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3篇
轻工业   5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斌  王栋  徐岩  赵光鳌 《食品工业科技》2012,(6):135-138,142
首次应用国际公认标准递增必选三杯法(ASTM:E-679),分别由国家黄酒评委和青年消费者组成的品评小组对中国黄酒中的重要风味物质β-苯乙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兰素及二甲基三硫进行嗅觉的觉察阈值与识别阈值的测定。获得β-苯乙醇,4-乙烯基愈创木酚,香兰素及二甲基三硫的觉察阈值和识别阈值。其中国家黄酒评委的觉察阈值分别为:871、77、26、0.08μg/L;识别阈值分别为3090、427、98、0.44μg/L。青年消费者的觉察阈值分别为:2042、229、79、0.10μg/L;识别阈值分别为8511、891、191、0.81μg/L。所获得的阈值与已报道的阈值明显不同,说明测定风味化合物在中国黄酒中的阈值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阈值对品评员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人群的敏感性与性别、生长地域、年龄及嗜好等都有关系。这为黄酒的风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对企业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研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N~+注入诱变选育氨肽酶高产菌株及发酵条件初步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N+注入米曲霉WJ05-1,筛选得到2株氨肽酶活力提高了30%的高产菌株M60-5-13和M80-10-7,经多次传代实验表明2菌株遗传稳定性良好。对M80-10-7的发酵条件,如碳氮源及浓度、起始pH、发酵时间和表面活性剂等进行了初步优化,进一步使产酶水平提高了77.5%。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从中国酒曲米曲霉与日本清酒米曲霉菌种就其形态特性、米曲上产葡萄糖淀粉酶、液化型淀粉酶、蛋白酶和曲酸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进一步用这两株米曲霉按照清酒的酿造方式酿造的酒,就酒的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评进行对比后发现:两株不同来源的米曲霉在形态和产三个酶及曲酸特性差异不明显,酿造出酒的风味、风格也相似。说明了中国黄酒与日本清酒的差异主要是由酿造方式所决定。从酿造微生物的角度提出中国黄酒与日本清酒酿造史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4.
酒中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在1943年和1968年Nattleship和Mirvish等人先后提出了氨基甲酸乙酯具有致癌作用。在当时,这一结论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七十年代,Ough等人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先后发表了几篇论文,但仍未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直到1985年后期,证实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作用才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极大重视,并对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未经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中没检出氨基甲酸乙酯;而经微生物发酵的各种酒中都不同程度地  相似文献   
5.
有效控制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EC)对于黄酒食品安全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筛选得到能够有效吸附黄酒中EC的吸附树脂,对EC吸附去除率在70%以上,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能力。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该树脂吸附黄酒中EC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树脂的表观吸附活化能Ea为8.89×103k J/mol。热力学研究表明,该树脂吸附EC符合Freundlich方程,该吸附过程是自发地、熵增加的吸热过程。研究结果为高效、简便去除黄酒中EC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葡萄酒酿造中乙醛的形成及其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醛是葡萄酒中的一种重要的风味化合物。对乙醛的生化合成进行了综述,并就SO2对乙醛的影响以及乙醛对葡萄酒颜色和物理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概述,最后,对乙醛在葡萄酒酿造实践中的微生物学意义进行重点综述。  相似文献   
7.
麦汁高温煮沸是在一个小型实验工厂中进行的,该工艺需配有一个平衡槽,二台板式换热器,一套蛇状保温管及一个“闪式”蒸发槽。其控制条件是:温度120~150℃,煮沸时间1~15分钟,蒸发量0~10%。最初选择135℃、煮沸6分钟的操作条件与100℃一次煮沸60分钟的麦汁苦味相当。高温煮沸的麦汁凝结性氮较低,颗粒沉淀增加,而多酚含量和α—酸的利用大致相同。啤酒贮存期正常。出乎意料的是缩短煮沸时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酒经”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八五”期间面向国内外的重点书稿,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重视和赞同,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包括酒文化、酒史、酿酒技术、中国名酒、饮酒艺术、工艺美术等。“中国酒经”将由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系主持编撰。“中国酒经”编写工作会议于1991年6月20日~23日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召开。我国发酵界老前辈、著名酿酒专家、原无锡轻院院长朱宝镛教授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果酒中多酚氧化酶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红红  赵光鳌 《酿酒》2000,(3):84-87
对山楂酒中含有的六种分子量不同的多酚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测定氧化前后其涩度的变化.发现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能够加重果酒的苦涩味.并对山楂中的多酚氧化酶进行提取,测定其基本特性,确定了底物、温度、pH值对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测定其酶动力学曲线,发现多酚氧化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25℃,其最适pH是6.5,其作用的最适底物是儿茶酚,其米氏常数是1.077×10-2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能加重果酒的苦涩味。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是25℃ ,最适pH6.5 ,其作用的最适底物是儿茶酚。所以 ,在果酒生产中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是非常必要的。多酚氧化酶是不耐热的酶 ,80℃时酶活迅速下降 ,若原料处理时温度在10℃左右 ,也能抑制酶的活性 ,且不破坏果酒风味。也可在果酒发酵前添加抑制剂 ,如 :二氧化硫、亚硫酸钠、曲酸等果酒中多酚氧化酶及其性质的研究@王红红 @赵光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