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与耐药性。方法对采自产地的200份鲜活贝类,按照GB/T 4789.3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耐药性;通过PCR法分析分离株9个毒力基因(包括prfA、plcB、hly、actA、iap、inlA、plcA、mpl、inlB)。结果在200份鲜活贝类中,共检出阳性样品4份(2.0%);有1株缺失inlB基因,1株缺失mpl基因;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一线临床治疗药物敏感,但有2株对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同时耐药,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氧氟沙星耐药。结论采自产地的鲜活贝类存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分离株毒力基因有一定程度缺失,提示初级水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需引起关注,并且需要继续加强食品中该菌的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捕捞于不同海域不同品种的6种金枪鱼的脂肪酸种类与含量。方法收集来源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大目金枪鱼(Thunnus obesus)、马苏金枪鱼(Thunnus maccoyii)、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鲣鱼(Katsuwonus pelamis)6种金枪鱼,采用三氟化硼甲醇甲酯化金枪鱼肌肉组织的脂肪酸,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甲酯含量;再通过SPSS 24对各脂肪酸组成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种金枪鱼肌肉脂肪酸种类与含量丰富,蓝鳍金枪鱼、大目金枪鱼等5种金枪鱼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鲣鱼,蓝鳍金枪鱼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捕捞于太平洋海域的大目金枪鱼、黄鳍金枪鱼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明显多于其他海域,人工饲养的马苏金枪鱼(太平洋)比野生马苏金枪鱼(印度洋)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丰富;6种金枪鱼主要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20:0与所测的9种脂肪酸呈负相关,C18:1与C18:2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1.000),C14:0与C17:1呈负相关,与其他8种脂肪酸呈正相关。结论 6种金枪鱼存在脂肪酸种类与含量的差异,不同海域与不同养殖方式下的金枪鱼脂肪酸的种类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5.
群体感应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些低分子量的信号分子, 通过信号分子来感知种群密度变化, 从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和群体行为的过程。不同细菌利用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交流, 其中自诱导分子2(Autoinducer-2, AI-2)信号分子存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 是一种种间交流的信号分子。AI-2是一类呋喃酰硼酸二酯, 其合成依赖于S-核糖同型半胱氨酸酶(S-ribosylhomocysteinase, LuxS), 能调控细菌的多种重要生理过程, 包括毒素的分泌、生物膜的形成和耐药性等。本文综述了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影响及调控作用, 以期为解析食源性致病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作用机制、研制新型抗菌药物、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感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新型重组海带面产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贮藏过程中的腐败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初步鉴别、VITEK微生物全自动系统分析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导致重组海带面产品腐败的微生物为产芽孢菌,分离到的6株菌分别为: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choshinensis)、枝芽孢杆菌(Virgibacillus proomii)、溶淀粉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和缓慢芽孢杆菌(Bacillus lentus)。  相似文献   
7.
通过30 d喂养实验研究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对大鼠体质量、肝肾功能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以铅为例,分析紫菜中的铅在各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情况,为评价紫菜的食用安全性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均具有促进大鼠体质量增长的作用;紫菜对大鼠肝脏、肾脏等相关功能指示性指标无显著影响,能够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条斑紫菜和坛紫菜能够增强抗氧化防御作用,坛紫菜作用效果显著。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各剂量组大鼠肝脏、肾脏中铅含量与空白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并未在大鼠肝肾中蓄积,当粪便中铅含量高时,对应血液中铅含量较低,条斑紫菜中的铅更易随粪便排出大鼠体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克隆太平洋牡蛎类FUT10基因的cDNA序列,探究类FUT10 mRNA在牡蛎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基于同源比对方法,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完整的类FUT10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Qβ噬菌体装甲RNA技术构建内含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RV)检测靶标的装甲RNA(Rotavirus armored RNA,AR-RV),并开展系统的初步定值、均匀性、稳定性研究。方法人工合成核酸片段QβSNRV,该片段5'端至3'端依次为Qβ噬菌体成熟酶编码基因、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包装位点序列、RV检测靶标cDNA序列、多克隆位点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QβSNRV。将pET-QβSNRV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AR-RV后电镜观察,并参照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规定的方法与原则对制备的AR-RV开展定值、均匀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有目的条带表达,大小约为14.1 kDa;经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的AR-RV无杂蛋白干扰;电镜下可见结构完整的病毒样颗粒,大小约为25 nm;定值结果显示,AR-RV中检测靶标RNA的含量为(1.02±0.3)×107copies/μl;均匀性分析结果为F=0.66F0.05(9,20),表明样品均匀性良好;稳定性结果表明,AR-RV在37℃可保存15 d、25℃可保存15 d、4℃可保存50 d、-20℃至少可保存270 d、-80℃至少可保存360 d。结论本研究基于Qβ噬菌体制备的AR-RV拷贝数高,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为RV分子检测提供安全、稳定的标准参考样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紫菜产业现状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菜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栽培的重要经济海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我国海洋农业和出口创汇的主导品种之一。紫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养殖规模和密度过大,加工企业重视产量、轻视质量等新的问题。本文概述了我国紫菜产业发展现状,从紫菜养殖和加工环节分析了紫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出相应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我国紫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