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9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钼丝高温电阻炉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LF精炼渣系的成分对高碳铬轴承钢GCr15Si Mn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由3增至5时,精炼渣对钢液的脱硫率增加;随着Ba O从5增加到13,Al_2O_3从17增加到27,CaF_2从0增加到8时,精炼渣的脱硫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钢液最佳脱硫效果的LF精炼渣组成为:4~5R,8%~10%Ba O,20%~22%Al2O3,3%~4%Ca F2,8%MgO。  相似文献   
2.
通过失效分析和脆断机理研究,对制钉模的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复合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复合处理的G015钢制钉模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基本上避免了早期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3.
在500℃~1000℃温度区间,对00Cr19Ni10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ECAP热挤压变形,利用金相显微镜与透射电镜对变形后的组织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发现ECAP变形的组织演变过程与孪晶带和剪切变形带的形成及演变有关,同时发现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组织逐渐从以孪生变形为主向以滑移带变形为主转变。对变形后金属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等通道热挤压变形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一种除铜新工艺在粗铅精炼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西北铅锌厂粗铅火法精炼过程中,直接加单质硫进行除铜而出现硫损过大的问题,对除铜工艺中硫的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除铜新工艺,即利用硫化铅代替单质硫进行除铜.在本实验中,对硫加入过量率、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制备PbS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加PbS除铜工艺的最佳硫化铅用量,最佳搅拌时间等技术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粗铅中含铜量由0.814%下降至0.011%,除铜效率高达98.65%,且在除铜过程中,硫的利用率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5.
根据相关热力学数据推导出μ相(Fe7Mo6)和λ相(Fe2Mo)在α铁中的固溶度积公式,同时考虑Fe7Mo6 和Fe2Mo的形成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式,推导出在不同温度范围钼在α铁基体中的平衡固溶度公式分别为:log([Mo]α) =3.003-1961/T(899~1199 ℃); log([Mo]α)=2.752-1562/T(311.6~899 ℃).这些公式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属材料大气腐蚀与环境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碳钢及低合金钢、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和特级纯锌等金属材料大气腐蚀与大气环境因素的灰色关联,从而确定各环境因素对这几类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的影响程度,并评价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对两种(含W、Cu,不含W、Cu)超级马氏体不锈钢(SMSS)进行1050℃保温0.5 h后淬火及不同温度(550℃、650℃、750℃)保温2 h的回火处理,在饱和CO2浓度下,Cl-浓度为2.12%的NaCl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其耐蚀性能。循环极化曲线分析结果证实,回火温度对耐腐蚀性能有重要影响,并且550℃时耐腐蚀性能最好;含W、Cu的SMSS具有较高的点蚀电位。交流阻抗分析表明,回火温度为550℃的样品具有最高的阻抗值,形成的钝化膜最稳定。  相似文献   
8.
复合强韧化处理9SiCr制钉模失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断口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服役前后试样的透射电镜比较和残余奥氏体测定,对经复合强韧化处理的9SiCr制钉模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失效属回火脆、服股时应力诱发残余奥氏体AR转变为M加剧了这种脆性。  相似文献   
9.
方芳  雍歧龙  杨才福  苏航 《焊接》2007,(12):28-32
在不同焊接工艺下对V钢、V—N钢和V—Ti—N钢三种钢的焊接粗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韧性进行了研究。利用Gleeble3500模拟粗晶区的焊接过程,将锻后试样重新加热到峰值温度1350℃后给以不同的热输入量并以相应的t8/5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结果表明热输入量高时容易得到粒状贝氏体和晶界上的侧板条铁素体组织。随着热输入的降低会出现大量的多边形铁素体和晶界铁素体,并且明显长大。对于含氮量较高的V—N钢来说,容易形成马氏体-奥氏体岛,这种组织降低了粗晶区的韧性。在高氮的情况下添加另一种微合金化元素Ti,钛可以提高HAZ的相变温度,使铁素体和贝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鼻点左移,细化奥氏体晶粒,促进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形核,改善粗晶区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推导出二元微合金碳氮化物的化学组成及有关元素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的理论计算式,由此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讨论了钢材化学成分对二元微合金碳氮化物化学组成的影响规律并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