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 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 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 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 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 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 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 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 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 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 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 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国首创的概念,是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与标识为目标的重大文化工程。开展系统性的综述研究,对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建设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文件、建设方案与建设保护规划的资料梳理和学术研究的文献追踪,对其内涵特征、实践进展与理论探索做出总结。【结果】归纳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为:1)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从地方性离散到区域性整合的文化资源集群保护的内涵本质,表现出国家性、地方化、公园型的概念特征;2)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逻辑为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分载体、分省域、分区段开展,形成了基于国家性与地方化的综合性资源识别方法、基于资源属性与保护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设置、基于落地建设与管理运营的关键领域基础工程与体制机制保障;3)国家文化公园理论探索主要围绕多元载体拓展、特色资源补充以及均衡发展、边界划定、跨域协同、法规保障等方面展开。【结论】在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特征、实践进展、理论探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规范建设、边界整合、创新传承3个方面提出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京杭大运河是荟萃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性廊道。近年来,运河沿线各城市相继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的基本建设思路指导下,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运河规划设计方法和运河文化内涵阐释表达方法作为支撑。【方法】以叙事空间为切入视角,通过对相关叙事要素进行筛选与量化,利用地图叠加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叙事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获得各历史阶段、各叙事主题下的大运河叙事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结论】为基于文化遗产价值叙事性阐释表达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空间范围确定、“一带两核八区多点”的核心区空间布局结构、游览线路规划、数字技术应用等提供了参考,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于淼  许冬  丁康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3,30(5):108-116
【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资源,长城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实现整体统筹、提高文化传承力和旅游吸引力的阐释目标。【方法】通过案例研究法解析英国哈德良长城阐释框架的规划过程,提出构建遗产地阐释体系的工作方法。【结果】总结了构建阐释框架的总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拟写草案、测试修改、发布实施、评估优化5个步骤,详述其内容与做法,辅以案例实践策略说明。【结论】从构建阐释体系、提升阐释实践、转变从业者观念3个方面讨论了对中国长城遗产地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  相似文献   

7.
历史声景资源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和提高运河人居环境与文化公园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建设实践过程中却被忽视甚至遗忘。鉴于此,文章以声景观为切入视角,运用“资源-场景-声音”转译法及场所主题声景识别法对大运河杭州段三个时间段的声景资源进行历史地图转译,并结合史料文献、实地调查等,对其历史变迁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声景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如何实现历史声景的物理与文化属性复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政策导向与公众参与度在大运河声景历史变迁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3)20世纪以来,运河声景历史演变总体呈现单一化、缺失化、遗产化的特征,需提高运河声景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国段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古镇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的挑战。文章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政策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目前建设实践中的五大问题,并以杭州市塘栖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分析塘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保护、演进、再现、体验的逻辑彰显运河文化,从文旅与科研两方面为古镇发展注入动力。  相似文献   

9.
岳红记  周瑞 《城市建筑》2021,(8):134-136
公园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公园的更新设计出现娱乐性增强、文化主题削弱、景观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而书法景观设计可以有效改变此类情况.本文基于书法景观更新设计视角,以莲湖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调研,分析莲湖公园历史变迁特点,总结其书法景观资源与现状问题,提出书法景观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公园更新设计提供...  相似文献   

10.
覃锦旋  王忠君 《中国园林》2022,(S2):135-139
文旅融合发展一直是城镇历史区段城市更新的有力手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首批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之一,大运河北京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镇历史岸段的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大运河城镇历史岸段的资源与社会环境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社会构建二维大运河游憩机会谱的方法,较好地划分了大运河城市历史文化岸段的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区域,引入场景理论,提出了适应游憩机会类型的场景表达方式。以大运河北京玉河段为实证对象进行实践验证,发现二维游憩机会谱分析框架下的场景表达定性准确、形式明确,可以通过文旅场景营建来实现游憩机会谱建立的功能价值。该游憩机会谱构建新模式为城镇历史区段的城市更新,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市历史文化岸段的遗产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具有完备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案和理念,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环境教育建设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从环境教育的规划与管理2个层面剖析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主题分类、多样的环境教育及解说的方案、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公众参与度和完成度较高的志愿者计划和合作组织、发展完备的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红杉树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最为欠缺和需要提高的协调性、联系度、全民公益性、互动性、增益性和契合度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总结出中国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启示内容。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园是国家的重要遗产。该文首先从遗产保护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北美和西欧两种不同的国家公园模式。其次,结合我国当前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现实需要,对我国的风景遗产特征,风景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出在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中,我国比较注重研究借鉴美国的国家公园模式,但对西欧模式重视不够。最后,从国家公园体系、目标、管理机制等方面对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永康方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其历史人文景观的发展与胡公信仰的形成和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方岩风景名胜区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考证,对宋代以来胡公信仰影响下方岩风景名胜区发展与演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二者之间相互耦合的发展机制进行探讨。在胡公信仰文化变迁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胡公信仰影响下方岩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格局的转变,探析了各个历史时期方岩的文化景观特征,从而对二者的发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本质是社会资本方获得相关特许权利用国家公园的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美国国家公园系统通过特许权合同授权个人、公司或其他实体为访客提供的"必需且适宜的"商业性服务便属于此类。"Concession"的原意是特许权,也指授权这种行为。特许经营是特许制度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特许权合同、授权、许可证、租约、地役权契约等授权形式构成美国国家公园的资源利用制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自然保护地特许权包括许可证、租约、地役权、执照等形式。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第一、公益至上,应建立科学的资源利用特许制度为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签订特许权合同、发放许可证(这2种形式在必要时附以租赁合同)、签订地役权合同为主要授权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特许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赵智聪  王暠  杨锐 《中国园林》2023,39(12):6-13
国家公园设施建设是实现国家公园综合功能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公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国家公园设施建设研究处于初期阶段,明确原则和制度对建立统一科学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2016年陆续推出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文件,归纳了国家公园设施建设存在的4点问题:建设总量不明确、分类标准不清晰、建设规范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6点原则为国家公园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建设规模最小化、生态影响最小化、设施风貌朴素化、分类标准统一化、规建运维精细化、内外协调一体化。同时,提出了4项关键制度设计参考:严格总量控制、制定正面清单、规范建设标准、完善环评制度。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杨锐 《中国园林》2001,17(1):62-64
概括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发展的六个阶段,然后从立法、规划、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