以及细菌,这些复杂的微生物体系为白酒的发酵提供了必要的微生物、酶以及风味物质。其中霉菌作为酒类发酵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在大曲发酵过程中能够分泌一些糖化酶和蛋白酶等多种酶类以及有机酸等多种代谢产物,对大曲质量好坏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曲中霉菌功能,本文对不同时期大曲中分离的霉菌采用ITS4/5 rRNA区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共分离鉴定了193株霉菌,分属于13个种。主要为红曲(Aspergillus ruber),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Rhizopus azygosporus,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嗜热子囊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salwaensis),Aspergillus chevalieri,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等,并构建了M-L系统树。根据这些分离鉴定的结果初步探究出大曲生产过程中不同时期霉菌的组成和变化规律。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白酒的酿造微生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过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了解日照市食品中有害元素含量情况,本调查组连续5年对日照市消费量大的常见食品进行了有害元素含量监测,以期能够为相关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窦晓 《东北水利水电》2002,20(11):30-32
本文介绍了尼尔基大桥大直径钻孔桩施工中,冲击钻机在钻进砂砾石、岩石和破碎带的施工技术、钻孔桩冬季施工及有效地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难题,对其他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窦晓  陆向红  卢美贞 《太阳能学报》2014,35(8):1536-1540
研究N/P比及Na NO3浓度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生长密度和油脂含量的影响。设计4个不同N/P比(=1∶1,4∶1,16∶1,32∶1)和6个不同Na NO3浓度(0.025、0.075、0.225、0.450、0.900、1.350 g/L)。实验结果表明:N/P比及Na NO3浓度均对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长密度和油脂含量有很大影响。当Na NO3浓度为0.225 g/L,N/P比为4∶1时,其油脂含量和生物量最高,分别为41.20%和2.53 g/L。实验找到眼点拟微绿球藻高油脂含量和高生长密度的N/P比和Na NO3浓度的最佳结合点,为眼点拟微绿球藻能够用来生产生物柴油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川法小曲白酒主体挥发性成分组成。方法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技术分析川法小曲白酒主体挥发性成分组成。结果 4种不同地区川法小曲白酒(江津、永川、开江、自贡)中共检出6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江津检出29种、永川31种、开江44种、自贡45种。4种不同产区酒中的共有物质为乙酸乙酯、正丙醇、异戊醇、癸酸乙酯等15种成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正丙醇、异戊醇、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癸酸乙酯、乳酸乙酯等15种成分在挥发性成分体系中贡献率较大。定量结果显示,4种不同地区川法小曲酒中的乙酸乙酯含量为0.4170~2.0880 g/L;乳酸乙酯含量为0.1115~0.2809 g/L;正丙醇含量为0.5416~0.9729 g/L;异丁醇含量0.3327~0.6371 g/L;异戊醇含量为0.7721~1.1701 g/L。结论 4种样品酒中异戊醇与正丙醇的比值分别为:1.0、1.2、1.1、1.5,异戊醇与异丁醇的比值分别为2.5、1.8、2.2、2.4,可作为川法小曲白酒特有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以南水北调中线河北省段3座穿宽浅游荡性河道倒虹吸工程河工模型试验实测结果为基础,并应用3个束窄水流局部冲深估算公式对局部最大冲深进行计算分析,基于口门内流态及冲刷特征的多样性,对3个冲刷公式假设条件的符合性及冲深估算精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传统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规律及其对部分风味分子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不同时期酒醅中酵母菌进行分离,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对分离的酵母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类型酵母菌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130?株酵母菌的26S rRNA D1/D2区序列进行分析比对鉴定,它们分属于9?个属,15?个种,分别为Pichia fermentans、Naumovozyma castellii、Torulaspora delbrueck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P. membranifaciens、Candida humilis、Kazachstania exigua、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Millerozyma farinosa、C. cabralensis、P. kudriavzevii、C. ethanolica、P. occidentalis和Zygosaccharomyces bailii和C. rugopelliculosa,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部分风味分子形成的影响。这些结果为研究传统中国白酒功能微生物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种食品模拟物中偏苯三甲酸酐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以4%(V:V)乙酸溶液、10%(V:V)乙醇溶液、20%(V:V)乙醇溶液、50%(V:V)乙醇溶液、橄榄油分别模拟酸性、水性、酒精类以及油脂类食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食品模拟物中的偏苯三甲酸的含量,采用外标法定量,计算出偏苯三甲酸酐的迁移量。结果各模拟物中加标回收率为96.7%~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0.2%~3.7%,水基食品模拟物中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0.5 mg/L,橄榄油食品模拟物中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0.5 mg/kg。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以准确测定各种食品接触材料中偏苯三甲酸酐的迁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