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篇
能源动力   3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WC在WC/灰铸铁复合材料基体中的溶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WC/Fe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论文分析了WC在WC/灰铸铁复合材料基体中的溶解热力学, 通过差热分析、 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测试方法研究了WC与灰铸铁基体之间的界面, 对WC颗粒在基体中的溶解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WC颗粒与HT300基体润湿良好, 当系统最高温度为1450℃时, WC颗粒的表面有明显被溶解的痕迹, WC颗粒在HT300基体溶液中发生明显溶解的开始温度约为1281℃; 当系统温度升高到某一温度时, WC发生分解反应(2WCW2C+C), 元素扩散将促进WC颗粒的溶解。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定向凝固工艺制备的高铬铸铁Cr28的组织和性能,并将其与普通砂型铸造制备的高铬铸铁Cr28及Cr15Mo3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实验中所采用的简易定向凝固工艺能够实现高铬铸铁碳化物的定向排列,且与激冷面距离不同处,碳化物形态、分布和平均间距不同;在高温热强碱冲蚀磨损实验中,垂直于磨损面定向排列且分布较均匀的碳化物能使定向凝固高铬铸铁具有更好的耐磨蚀性能,碳化物平均间距λ在16~17μm之间时其耐磨蚀性能最佳;相对硬度而言,定向凝固得到的定向排列的碳化物对材料耐磨蚀性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2.94亿吨,占比约40%的有机部分需妥善处理。处理效率较高的干式厌氧发酵由于高有机负荷,容易出现酸化和氨氮抑制问题,在中试及以上规模的发酵中更加明显。农村有机生活垃圾与牛粪进行1m3规模的干式厌氧共发酵,卧式厌氧发酵罐内总固体含量为19.94%,对其沼气产量、甲烷含量、甲烷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氨氮浓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未出现酸化和氨氮抑制,单位挥发性固体含量沼气产量达到1.253m3/kg,甲烷含量稳定在70%,甲烷产量达到了0.815m3/kg,远高于已有报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此次干式厌氧发酵中试系统的微生物生长环境良好,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发酵全程大于80%,Firmicutes全程高于77%,分别为古菌和细菌的绝对优势菌群,发酵系统具有良好的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5.
防洪工程中水面线计算是确定淹没范围及堤顶高程的重要依据。以泾河长庆桥至陕甘交界段防洪工程为例,采用能量方程对河道水面线的进行推算。结果表明:天然水面线与设计水面线相差为0~70 cm,没有过多雍高天然水位,工程堤线布置较为合理。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水面线推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体对WC颗粒在铁基复合材料中溶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差热分析、X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碳化钨颗粒在不同基体中的溶解现象,重点探讨了基体中C和Cr的含量对碳化钨颗粒溶解程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最高温度为1450℃时,WC颗粒在HT300和(HT300+高碳铬铁)混合粉末构成的基体中有明显被溶解的痕迹,而在HT300基体中被溶解的较轻,溶解开始温度分别为1281℃和1201℃。从基体成分对碳化钨颗粒溶解的影响研究得出:基体中C含量的增加将会抑制碳化钨颗粒在基体中溶解,而Cr含量的增加可以促进WC颗粒的溶解。  相似文献   
7.
铸渗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铸渗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铸渗温度场测试及差热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铸渗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的铸渗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物质流和能量流协调作用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基材为HT300,预置体为单一的WC颗粒时,预置体中的温度高于1281℃是获得理想铸渗层的必要条件,而当基材为HT300,预置体为WC和高碳铬铁混合颗粒时,要形成良好的铸渗层,HT300母液的渗透作用即物质流的传递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建立的铸渗物质流和能量流协调作用模型得出,要达到理想的铸渗效果,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作用缺一不可。但是如果将预置体中的高碳铬铁换成熔点较低、与WC颗粒润湿良好的物质,单独依靠间接能量流的作用可能也会形成理想的铸渗层。  相似文献   
8.
以高茬(留茬高度50~60 cm)秸秆为对象,每间隔7 d采集秸秆样品一次,分析自然状态下留茬稻秸理化性状变化(含水率、热值及作物养分大、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同时记录气象资料(如雨日、雨量等),旨在为秸秆分时收集、秸秆热解或直燃能源化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温度较高、降雨较多季节,稻秸中钾、钙等营养元素被淋洗、秸秆灰分减少,含水率变化不大,热值、有机物质等损失较少,相关分析表明秸秆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风速等多重因素有关。初步结论:采用秸秆分时收集,可使秸秆中钾、钙等养分资源归还农田、降低秸秆灰分含量,且不影响秸秆热值。  相似文献   
9.
秸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与粮食产量相当,仅南京市每年就有181万t左右.如何将它们合理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1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农业、农机、农村能源等部门协同作战,秸秆综合利...  相似文献   
10.
有效处理农村有机生活垃圾(rural organic household waste, ROW)对美化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进行高浓度厌氧发酵时容易出现酸化和氨氮抑制现象,导致系统稳定性差。目前尚缺乏ROW不同共发酵底物和进料总固体(total solids,TS)浓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为提高厌氧发酵性能,减少环境保护压力,本文对ROW不同共发酵底物配比和不同进料浓度下厌氧共发酵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优化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文中对取自江苏徐州沛县的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实验基地的猪粪(PM)、水稻秸秆(RC)进行厌氧共发酵。当发酵底物为ROW和PM时,甲烷产量随着进料总固体含量TS的升高而增加,最高为257.38mL/g VS;当发酵底物为ROW和RC,或者发酵底物为ROW、PM和RC时,进料TS质量分数从8%增加到12%时,甲烷产量随之增加,最高分别为339.59mL/g VS、322.16mL/g VS,当进料TS质量分数继续升高到15% 时,二者产量均出现降低且均低于其他实验组,分别为231.17mL/g VS、194.67mL/g VS。在本文所设置实验条件下,最优共发酵进料为:发酵底物为ROW和RC,生活垃圾与挥发性固体(VS)质量比为1∶1,进料TS质量分数为12%,甲烷产量为339.59mL/g 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