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利工程   16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速试验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降现象在自然界相当普遍,本文分析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速的试验方法,比较各种沉降试验和流态化试验,得到认识深度取样锥体筒流态化法是目前较好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库泥沙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依据泥沙运动基本规划和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水库排沙、分组泥沙运动、泥沙沉降等计算关系,建立了水库泥沙冲瘀计算数学模型。利用三门峡水库1960 ̄1990年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对小浪 底水库的各种运用方案进行了冲瘀计算,计算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水沙动力基本方程,结合黄河水沙特点,建立了黄河下游河道一维恒定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用黄河下游1969-1965年、1965-1974年、1974-1996年3个时段的水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模型用于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中,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黄河西霞院水库淤积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霞院水库的开发任务是供水、发电综合利用。根据西霞院水库的地形特点、运用方式以及来水来沙条件等因素,分析认为水库的基本淤积形态为锥体。采用计算有不库运用经验和资料总结的手段,进一步分析得出西霞院体淤积的河槽冲淤平稳比降为2.0-2.3‰、滞洪淤2积滩面纵比降为1.7‰,并分析了平衡河槽形态等有关水库淤2积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是制定上游防洪规划措施的一项重要依据,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数学模型是研究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重要手段。利用多个泥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水沙系列以及小浪底水库不同运用方式条件下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预测了2020年以前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6.
黄河干流梯级开发构架与泥沙控制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实测资料分析表明,黄河流域主要的产沙区间为河口镇至潼关区间,黄河支流按入黄沙量大小排序为渭河、无定河、窟野河、北洛河、祖厉河、皇甫川、延河、清涧河、洮河、汾河等。对黄河干流36个梯级开发工程、13条主要来沙支流224座水库研究表明,干流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七大骨干工程的总库容为944.97亿m3,总有效库容为472.26亿m3,拦沙库容为466.65亿m3,分别占36个梯级水库拦沙总库容的91%9、3%、90%。小浪底水库虽然具有巨大的拦沙库容,但是其上游水库或者未建、或者淤满、或者位于来沙区上游,因此其拦沙压力巨大,剩余拦沙年限仅10余年。小浪底水库淤满后,黄河泥沙将失去控制,会对黄河下游防洪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至2008年的实测资料,对库区及下游河道的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截至2008年4月,小浪底库区共淤积泥沙23.22亿m3,干、支流淤积比例分别为84.3%、15.7%;②小浪底水库干流淤积形态为水库回水末端附近的三角洲淤积及三角洲以下的异重流和浑水水库的淤积体;③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运用以来,黄河下游各河段均发生了冲刷,利津以上河段冲刷15.89亿t;④截至2008年汛初,花园口以上河段平滩流量已增大至6 000m3/s,花园口—高村河段平滩流量增大为4 500 m3/s左右,高村—艾山为3 800 m3/s左右,艾山以下大部分河段为4 000m3/s以上;⑤2002—2005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年均增加黄河下游冲刷量0.18亿t。  相似文献   
8.
实测资料分析是研究小浪底水库减淤作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一场洪水的冲瘀特性需在历史洪水中找出一场或几场水沙及河道边界与之相近的洪水来类比,许多复杂处理人工往往难以进行。本次研究引进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具有较高精度的下游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成功地应用于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再生离子交换树脂模型沙的主要物理及力学特性,参照河流泥沙动力学、土力学相关知识和规范,采用模型沙粒度分析、量筒、玻璃水槽试验及室内土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其粒径级配、膨胀率、密度、干密度、起动流速、水下休止角、抗剪特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原状再生离子交换树脂密度为1.234 t/m~3,直径为1.0~1.2 mm,经机械粉碎后可测得的最小粒径为0.005 mm;(2)原状再生离子交换树脂在水中的膨胀率为5.1%,膨胀性较强;(3)量筒法测得中值粒径d_(50)=0.100~0.370 mm的再生离子交换树脂的干密度值基本稳定在0.540 m~3/t左右,但在有压条件下或淤积时间过长时,其干密度值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d_(50)=0.100 mm的再生离子交换树脂的起动流速随淤积时间的延长有较明显的增加,不利于长周期的试验;(4)d_(50)=0.100~0.370 mm的再生离子交换树脂的水下休止角为11°00'00″~33°10'00″,与天然沙的水下休止角值接近;(5)d_(50)=0.100~0.270 mm的再生离子交换树脂在1 m高水压条件下固结24 h后,其黏结力为1.44~3.24 k Pa,内摩擦角为14.49°~27.55°,树脂颗粒间黏性较小,淤积体的凝聚主要依靠摩擦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巴家嘴水库各运用时期库区的冲淤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排沙运用方式对库区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运用时期库区淤积严重,年均排沙比仅为0.043%;第一次自然滞洪运用时,水库淤积仍较为严重,第二次自然滞洪运用时期的库区淤积量比第一次的减少较多;蓄清排浑运用时期水库淤积量明显减少,排沙比为62.6%~7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