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1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震源垂直定位位置是煤矿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对冲击地压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近水平煤层工作面,由于各微震台站之间高差较小,导致在进行震源定位计算时,震源参数的偏微分矩阵接近奇异,迭代计算无法收敛到准确解。对台站合理高差和无高差两种情况下的煤矿微震台网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当台网内台站处于同一水平面时,震源垂直位置的定位误差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井下微震监测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了地面微震监测台站,形成井上下联合监测台网,有效优化了微震监测台网的空间结构,尤其是台站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效果。对红庆河的微震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对于2次方的微震事件,井上下联合监测系统的监测效能可达90%,3次方及以上的微震事件可达100%。通过对比10组井下断顶爆破引发的微震事件数据,发现井下微震监测系统定位结果基本位于煤层上方30 m的封孔范围内,井上下微震联合监测系统定位结果基本位于煤层上方30~60 m的爆破孔装药长度范围内;与单纯利用井下监测台站的定位结果相比,井上下微震联合监测系统的定位结果普遍距离真实震源更近,表明地面监测台站的加入有效提高了震源的垂直定位精度,解决了近水平煤层微震事件垂直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微震和地音监测技术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结合ARAMIS M/E微震监测系统与ARES-5/E地音监测系统在华丰煤矿的应用效果,提出了综合微震和地音监测技术的冲击地压防治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微震监测技术配合地音监测技术,不仅在时间上对冲击危险起到了即时预测,而且在空间上对冲击危险起到了从局部预测到区域预测的分级预测效果,还可以实现煤岩体破裂过程中能量从集聚至释放整个过程的全程监测。实践表明,ARES-5/E地音监测系统能够对冲击事件的发生起到提前预测;应用微震和地音综合监测技术,能够结合2种技术的优势,在冲击地压的防治中取得效果。  相似文献   
3.
冲击矿压危险源及其层次化辨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冲击矿压发生存在冲击矿压危险源,给出了冲击矿压危险源概念;通过对微震监测技术、地音监测技术以及采动应力监测技术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提出冲击矿压危险源的辨识是冲击矿压防治的前提;冲击矿压危险源辨识技术存在各自适用范围,对于冲击矿压危险源的搜索定位必须实现层次化。  相似文献   
4.
Co掺杂对粗颗粒、特粗颗粒WC粉末粒度与微观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粗颗粒与特粗颗粒W粉为原料,研究了Co掺杂对粗颗粒与特粗颗粒WC粉末粒度与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Co掺杂有利于WC粉末Fsss的提高与游离碳的降低,有利于得到单晶WC粉末。当Co掺杂量为w(Co)=0.035%时,WC粉末颗粒与晶粒形貌发生巨大变化,WC晶粒的结晶完整性明显改善,呈现明显的生长台阶与生长平面,但特粗颗粒WC粉末颗粒形貌的规则度较粗颗粒WC粉末的低。当碳化温度由1900℃提高到2000℃后,Co掺杂特粗WC颗粒表面出现大量WC纳米颗粒依附物。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顶板灾害在我国煤矿灾害事故中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始终占据首位,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难题。笔者开展了顶板岩性、矿压显现特征和顶板灾害案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回采工作面顶板灾害主要表现为片帮冒顶、顶板大面积突然垮落和大面积切顶压架3种类型。系统分析了各类型顶板灾害的发生特点及致灾原因:片帮冒顶多发生于松软煤岩体,采煤方法不合理及管理不当的工作面;顶板大面积突然垮落一般为坚硬顶板大面积悬顶、瞬时垮落所致;大面积切顶压架主要发生在薄基岩浅埋深工作面或顶板累积下沉量大引起顶板在煤壁处断裂的工作面。针对我国顶板灾害监测与防治,建立了工作面顶板灾害全景监测预警技术架构,即采用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远场顶板活动,采用矿压监测系统监测近场顶板运动,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煤壁片帮时空演化,通过监测数据系统分析,动态掌握采场围岩的活动规律和支架工况,实现顶板灾害监测预警。提出了工作面开采全过程的顶板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工作面开采前确定合理采煤方法,合理工作面布置方式,科学开采参数及优化设备选型配套,这是防治顶板灾害的核心技术;在开采过程中保持支架良好的工况辅以顶板弱化技术,进而实现工作面顶板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6.
