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原子能技术   30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普通环氧乙烯基树脂与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MPDE),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及苯乙烯的预聚物反应制得气干性环氧乙烯基树脂。通过表干时间和实干时间测试研究了不同预聚物含量对产物气干性的影响,并对产物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预聚物与普通环氧乙烯基树脂的质量比为3.5∶10时,产物性能最佳。最佳配方为:m(普通环氧乙烯基树脂)∶m(TDI)∶m(TMPDE)∶m(苯乙烯)=10∶0.75∶0.75∶1.5,产物的表干时间为26 min,实干时间为1 h,无缺口冲击强度为8.95 kJ/m2,弯曲强度为104 MPa,弯曲模量为3.22 GPa,热变形温度为119.0℃,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蚀刻的聚碳酸酯(PC)离子径迹膜为模板,结合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出了直径为100~320 nm、长度从几μm到30 μm的聚吡咯纳米线.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线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聚吡咯纳米线均呈圆柱形,且表面光滑、粗细一致.聚吡咯纳米线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表明,随着聚吡咯纳米线直径增加,聚吡咯纳米线吸收峰展宽,且峰位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离子辐照单晶白云母片,经蚀刻后产生菱形的柱状孔道.菱形孔长轴和短轴对角线的长度分别约为50和30 nm.在云母模板的孔道中通过电化学沉积制备Au纳米线.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观测到Au纳米线有两个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依赖于模板的菱柱形孔道形状.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Au纳米线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利用~(14)N(d,a_1)~(12)C核反应测量固体样品表面层内氮原子含量及深度分布的方法。在Si_3N_4标准样品中,所得到的表面处的深度分辨为48nm。利用该分析手段,研究了在不同注入温度条件下,氮离子注入纯铁和GCr15钢的保留量及深度分布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用倾斜样品X-射线衍射学(STD)和饱和磁化强度测量,研究了960MeV氩离子低温(195K)辐照多晶钇铁柘榴石Y_3Fe_5O_(12)(YIG)所引起的非晶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960MeV氩离子引起YIG晶态→非晶态转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能损起主导作用,但也需要一定的辐照剂量。并在辐照剂量0≥1×10~(14)Ar/cm~2时,在电子能损S_e=8.3MeV处,首次观察到了几乎完全的非晶态。  相似文献   
6.
利用Rutherford沟道背散射分析研究了低速高电荷态重离子(Xe26 )在氮化镓(GaN)晶体中辐照损伤的产生对剂量的依赖关系,比较了垂直照射和60°倾斜照射的差异.基于"库仑爆炸"模型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电子辐照PVA/CMC共混水凝胶的成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电子辐照PVA/CMC共混水凝胶,通过外观透明度、凝胶分数、溶胀度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样品中结构的变化与外观透明度、凝胶分数和溶胀度的关系,以及辐照剂量对样品中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PVA与相同比例的CMC组成的共混水凝胶,经电子辐照后呈现不同的宏观特性.辐照样品萃取后得到的凝胶比萃取前的混合凝胶拥有更强的吸水性,表明辐照PVA/CMC共混凝胶形成了网状结构凝胶.几种竞争反应导致不同辐照剂量下混合凝胶中凝胶含量随PVA含量的变化变得复杂.辐照后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辐照使凝胶中部分仲醇中C上链接的H原子被取代而转变为叔醇,从而产生交联.  相似文献   
8.
室温下,先用100-120 keV的N离子注入类金刚石薄膜和石墨中,注入剂量5×1017至5×1018 cm-2,再用高能Xe、U、C60离子分别辐照注氮后的样品,然后用显微FTIR和Raman、XRD/XPS等手段进行分析表征,研究了实验样品中由辐照引起的新化学键和新相的产生.实验结果显示,高能重离子辐照可在所有样品中产生大量的CN键,高N浓度和大密度能量沉积导致sp3/sp2键比率的增加以及形成α-和β-C3N4必需的N-sp3C键的量的增加.C60离子辐照在注氮石墨样品中引起了ta-C、N=sp2C和N-sp3C键的形成;而高能离子辐照在注氮类金刚石薄膜样品中产生了α-和β-C3N4晶态夹杂物,其尺寸在1.4-3.6 nm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和真空环境下利用不同的快重离子(1.158GeV Fe56、1.755GeV Xe136及2.636GeV U238)对多层堆叠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脂(PC)和聚酰亚胺(PI)进行了辐照,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紫外可见光谱测量技术,在较宽的电子能损(1.9-19.0 keV·nm-1)和注量范围(1×1010-6×1012 cm-2)研究了离子在不同聚合物潜径迹中引起的损伤过程,观测到了主要官能团的降解、炔基生成、非晶化及紫外吸收边缘的红移等现象随辐照注量及电子能损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损伤过程的定量分析,应用径迹饱和模型假设,分别给出了Fe、Xe和U离子在不同电子能损下辐照PC时的平均非晶化径迹半径和炔基形成半径,并用热峰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0.
用35MeV/u的Ar离子室温下辐照多层堆叠的半晶质的聚酯(PET)膜,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X射线光电子谱仪分析研究了辐照引起的表面结构和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Ar离子辐照PET膜引起了明显的非晶化转变和化学键断裂、断裂主要发生在甲氧基和羰基功能团上,并使这两个功能团中的C和O的比分相对减少。非晶化效应和化学键断裂同时依赖于离子的照射剂量和离子在样品表面的电子能量损失、剂量越高,表面电子能量损失越大,效应就明显。同时定性地讨论了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