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化学计量学分析堆青时间对白茶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堆青是一种有利于茶叶香气转化的手段,本文研究了堆青时间对白茶香气的影响,并分析了感官香气与化合物变化间的联系。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堆青使白茶甜香增强而鲜度下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仪从样品中表征出55种化合物,它们的组成受堆青影响甚微,但含量变化显著。基于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并分析37种差异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均可区分不同堆青处理的样品,其中堆青前后样品间差异明显。苯乙醇、苯甲醛和苯乙醛等随堆青的总体上升,以及β-环柠檬醛、反-2-辛烯醛和α-紫罗兰酮在堆青后含量的普遍增加,可能是引起甜香增强的原因。而正己醇、反,反-2,4-己二烯醛和辛醛在堆青后含量的普遍减少,则可能与鲜度下降相关。32 h的堆青较有利于白茶香气的发展。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引入使得样品间差异信息的获取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采后茶鲜叶进行低温(5~8℃,10~13℃,15~18℃)和常温(21~23℃)处理,通过理化检测分析了茶青品质成分含量在不同保鲜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0 h,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和常温处理36 h中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0~13℃组中维持着与对照相当的水平;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的含量在不同保鲜处理组中均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含量在5~8℃或10~13℃处理组中无显著性变化。此外,通过基于可溶糖、游离氨基酸、C、EC、ECG、GC、EGC和EGCG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在处理36 h后4组低温样品均能与常温样品进行区分,且较常温样品更接近0 h对照样品。综上所述,10~13℃处理能对茶青起到较好的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阿根廷马黛茶和广东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分析马黛茶和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探明其差异组分,明晰马黛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醇类是马黛茶(MD)和广东红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萜醇(24.34%)和萜酮(18.97%)是MD中主体挥发性成分,MD中香叶基丙酮(4.84%)相对含量高于优选5号红茶(YX5,1.14%)和大叶奇兰10号红茶(QL10,0.89%)。脂肪醛、萜醛、脂肪酮、脂肪醇和萜烯类挥发性成分在MD中相对含量高于YX5和QL10。甲氧基化合物是MD特征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6.43%。芳香醇、酸类和酚类化合物在MD中没有检测到。萜醇和酯类是广东红茶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水杨酸甲酯是酯类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YX5(14.79%)和QL10(12.04%)中相对含量高于MD(2.43%)。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高温长时辉干工艺对炒青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借助香气感官审评及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辉干参数下所制绿茶样品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8 组样品可根据香气特征分为4 类,且此差异与辉干温度及时间参数相关。在所有样品组中,共鉴定出58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45 种化合物为共有香气组分。基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开展无监督分析,所获聚类结果与感官审评分类情况相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获得对炒青绿茶香气特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32 种香气成分。为进一步了解辉干温度和时间对32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基于该2 种因素实施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17 种关键香气成分的含量受到温度因素、时间因素和温度-时间交互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12 种关键香气成分的含量受到温度因素和时间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α-荜澄茄油烯和δ-杜松烯含量受到时间因素和温度-时间交互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α-甜旗烯含量仅受到温度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萎凋时间对“英红九号”白茶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萎凋时间"英红九号"白茶香气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英红九号"白茶的香气总量随萎凋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后降趋势,萎凋24 h含量最高,达到858.40 ng/g。白茶香气主要由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烃类组成,其中醇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不同萎凋时间白茶的香气化合物组成比较相似。顺-3-己烯-1-醇、芳樟醇、乙酸-顺-3-己烯酯、丁酸-顺-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醛、苯甲醛、反,反-2,4-庚二烯醛、壬醛、反,反-3,5-辛二烯-2-酮、3,5-辛二烯-2-酮、β-紫罗兰酮、β-香叶烯、柠檬烯、反-β-罗勒烯和β-罗勒烯,这17种香气化合物在多数样品中含量较高,其含量总和占各样品香气总量的67.3%~76.0%,对香气总量变化影响较大;其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等多数化合物含量随着萎凋进行先增后降;而苯甲醛和β-香叶烯含量在30 h的萎凋过程中总体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6.
以丹霞8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萎凋时间茶叶中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探明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在0~23h显著增加,23~32h显著降低。0~16h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茶氨酸则显著降低;16~50h游离氨基酸和茶氨酸均显著降低。0~50h咖啡碱含量显著增加;可可碱显著降低;叶绿素a差异不显著。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5~28h显著降低;28~50h显著增加。萜烯是5~32h萎凋叶主体挥发性成分,萜醇是0h和50h萎凋叶主体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表明,0~50h萎凋叶的生化成分特征和香气轮廓呈规律变化,生化特征可分为0~16,23~28,32~50h3个阶段;香气轮廓分为0~9,16~23,26~32,50h4个阶段。16h和23h是茶叶萎凋过程中生化成分特征和香气轮廓变化的共有时间点。  相似文献   
7.
马成英 《甘肃能源》2005,(4):7-7,F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2004年开始,煤、电、油、气全线告急,今年的形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全国拉闸限电的省(市)已达24个,随着冬季采暖期的到来,电力供应将更趋紧张。据国家发改委的估计,今年的用电最大缺口将达2500万KW,是目前三峡装机容量的三倍。进入8月份,成品油紧张的态势席卷了珠三角地区,造成大面积的油荒。上半年原油进口达6355.2万吨,预计全年将超过1.3亿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闷黄对黄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3个茶树品种所制黄茶(有闷黄)和对照样(无闷黄)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黄茶具有甜香风味。同时,黄茶中挥发性组分总含量是对照样的1.09~1.44倍,且醇类和烃类占比达到65.88%~76.93%。对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组成体现了香气特征差异,进而可筛选出35种特征香气化合物(P<0.01)。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闷黄影响的关键香气化合物14种(VIP≥1),其中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的α-松油醇、芳樟醇、γ-松油烯、柠檬烯、松油烯、苯乙酸甲酯、2,2,6-三甲基环己酮、4-氧代异佛尔酮和邻-异丙基苯在闷黄所制黄茶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样,这些化合物对黄茶呈现甜香的香气特征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源茉莉酸甲酯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是一类极其有效的诱导子,能够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在农产品保鲜时间的延长,防腐特性的增强,香气品质的提升以及某些具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增加等方面的效用尤为明显.随着MeJA应用领域的扩大,其诱导农产品相关品质提高的机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为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物质,MeJA对农产品相关基因表达,蛋白表达以及酶活性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对其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农产品相关品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应用MeJA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应的诱导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MS方法,比较分析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中挥发性成分差异,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红茶和单丛茶的特征性成分,为深入了解茶树品种特性和加工工艺对香气轮廓的影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萜醇是鸿雁12号(HY12)、大叶奇兰10号(QL10)、岭头单丛(LT)和乌叶单丛(WY)中最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萜醇和芳香醛是HY12和QL10的主体挥发性成分。萜烯、烃类、萜酮和脂肪酮是构成LT和WY的主体挥发性成分,吲哚可区分LT和WY香型。PLS-DA进一步证实,遗传背景相似且加工工艺相同的WY和LT香气轮廓略有差异;遗传背景不同但加工工艺相同的QL10和HY12香气轮廓不同。因此,相同的加工工艺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相同,但茶树品种的遗传背景决定茶叶香气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