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不明是制约杨税务奥陶系内幕深潜山勘探的重要因素。以岩心、薄片及XRD观察为基础,综合扫描电镜、物性、成像测井、锶同位素资料,分析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奥陶系潜山从下而上发育3套似层状储层及1套局部分布的储层。Ⅰ号储层分布在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一段,Ⅱ号储层分布在马家沟组二段上部—马家沟组三段,Ⅲ号储层分布在马家沟组四段上部—马家沟组五段。储层段沉积相为潮坪相,岩性以泥—粉晶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构造微裂缝、扩大溶蚀缝,孔隙度为0.7%~7.2%,平均为3.26%,渗透率为0.08~7.79 mD,平均为1.49 mD,为特低孔特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3套似层状储层受到白云化作用、岩溶作用及构造作用的控制。白云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作用是储层改善的重要因素,构造作用是形成含油气储层的关键因素。Ⅰ号储层受控于层间岩溶、埋藏白云化作用,Ⅱ号储层受控于回流渗透白云化和埋藏白云化作用,Ⅲ号储层受控于回流渗透白云化、表生岩溶和裂缝作用;Ⅰ号及Ⅲ号储层白云化作用程度深,白云岩厚度大,岩溶改造强,物性条件好,是本区的有利储层,其次为Ⅱ号储层。局部不连续型储层的发育与构造活动相关,受到断层、构造缝、热液白云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干混合对硬质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通过对WC原料粉末、脱蜡压坯断口与表面、合金抗弯强度样品断口与合金烧结体表面微观形貌以及合金金相组织的观察,研究了干混合对硬质合金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混合只对压坯成形过程中粉末颗粒的压制行为与烧结过程中合金的致密化行为产生影响,不会对烧结过程中的合金化行为产生影响。压坯中的大孔洞与未压好等压制缺陷以及显著的元素分布不均匀现象难以通过液相烧结得到有效消除,会继续保留至合金中。采用干混合工艺制备合金,合金晶粒均匀、粗大,接近原料粉末的电镜观测粒度。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粗颗粒与特粗颗粒两种粒度级别以及平面化表面与球化表面两种形貌特征的WC原料对WC-Co硬质合金中WC晶粒度、晶粒形貌以及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采用费氏粒度为11.4 ̄13.4μm,与22.0 ̄28.3μm两种粒度级别的WC粉末为原料制备合金,尽管两种合金硬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别,但是两种合金的晶粒度相差很小,在4.0 ̄4.3μm之间,同属一种粒度级别。WC原料的原始形貌对合金中WC晶粒形貌与合金性能影响很小,碱金属掺杂原料制备的合金中WC晶粒结晶完整性相对较差。因此,高纯原料是制备高性能硬质合金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Ⅱ构造隐蔽油藏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最早开始油气勘探的巴音都兰凹陷虽然生油条件好 ,但大型构造圈闭与有利储集相带不匹配 ,所以 2 0余年勘探构造油藏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2 0 0 1年转变思路 ,注重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以LANDMARK地震解释系统为依托 ,运用STRATA、ISIS、JASON等地震反演软件建立构造 岩性油藏模式 ,精细识别巴Ⅱ构造的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岩性体 ,部署的 5口探井钻探全部获得商业油流 ,发现了具有千万吨级探明储量规模的宝力格油田 ,为二连探区新建产能 7.68× 10 4t。图 3(常亮摘 )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输环网络中不同厂家的设备故障时产生的多种现象,分析主控盘和交叉矩阵盘在二纤双向复用环发生故障时的作用,并学会在遇到此类故障时应如何进行故障的判断、分析、定位及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