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汽车天棚控制半主动悬架模型仿真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研  寇发荣  方宗德 《计算机仿真》2006,23(11):233-236
该文对比研究了天棚控制半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性能。在建立线性被动悬架、传统非线性弹簧悬架和天棚控制半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仿真,获得车身加速度时域频域响应特性、轮胎动载荷及悬架动挠度的时域特性,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天棚控制半主动悬架的阻尼系数通过估算确定。结果表明。半主动悬架有效地改善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但其在衰减高频振动上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汽车操纵性和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控制技术被有效应用于现代汽车悬架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能使悬架随不同的路况和行驶状态做出不同的反应。既能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又能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达到最佳状态。本文首先介绍了电控单元控制悬挂系统的特,然后介绍了电子控制悬挂系统的原理与主要结构,最后介绍了电子控制悬架系统检测过程中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汽车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汽车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我国工程师并不满足于仅有的成就,他们仍在研究汽车的各方面性能,致力于研究如何设计汽车的悬架系统才会更好。前些年,人们就对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各执一词,要求使用不同软度的弹簧。通过汽车某一部位的加速度来估量车子行驶的平稳性,通过车轮的动载来估量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而悬架系统设计的优化能够保证乘坐车辆时舒适和安全,代表着一种创新性的改革。对此,本文首先对悬架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将被动悬架系统与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简要介绍了主动悬架系统目前的现状与趋势,指出了主动悬架系统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是车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汽车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针对几类典型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和路面输入模型,包括四分之一主动悬架系统模型、二分之一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和随机路面模型。然后,阐述现有的典型控制方法对提升几类汽车主动悬架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并指出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半主动悬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半主动空气悬架这种时变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设计了神经网络辨识器和控制器.通过仿真计算和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汽车整车半主动悬架模块化并联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悬架复杂大系统的特点,在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半主动悬架系统对车身姿态的影响关系,运用模块化并联模糊控制和矩阵逆运算策略建立汽车整车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对不同的车身运动姿态采用不同的控制规则,设计整车车身姿态协调控制的模糊控制器.以某车型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汽车整车半主动悬架模块化并联模糊控制器结构简单,并能有效抑制车身俯仰和侧倾运动,改善轮胎的接地性能,提高车辆的平顺性能.  相似文献   

7.
论文通过建立1/4车体两自由度半主动悬架模型,设计了双输入单输出的模糊PID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半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系统和基于PID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相比较,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身的垂直加速度,并能提高车辆的平顺性,减小轮胎的动载荷。最后对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同一路面等级不同车速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车速的增加车辆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都会下降。  相似文献   

8.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整车半主动悬架的开关控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利用一般系统的第2类Lagrange方程建立了适合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的Lagrange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侧倾、俯仰和垂直运动完全耦合的整车半主动悬架系统运动方程和状态方程.以某种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作动器,系统地研究了整车半主动悬架开关控制的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开关控制对整车悬架的簧载质量的垂直加速度和侧倾角加速度的控制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对俯仰角加速度反而有所恶化.但是,对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挠度,和非簧载质量的垂直加速度,簧载质量的侧倾加速度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对后悬架的控制效果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9.
半主动悬架LQG控制及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自由度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采用LQG理论确定了半主动悬架的控制方法,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对其进行仿真,并把它与被动悬架作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相对被动悬架,具有LQG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在降低人体的加速度、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平顺性及行驶安全性上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态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悬挂系统中的液压执行器伺服系统是典型的仿射非线性系统,其参数也是时变的,要建立其准确的数学模型是很困难的。在该文中将主动悬架系统看作是一未知系统,利用动态神经网络对未知系统进行辨识,根据建模误差和参数的不确定性来调整网络的参数和结构并用动态神经网络的优化能力得出系统的控制率。在仿真试验中用动态神经网络所得到的控制算法对模型的输出进行跟踪控制,从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这种控制器能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模糊规则的正确选择是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关键和难点,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地选择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遗传算法,以车身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为优化目标,对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规则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的目的。为了证明该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将该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器对汽车半主动悬架进行控制,并建立Matlab文本与Simulink相结合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半主动悬架车身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小,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统计优化的车辆半主动悬架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使得车体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的二自由度半主动悬架的最佳阻尼比,分析了最佳阻尼比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优化的半主动悬架自适应控制算法;该算法不依赖于控制对象的模型及参数,仅依靠振动加速度的统计值,在悬架动行程空间约束下,以一定的电流步长动态地寻找悬架的最优阻尼比;控制的目标是在高频不平的路面上使得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最小,以保证良好的舒适性,在恶劣的路面上减少悬架击穿的概率,以保证良好的越野性;跑车试验证明,该算法对路面变化、减振器温度变化、悬架系统参数变化的影响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半主动悬架大系统模型的特点,开发了半主动悬架递阶控制器,运用大系统递阶控制策略建立了系统的控制结构,以ARM处理器为核心构筑起悬架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了包括模糊神经网络子系统和协调优化子程序的系统软件,调整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阻尼系数,并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以满足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原FSS机构存在的可靠性不高、响应慢、异步电机驱动力不够等问题,在消化、吸收原有机构特点的基础上,研制了新的FSS机构.其中,控制系统采用上、下位机的形式,构建了基于DP总线的运动控制系统,使用PLCopen技术控制伺服电机.应用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控制系统设计合理,系统稳定可靠,能够较好地控制模型姿态,控制规律与改造前基本一致,控制效果优于原控制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半主动悬架系统模糊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文俊  董丹  王维锐  吴参  刘哲 《控制工程》2011,18(6):941-946
为了实现复杂非线性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减振控制,对整个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磁流变减振器的特性进行分析,得到期望的阻尼力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一种直接针对减振器电流的新型模糊控制策略.该策略构建了以车身加速度、减振器两端速度差以及悬架动行程作为输入的三维控制结构,并将其简化为二维结构,同时引入减振器的设计思想制定了非对称的模...  相似文献   

16.
赵永强  何长安 《计算机仿真》2003,20(1):54-55,72
该文给出了利用神经网络对主动悬挂系统进行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分析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的系统响应,仿真结果表明,用这种控制算法能对存在未知参数和变化参数的主动悬挂系统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主动悬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主动悬架控制理论,本文在MATLAB/Simulink上建立1/4主动悬架模型,设计LQG控制与模糊逻辑控制的主动悬架,并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经过LQG控制和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架相对于被动悬架,车辆的平顺性、乘坐舒适性有较大的改善,使主动悬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高刚度磁悬浮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磁悬浮控制系统的刚度问题,采用PDF控制方式,以抗干扰作为设计目标,以具体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与传统PD校正相比较,证明PDF控制系统的高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