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遥感技术评估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差异,对我国制定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利用夜间灯光遥感数据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县一级分析了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速率、重心转移情况;结合遥感植被指数引入“灯光/植被”比值指数,分析经济发展和绿色空间的动态权衡;将海岸带不同距离缓冲区灯光与西部灯光比重进行对比;利用基尼系数测度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状况。结果表明:全国、东西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灯光重心基本稳定,分别在开封市、淮北市、阿拉善南部地区小范围漂移; 我国海岸带聚集了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30 km缓冲区内灯光总量基本已经与西部灯光总量相当;东西部基尼系数逐年降低;比值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到沿海灯光趋于饱和,相邻的内陆县域为潜在的高强度开发空间。研究结果说明了我国东西部内部经济发展差异仍然显著,但是均衡性趋好,东部发展应进入更加注重绿化维持的阶段,内陆地区也将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结论对我国乡村振兴重点地区的精准识别、生态治理修复规划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是在中大尺度上开展城市发展变化研究的稳定数据源。基于2012~2018年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考比较法提取城市建成区图斑,选取9个景观格局指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域内斑块总面积以4.5%的速度增长,边缘总长度和边缘密度年均增长3.15%,斑块数量和密度增长较快(分别为1.95%和1.98%),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城市面积增长迅速,城市范围持续扩张;②从不同指标变化趋势来看,各城市斑块总面积增长最快的是青岛市和东营市(分别为9.66%和6.01%);青岛市的斑块数量和密度增速最快(分别为9.54%和8.55%),日照市的斑块数量和密度均以3.65%的速率显著降低;景观形状指数整体增速缓慢;平均回旋半径在日照市具有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5.99%);③从各城市发展特征的差异性来看,青岛市的平均斑块面积和回旋半径分别以0.56%和1.53%的速度降低,其他各指标均显著增加,表明青岛市出现了较多的新兴城镇,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济南、日照和东营市的城区面积增长较快,斑块数量、景观形状指数等指标增长缓慢,城市发展以旧城区的扩张为主;潍坊、淄博和烟台市在2015年和2016年前后经历了新兴城镇出现,城镇融合的阶段,城市发展较快。总体而言,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化发展较快,但空间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植被生长的季节性节律事件(如返青期、衰落期和生长峰值期等)发生显著变化。植被返青期、衰落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已经得到广泛报道,植被生长峰值代表植被光合作用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关于植被生长峰值特征(时间点和最大生长幅度)的时空变化和控制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在不同区域深入探讨。以植被覆盖度较好的中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利用长时序遥感NDVI数据(GIMMS NDVI3g)和逻辑斯蒂法提取植被关键物候参数,然后分析了植被生长峰值关键特征(日期和幅度)的变化格局及对气候因子和返青期物候的响应,最后探索了生长峰值对植被生产力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整体的生长峰值时间点和返青时间点呈现延迟趋势、生长幅度呈上升趋势(与MODIS EVI趋势验证一致),生长峰值存在一个约11 a的周期;季前气温和降水对生长幅度的影响范围和幅度较小,主要作用在草原区域,对峰值时间点的显著影响主要在北部森林区域;返青期对生长峰值的控制作用大于气温和降水因素,并且返青期在森林和草原区域主要影响生长幅度变化,在农作物区主要影响生长峰值时间点变化;植被最大生长幅度对自然植被生产力长期变化的影响显著。东北地区生长峰值及对气候、物候响应的不同时空格局反映了植被生长峰值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的差别,并造成多样的植被固碳格局。生长峰值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被光合作用的时空变化格局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碳循环过程,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 NDVI和多方法的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的植被物候分析具有连续观测、覆盖面广的优点,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理物理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基于青藏高原96个气象站点和对应的MODIS NDVI时序数据,探索分析了2000~2014年间站点、典型植被覆盖和高原整体区域上的植被物候变化趋势及地理环境影响。首先采用三次样条(Spline)函数法、双逻辑斯蒂(D-L)函数法和奇异谱分析法(SSA)进行NDVI时序数据重构,其次利用导数法(Derivative method,Der)及阈值法(Threshold method,Trs)提取植被物候关键参数(生长季长度LOS、生长季开始点SOS、生长季结束点EOS),进而对比分析6种方法提取结果的差异和适用条件;再利用M-K test趋势分析法计算了各站点和区域的物候发展趋势,并探索其与海拔、降水、温度间的相关性;最后将本文遥感LOS与气温阈值法得到的生长期长度指标(GSL)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1)阈值法有较强的稳定性及适应性,导数法结果差异较大,整体来看阈值法优于导数法。草原及森林覆被类型中3种物候参数使用SSA、Spline、D-L与阈值法的组合提取结果较优;(2)多种方法提取的多种物候参数趋势空间差异性较大,小尺度上趋势比较一致。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的灌木草原区及西北荒漠草原区,呈现SOS和EOS推迟、但LOS仍然延长的趋势;青藏高原西南部湿润区呈现SOS延后、EOS提前、LOS缩短的趋势;青藏高原分布广泛的草原区,各物候参数并未呈现显著变化的趋势特征;(3)温度与物候参数发展趋势呈相关关系,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呈现SOS提前、EOS延后的现象。