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隧洞外水压力计算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采用数值法来计算灌浆圈的外水压力,将围岩灌浆圈分为3层,计算了各层渗透系数不同以及等效后的渗透系数时条件下的外水压力。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衬砌渗透性的增加,外水压力逐渐减小。当考虑灌浆圈不同厚度的变化时,如果将围岩灌浆圈和钢筋混凝土衬砌当作一个整体考虑,衬砌外缘的外水压力下降幅度较大,灌浆圈外缘的外水压力下降幅度很小;当灌浆圈的渗透性与衬砌的渗透性相差不大时,衬砌的外水压力变化比较小,当灌浆圈的渗透性与衬砌的渗透性相差教大时,衬砌的外水压力变化比较大。经研究分析,采用数值法计算高压岔管区围岩及灌浆圈的外水压力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济南泉群附近侵入岩体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济南市区新生界地层厚度图及灰岩顶板埋置深度图进行分区,并对这两个分区文件的图形及属性数据进行编辑,在此基础上利用Mapgis空间分析进行区对区合并和侵入岩厚度属性计算,形成侵入岩的厚度分布图。揭示了济南市区侵入岩厚度整体上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的变化特征,在泉城路以北侵入岩厚度较大,泉城路以南厚度相对较小的总体趋势,侵入岩分布整体上具有连续性,在趵突泉、黑虎泉排泄区侵入岩缺乏形成"天窗"。该方法在研究济南侵入岩厚度变化特征上具有明显优势,能有效地识别出侵入岩厚度在区域上的变化特征,从而对泉水形成的地质成因有了新的认识,可为济南泉水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清泥沟水源地为例.分析可持续开采量的涵义,认为可持续开采量是在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维持地质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地下水系统能提供当今时代和未来时代均可以持续利用的最大水量.在计算水源地允许开采量4.62万m3/d的基础上,以水位、水质和岩溶塌陷为约束条件,采用数值法评价清泥沟地下水系统的可持续开采量为2.37万m3/d,为清泥沟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济南市区多年地下水监测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济南岩溶水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呈明显季节性变化;随时间的推移,年际动态呈现降雨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开采量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的特点。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离了地下水位序列的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建立地下水位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为济南岩溶水的合理利用、泉水保护、地下水的监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济南市区多年地下水监测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济南岩溶水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呈明显季节性变化;随时间的推移,年际动态呈现降雨量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开采量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的特点.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离了地下水位序列的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建立地下水位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相吻合.为济...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研究内陆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机制,基于55组地下水样品分析结果和7组岩芯样品参数,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例系数法和数值法,反演地下水水盐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在粘性土中的浓度通量总是先增加后减小,50m处的浅层地下水中Na+含量在含水介质中表现为富集,80~110m的地下水中Ca2+含量在含水介质中为区域富集;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垂向具有分带性,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为主,TDS>5g/L,溶解沉淀作用、脱碳酸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岩作用是内陆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内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济南泉水动态特征,对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三水”转化的模式进行了划分,认为来自间接补给区河道径流补给减小、直接补给区河道断流入渗能力降低和城市化建设是地下水补给区入渗功能退化和泉水断流的根本原因.提出利用雨洪水直接补给区补源、控制城区扩展、优化开采布局等泉水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地铁工程因穿越岩溶含水层,易引起地下水渗流场发生变化,从而诱发工程及地质问题,为保护地下水环境,迫切需要一种简易且安全的疏导方案。为探讨地铁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在总结研究区岩性结构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地铁车站建设前后及增加导流措施后地下水渗流场的变化,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铁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并验证导流措施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铁车站地下水渗流结构可划分为土层夹卵砾石-岩浆岩孔隙-裂隙渗流双层结构(车站A)、土层夹卵砾石-灰岩孔隙-岩溶渗流结构(车站B)、土层夹碎石厚层单层孔隙渗流结构(车站C)3大类,地铁基坑建设对周边原有渗流场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程度与地层结构密切相关。地铁车站的建设导致迎水面水位上升,背水面水位下降,车站A、车站B和车站C迎水面水位最大壅高分别为0.40、0.32和0.62 m;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范围与地质条件、车站数量以及车站建设方向与水流方向的夹角密切相关,总体上迎水面影响范围大于背水面。导流措施能最大程度恢复地下水渗流场,各车站地下水回落后的水位与天然水位的欧式贴近度均大于0.98。但导流措施布设的数量与位置同时受水流夹角、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需结合实际情况设置。该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工程建设与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时往往需要较多的水质指标,一方面增加了取样和检测成本,另一方面容易引起评价过程中的重复描述,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通过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性)和因子分析(主控性)对水质评价指标进行优选,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综合优化模型对2017年寿光市枯水期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将模糊综合评价和可变模糊集耦合,能够很好地解决水质等级划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其评价结果也更加准确合理;利用指标优选将7个原始水质指标优选为4个指标,不但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冗余,而且能够充分保留原始指标的有效信息,并且具有更高的评价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的主控指标为硝酸盐、总硬度、锌和COD;研究区内的蔬菜种植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其主要超标因子为硝酸盐和总硬度,主要是氮肥的过度使用及地表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地下水体逐渐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锦界煤矿为例,通过矿床水文地质分析,研究矿坑涌水量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锦 界煤矿开采破坏了顶板隔水层,导通了充水通道,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模式,使孔隙水与裂隙水通过充 水通道进入采空区和工作面,涌水量达到5300m3/h,从而形成了大水矿床。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区含水 层的保护措施,为矿井安全生产和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