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轻工业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广西某金属冶炼厂区周围农村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情况进行风险性评估,为预防控制慢性砷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某金属冶炼厂周围农村村屯,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该村屯居民自种自供的大米、蔬菜和养殖的鸡、鸭等食品采样,用GB/T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方法检测上述食品无机砷的含量,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当地居民膳食摄入量(食物频次法),并参考2002年广西营养与健康调查得出的农村居民各类食物每日消费量分别计算出当地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量,利用JECFA提出的无机砷每公斤体重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为0.015mg/(kgBW·week)]进行风险性评估。结果该村种植的食用植物性农产品无机砷总体超标率为60.29%,其中大米超标率高达87.10%,平均含量为0.65mg/kg,最大超标15.5倍;蔬菜超标68.42%,平均含量0.16mg/kg;饲养家禽类食物总体无机砷超标率54.76%。每标准人每日平均、P90、P97.5膳食无机砷摄入量分别为0.2149mg、0.3900mg、0.4642mg,分别是JECFA提出的无机砷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1.66倍、3.02倍、3.60倍(其中参考2002年农村居民食物摄入量计算为ADI的2.0倍)。结论该厂区周围村屯食用农产品无机砷污染严重,居民尤其是高消费人群膳食无机砷暴露量明显超过ADI值,存在危害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了解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8次追踪调查资料,选取18-6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获得居民每人每天食物消费量.结果:1989-2009年广西18-60岁居民谷类、豆类摄入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谷类食物由1989年的483.5±116.3g/d,下降到2009年的389.0±133.0g/d,下降幅度为19.5%;蔬菜类食物的摄入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335.8-348.6g/d;水果、奶类、鱼虾类、蛋类食物摄入量和消费率虽然逐年均有所增加,但摄入量和消费率严重偏低;而禽畜肉摄入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89年的89.2±78.7g/d,上升至2009年的159.6±87.9g/d,上升幅度为78.9%;食用油、盐摄入量也偏高,至2009年分别达到38.8g/d和7.7g/d,超过推荐量标准.结论:21年间广西居民的膳食结构模式已从植物性膳食向动物性膳食转变,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2000年~2003年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流行原因,为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年~2003年广西各地食物中毒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2000年~2003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105起,进食17915人,中毒3557人,中毒发病率19.85%,死亡34人,分别占同期广西各类食物中毒起数的22.83%,中毒人数的38.29%和死亡人数的27.64%;4~10月份是中毒高发月份;66.71%的中毒和100.00%的死亡人数集中在西北部的河池、百色以及中心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市;中毒原因主要是农村家庭聚餐、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制作的食物因原料(重点为肉类、谷类及制品)污染或加工不当、生熟交叉污染等所致;病原体构成第一位是沙门菌,其它依次为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椰毒假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而进食人数发病率最高的是椰毒假单胞菌(98.61%),其次是沙门菌(38.58%)、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34.48%),最低的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10.65%;死亡病例全部系椰毒假单胞菌所产生的毒素污染酵米面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广西食物中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食源性致病菌(毒素)引起的进食人员中毒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广西西北部农村、饮食业和学校集体食堂等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防制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规律,为有效开展防制酵米面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对1996-2005年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996-2005年广西共报告11起酵米面中毒,中毒77人,死亡50人,病死率64.94%。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巴马、隆林、凌云等8个山区县的农户,中毒原因系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酵米面所致。调查结果显示,酵米面食物中毒是危害广西西北部山区村民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做好宣传教育,使村民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改变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的酵米面习俗,是防止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有效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采集5类市售肉及肉制品共10 927份,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9种食源性致病菌检验。结果 10 927份样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5.0%(548/10 927),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按样品种类依次为调理肉制品(33.3%,33/99)、生畜肉(24.5%,73/298)、生禽肉(24.2%,67/277)、冷冻肉糜制品(14.4%,14/97)、熟肉制品(3.6%,361/10 156)。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禽肉中未检出弯曲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调理肉制品中未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熟肉制品中未检出志贺菌。熟肉制品各年度检出率范围为0.9%~4.9%。