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机械仪表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Petri网的交互式双机容错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服务器容错模型大多采用复制和冗余机制,给系统造成大量垃圾.本文分析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给出一个具有三层交互式的Petri网容错模型.实现了客错机制和容错策略的分离,体现了系统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2.
M-Petri网的组合并运算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M-Petri网的组合并运算,包括M-Petri网的笛并运算和广义笛并运算、M-Petri网的I型组合并运算和Ⅱ型组合并运算,讨论了保持网的结构性质的条件,为M-Petri网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Petri网的Web数据库系统容错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Web数据库的三层体系结构,给出了一个具有三层交互式的Petri网容错模型。实现了容错机制和容错策略的分离,体现了容错模型的动态特性。故而,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凤朝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15):164-165,184
随着Web的广泛应用,Internet中的信息已经由静态方式发展为动态的交互方式,网页与数据库的连接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该文综合比较了几种在Web中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并通过具体示例探讨了各种数据库访问技术的优劣。  相似文献   
5.
M—Petri网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tri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理论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文[1]~[3]对Petri网的加法、笛积、广义笛积和并运算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得到一些重要性质。对Petri网的活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也是Petri网理论工作者花费很大精力研究的问题。但对一般Petri网的活性研究至今没有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本文在Petri网的并运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重Petri网—M-Petri网的概念,并讨论了M-Petri网的相容、守恒、有界性质以及活性,给出若干结构有界的判定条件。  相似文献   
6.
M-Petri网的两类广义组合并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Petri网理论作为系统模拟与分析的重要工具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但Petri网对于大系统的分析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小网利用某种运算或组合而得到较为复杂的大网,且在组合过程中保持网的某些性质不变,无疑为Petri网对于大系统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文[1,2]首次提出了Petri网的加法、笛积、广义笛积运算,研究了一系列重要性质。文[3,4]定义了Petri网的并运算、组合网,讨论了保持网的结构性质及活性的条件。文[5,6]给出两类新的组合网、笛加运算,讨论了保持网的代数性质的条件。文[7]又  相似文献   
7.
针对绿色制造模式的作业车间调度中,不但要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要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建立包含加工时间、生产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信息的Petri网模型。通过为机器分配工序来消解因机器库所共享引起的冲突,得到表示调度方案的标识图。提出生成可行调度标识图的三种方 法,并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对其优化。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数据库系统在时刻t的状态N出发,构造出相应的Petri网模型,进而构造出其可达标识图.通过分析可达标识图,可判断系统是否为死锁状态.若不是死锁状态,系统是否可能出现死锁,什么情况下系统肯定不会出现死锁.最后,给出了数据库系统中事务并发操作的死锁检测方法与避免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Petri网的数据库系统并发控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据库系统在时刻t的状态N出发,构造出相应的Petri网模型,进而构造出其可达标识图。通过分析可达标识图,可判断系统是否为死锁状态。若不是死锁状态,系统是否可能出现死锁,什么情况下系统肯定不会出现死锁。最后,给出了数据库系统中事务并发操作的死锁检测方法与避免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论文首先分析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并比较了面向对象模型与关系模型之间的差异。然后分别给出了面向对象模型的构建方法,及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到关系模型的映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