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Sr2CO3、Si3N4和Eu2O3为原料, 以C为主要还原剂, 采用碳热还原氮化工艺合成Sr2Si5N8:Eu2+荧光粉, 着重研究了C、Sr2CO3添加量及Eu2+浓度对产物物相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当C与Si3N4的摩尔比 nc/=9/5时,合成出Sr2Si5N8:Eu2+单相荧光粉, 添加适当过量的Sr2CO3可提高合成产物的N含量, 且荧光粉的发光强度与其N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450 nm蓝光激发下, 受Eu2+的4f65d1 → 4f7跃迁作用, Sr2Si5N8:Eu2+荧光粉在550~700 nm波段范围产生非对称宽带发射。随着Eu2+掺杂浓度由1.5mol%增加到20mol%, 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 达到2mol%时发生浓度淬灭现象; 发射主峰由608 nm逐步红移至641 nm; CIE色坐标从(0.606, 0.393)位移至(0.656, 0.343), 是一种可用于白光LED的优质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2.
激光驱动的白光光源在超高亮度、高准直性和远距离照明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但由于蓝光激光和转换荧光在光源性质上的失配, 造成激光驱动白光光源的光均匀性差。本研究在Y3Al5O12 : Ce3+(YAG)荧光玻璃薄膜(PiG)中引入不同种类的第二相, 如TiO2、BN、Al2O3或SiO2作为散射介质来调节光路, 并对第二相的掺杂浓度分别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掺入不同种类第二相的YAG PiG获得激光驱动白光光源的实物照明图像和散斑图像、亮度和色温的角分布情况及其光学性质。结果发现, 引入第二相大大改善了白光光源的亮度和色温均匀性, 其中具有最大相对反射率的YAG-TiO2 PiG, 获得综合性能最佳的高均匀性白光光源, 在蓝光激光激发下, 其发光饱和阈值和光通量值达到最高, 分别为20.12 W/mm2和1056.6 lm。本研究为荧光转换材料中散射介质的选择提供了指导, 为实现高均匀性、高亮度的激光驱动白光光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了Eu2+/Tb3+掺杂的Sr2Si5N8基荧光粉, 并重点研究了Tb3+-Eu2+共掺时Sr2Si5N8基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Tb3+的f → d间的跃迁是自旋允许的, Sr2Si5N8:Tb3+在330 nm激发光下, 在490、543、585和623 nm四处各有一发射峰, 它们分别来源于Tb3+5D47Fj (j = 6、5、4、3)能级跃迁; 掺入Tb3+对Sr1.96Si5N8:0.04Eu2+的激发谱和发射谱的形状及峰位无明显影响, 当共掺离子Tb3+浓度为x = 0.01时, 样品发射强度比未共掺的Sr1.96Si5N8:0.04Eu2+提高了约20%, Tb3+主要通过电多极能量传递的方式转向Eu2+。  相似文献   
4.
激光二极管照明具有效率更高、亮度更强、照射距离更远的优点,逐渐成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大功率固态照明技术。荧光陶瓷作为激光照明用关键光转换材料,具有热导率高、光学性能好、显微结构易调整等优点,因而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激光照明用荧光陶瓷的成型方法、烧结工艺、组分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荧光陶瓷目前的研究瓶颈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固态照明具有功率大、亮度高、体积小、节能环保等优点, 已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照明技术。作为固态照明关键材料, 荧光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固态照明器件的显色指数、流明效率和可靠性等技术参数。相较于荧光单晶、荧光玻璃、荧光薄膜及量子阱, 荧光陶瓷因具有优异的热学和光学性质及微观结构易调控等特点, 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优的大功率固态照明用荧光材料。未来, 荧光陶瓷将在汽车大灯、户外照明、激光电视、激光影院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探讨了大功率固态照明用荧光陶瓷的设计原则, 重点介绍了目前研究相对较多的氧化物荧光陶瓷(主要指钇铝石榴石结构)和氮(氧)化物荧光陶瓷的研究进展, 最后对大功率固态照明用荧光陶瓷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伴随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开启,发光材料的研发模式也从传统的“试错”、“经验指导实验”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高效的理论预测和快速的实验验证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等理论预测方法日渐成熟,单颗粒诊断法等实验方法更加高效,为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在稀土发光材料领域,基于单颗粒诊断法和高通量计算挖掘发现新型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