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建筑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显著。本研究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2个典型村落为例,从地形环境、村落布局、建筑形式、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比较研究。研究认为,在民族聚居地地域性特征是影响建筑的显性因素,对建筑的形制、规模、形态有决定作用;民族性特征则相对隐性,在“精神”层面影响建筑内涵。  相似文献   
2.
试论全球化与建筑文化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全球化、文化趋同与建筑发展的问题,并就全球化环境 中,发展我国地域性与民族性建筑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日伪的“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虽然各个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是若仔细剖析.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线,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利用建筑为手段表达了近代民族性与国家观念,该文考察民族主义的反抗与建设的两个面相,及受之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发生发展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近代建筑史应当从思想史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徐苏斌 《建筑师》2020,(1):96-102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史主要以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为主线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现代化的主线索。但是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客观事实梳理而疏于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动力的梳理。与其他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具有"半殖民、半封建"的特点。本论文集中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动力的探讨,认为中国的"半"的特征应该表现为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合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Discourses concerning the threat of alien species to national landscapes have a curious tendency to bleed into discourses concerning the threat of alien races and cultures to the native people and culture of these same nations. An explanation for these parallels, it is argued, lies in a common point of departure in a particular post-Renaissance concept of landscape, space and nature, which ultimately derives from what is here termed 'the cartographic-pictographic episteme'. The epistemic history of these ideas is traced in a series of steps, beginning with a concrete case from Denmark and going on to show how this case relates to larger European discourses dating back to the Renaissance.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市执信中学的建立承载了国民政府对于革命先烈朱执信的纪念,执信中学所采用的中国古典复兴建筑风格与同时期该建筑思潮代表人物墨菲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风格体貌高度吻合。它们都是以传统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对近代民族性与国家性的建筑手段表达。  相似文献   
7.
Discourses concerning the threat of alien species to national landscapes have a curious tendency to bleed into discourses concerning the threat of alien races and cultures to the native people and culture of these same nations. An explanation for these parallels, it is argued, lies in a common point of departure in a particular post-Renaissance concept of landscape, space and nature, which ultimately derives from what is here termed 'the cartographic-pictographic episteme'. The epistemic history of these ideas is traced in a series of steps, beginning with a concrete case from Denmark and going on to show how this case relates to larger European discourses dating back to the Renaissance.  相似文献   
8.
朱涛 《时代建筑》2012,(6):130-137
文章探讨了在1952—1954年间,在“一边倒”国策的影响下,梁思成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与自己对中国“民族形式”的倡导相结合的尝试。文章试图论证:深具矛盾的是,梁为中国社会主义新政权寻找合适的建筑表达的努力,实际上也是在向他已经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摒弃的布扎折衷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徐苏斌 《建筑师》2017,(5):20-28
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史主要以帝国主义和阶级斗争为主线索,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现代化的主线索。2016年"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的出版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也促进了对研究线索和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思考。本文作者基于参与主编本书的经历,提出了X+Y+Z的框架,即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同时思考外来的影响(X轴)、传统的继承(Y轴)和他学科的影响(Z轴)的三维取向,而不是任选其一。论文解释了作为X轴的民族主义背景下的"主体受容"、殖民主义背景下的"从属受容"、作为Y轴的传统的承传与创造,并探讨了作为Z轴的知识、权力、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公共领域等理论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朱涛 《时代建筑》2012,(5):116-123
文章以梁思成在1949—1952年间所写的一组思想检查为中心材料,结合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建筑案例分析,探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期间建筑思想与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