由于高原地貌、气候的复杂性,多数站点的物候发展趋势与海拔、降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GSL与LOS的相关性也呈现相似的特征。本文证实在植被物候参数遥感提取中,多种方法差异较大,很少有在全部区域均适用的方法;站点尺度上青藏高原在近15年来植被物候并未呈现明显春季提前或秋季延后趋势。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对铁路机务段合并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异地车间管理中应注意的团队作用、自我管理,合理授权及中层干部作用等问题,并提出双重报告双重负责制及现代化管理创新手段的应用,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植被物候是监测陆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经典遥感植被指数的陆表物候监测在不同植被类型的精确分析方面存在较大挑战,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可以直接反映植被实际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能够更精确地刻画出植被的年际变异。本研究基于2001~2020年GOSIF数据集,通过D-L拟合函数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东北地区植被物候参数,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稳定性和持续性分析,在多时空尺度下分析2001~2020年东北地区植被物候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植被生长季开始(Start of Season,SOS)、结束(EndofSeason,EOS)、生长季长度(LengthofSeason,LOS)和生长峰值(Position of Peak,POP)整体上分别呈现出提前、推迟、延长和提前趋势;(2)草丛SOS提前、EOS推迟趋势较为显著,针叶林EOS提前趋势显著;SOS提前、EOS推迟导致LOS延长,除针叶林外,所有植被类型LOS均呈现出延长趋势;除草丛和草原外,其余植被类型POP均呈提前趋势;(3)20年来植被SOS、EOS、LOS和PO...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才,一般指一些具有优秀才能的人。人才学以人才作为研究对象,对人才的概念作了科学的定义。然而,掌握“人才”概念,并不等于完全理解了历史的和现实的人才。事实上,人才的内容和本质,比“人才”概念所能容纳的内涵更为丰富。在辩证法看来,任何概念都“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二百七十七页)“人才”概念也是这样。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因此,要把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的中国东北植被物候不对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物候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生态指标,春季返青期物候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秋季物候及其与春季物候的不对称性仍然不明朗。基于GIMMS NDVI 3g遥感数据提取中国东北地区植被关键物候参数,利用春季和秋季中返青(衰落)速率、生长期长度、植被活动能力(以NDVI均值表示)3个物候指标的差异来刻画春秋物候的不对称性,定义为物候不对称指数AsyR、AsyL和AsyV(Asymmetry of growing Rate,Length,Vegetation index)。首先利用双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和曲率求导方法获取各植被像元的物候期和生长速率参数,其次在像素尺度上探索了3种春秋物候不对称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不对称指数的年际变异显著,研究区整体上3种不对称指数均呈现大约10 a的周期性,AysV和AsyL同相位并与AsyR呈相反相位。3种指数可以从不同角度刻画植被春秋季生长形态不对称性,在时空表现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AsyR和AsyV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空间格局比较相似,并能一定程度上区分农作物和自然植被,AsyL的空间分布规律较差、区分度不高。不对称指数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区域主要为衰落期的植被活动占主要优势,形态上是春季快速成长、秋季缓慢衰落;农作物区表现为缓慢成长和快速衰落;草原区域不对称性不显著。生长形态不对称性可以反映春秋两季的植被活动对整个生长季植被生产力的控制作用,有助于更加细致地探索物候对植被生态系统固碳的影响。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植被的物候不对称特征进行植被分类,服务于农业普查和植被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9.
成渝城市群正逐步成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探索其城市化时空格局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基于2000—2018年整合夜光遥感数据提取城市群多期建成区空间范围,运用夜光规模统计、标准椭圆、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指标、模型定量分析了成渝区域城市化时空过程。结果表明:①灯光与统计数据配合下的建成区提取多年平均误差为1.27%,重庆、成都和绵阳市提取验证效果好;②19年间成渝各城市夜光规模显著增长,整体累计增长5.6倍,2010年后成渝城市群灯光规模扩张速度显著;③区域内各城市的位序—规模(rank-size)由高位序城市集中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中小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④城市群规模重心位于四川资阳市安岳县,重心移动整体上以东南方向为主,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以“成都—重庆”为轴线沿西北向东南演变,空间范围逐渐扩张,说明以重庆为主的东南都市圈的社会经济形势更显著,对城市群发展更具影响力;⑤成渝城市群扩展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加强,冷热点格局整体呈现冷点区占比大,热点区占比低的特征,热点区主要出现在位于成都与重庆主城区及其周边城镇。研究揭示了成渝城市群均衡发展的特征及热点区域,可作为未来城市功能规划和投资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