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肉及肉制品受到不同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且污染持续多年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2年广西市售婴幼儿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14个地区的百货商场、超级市场、批发市场和便利店采集婴幼儿食品,按照国标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结果 1共监测1 939份样品,总检出率为13.56%(263/1 939),其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3.15%,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为4.19%明显高于配方食品的检出率0.83%(χ2=15.361,P0.05),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0.37%,配方食品检出率为14.12%明显高于谷类辅助食品的检出率8.68%(χ2=13.238,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0.05%;2定量结果:61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中,43份5 MPN/100 g,3份110 MPN/100 g,最大值为240 MPN/100 g;201份蜡样芽胞杆菌阳性样品中,MPN法测得159份100 MPN/g,10份100 MPN/g,最大值为1 100 MPN/g,平板法测得19份100 cfu/g,13份100 cfu/g,最大值为4×107cfu/g;3不同年龄段谷类辅助制品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检出率范围分别为5.69%~21.05%和3.45%~5.26%,配方食品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检出率范围分别为11.11%~16.25%和0%~1.37%;4不同产地婴幼儿食品致病菌检出率范围为8.84%~23.47%。结论广西市售婴幼儿食品存在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污染,应加强企业生产监管,保障婴幼儿食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实时荧光PCR在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沙门菌、志贺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致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在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中推广应用.方法 将菌株及样品经培养基增菌后,用热裂解法提取DNA,使用荧光定量PCR反应试剂盒,时该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验证,并在2006-2007年间,同时应用实时荧光PCR和传统方法对890份各类实际工作监测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时荧光PCR方法对19株不同种类标准菌株符合率为100%;对用传统方法检测分离到的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符合率分别为:沙门菌96.6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92.30%,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100%;对890份监测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实时荧光PCR法对食品及临床标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略高于传统培养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时荧光PCR法可在3~36 h内时目标样品作出结果判断.结论 实时荧光PCR方法成功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具有快速、特异和灵敏的特点,可作为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学龄儿童维生素D(VD)营养状况与矿物元素含量关系,为防治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西融水县1所中心小学512名6—14岁儿童,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全血铜(Cu)、锌(Zn)、钙(Ca)、铁(Fe)、镁(Mg)元素含量。结果:研究对象血清25-(OH)D平均浓度为22.86±9.37ng/mL,存在男女性别间差异(P0.05)。血清25-(OH)D水平、Cu、Zn、Fe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g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血清25-(OH)D水平与全血钙或铁含量呈负相关(P0.01);与全血镁含量呈正相关(P0.01);与全血铜或锌含量关系不明显(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I相关性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生BMI高于女生(P0.05)。维生素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各年龄组钙、铁、锌缺乏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全血钙、铁、镁含量关系密切,儿童维生素D水平受年龄和性别影响,应定期监测,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食品油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食品油茶的营养成分。2013年采集广西比较有特色的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当地居民制作的油茶成品,按照国家标准对样品进行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分析。油茶的茶多酚含量为1 200 mg/kg,锰含量0.371 mg/100 g,NRV%(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数)为12.36,铁为0.551 mg/100 g,NRV%为3.67。钠离子含量偏高,达到327.0 mg/100g,占NRV16.3%。广西恭城油茶富含茶多酚,有一定量的铁、锰等金属离子,值得饮用。但要改进传统的工艺,如加盐过量的习惯,避免因摄入过量的盐而引起当地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两起相距210多公里乡镇同期发生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将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和剩余食物分离到的8株肠炎沙门菌进一步鉴定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增菌,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消化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的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 5.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指纹图谱聚类显示8株肠炎沙门菌分为两个分子型,D乡食物中毒分离到的5株肠炎沙门菌有相同的指纹图谱;P镇的3株分离株图谱也一致;两起食物中毒分离株图谱之间有4个条带的差异.结论两起食物中毒的暴发虽然都是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但具有不同的分子型别,食物中毒不是由同一种污染的食物源引起;脉冲场凝胶电泳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肠炎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