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8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探区在未来的勘探中,还有9个3000万-5000万吨级的战略展开、战略突破及战略准备勘探目标。 吉林油田油气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南部和伊通盆地两个含油气区。自1955年对松辽盆地开始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以来,至2002年12月底,吉林油田已探明扶余、莫里青等29个油气田,投入开发的有扶余等19个油田,2002年原油年产量达444万吨,累计生产原油8519万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柳城县沙埔河灌区的基本情况以及灌区改造内容,结合灌区现状存在问题及供水需求,对柳城县沙埔河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确保灌区满足灌溉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合理利用有限资金进行维护及改造提升.  相似文献   
3.
��������ͨ����䵼��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管: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管;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30块岩心样品的测试,对常规储层与低阻储层的岩性组成、物性、电性、微观孔隙结构及流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低阻储层的形成机理。认为松辽盆地南部四方台和海坨子地区低电阻率储层形成的共同原因是:①均形成于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中;②岩石颗粒细(粒度中值一般小于0.07 mm),泥质成分多(泥质含量普遍大于15%),岩性组合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岩石孔隙结构较复杂;③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中高含伊/蒙混层、伊利石等矿物(相对含量一般大于70%);④储层束缚水含量高(普遍大于20%)。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油模型在裂缝型砂岩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的西部斜坡重油特征与油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南部的西部斜坡套第堡一带,在萨尔图油层发现了相当规模的重油资源。通过分析原油物性与组成、生物标志物特征,探讨了该重油的地化特征与油源,认为西部斜坡萨尔图油层的重油普遍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具有密度大、黏度高、非烃含量和蜡含量高等特点,原油均为成熟原油,主要来自长岭坳隐陷深部的青山口组成成熟烃源岩,而与嫩江组的烃源岩基本上没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白垩纪松辽湖盆沉积类型属潮湿带近海坳陷型。松辽盆地南部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布于四大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含油层段主要分布于二级、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随着油气勘探的进展,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重要的勘探目标。西部斜坡区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条件。图3表1参9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材料以其轻质、高性能的特点在民用航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与稳定性比一般材料都要有优势,是国防军事与新型武器的发展基础,同时也是民用航空飞机的重要发展材料,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度减轻机体重量,改变气动弹性,综合提升航空性能。本文将对几种复合材料进行简要介绍,并且说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民用航空中的具体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注意事项,并且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南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及分布方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油田类型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田,其储量占该地区已探明未开发总储量的75% 。预测对这类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天然裂缝分布,直接影响油田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分析构造裂缝形成机制,认为主要储集层( 扶余、杨大城子和高台子油层)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后才成岩,裂缝的发育与登娄库组至姚家组沉积期间发育并控制沉积的生长断层没有明显关系,盆地南部中白垩统的裂缝是在大安组沉积之前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波及松辽盆地导致的强烈挤压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通过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岩心地下归位、地层倾角测井及动态资料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裂缝方向,结果表明,存在两组张裂缝和两组共轭剪裂缝:一组为近东西向横张裂缝,一组为近南北向纵张裂缝;两组剪裂缝的方位角为35°~60°和120°~150°。对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为其中近东西向的横张裂缝。图4 参7( 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低电阻率油层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松辽盆地南部相对低电阻率油层是在钻井液侵入、低幅度构造、泥质附加导电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只有一种或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分析10个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的主控因素,预测了不同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分布。图1表1参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