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电工技术   8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提升复杂电力系统驾驭能力,南方电网提出建设新一代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S2),并在OS2体系下建设顶层应用———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文中全面介绍了POC的理念和设计,研究了运行关键性能指标(KPI)体系设计、全景建模与画面远程调用、智能远动机等POC关键支撑技术,并通过试点应用验证了POC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经济性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目标。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输电系统、配电系统及电力负荷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一环节都可能对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基于电网一体化运行的物理实际,统筹考虑发、输、配、用各环节的经济运行,以实现大电网的全局资源优化配置。文中就电厂、电网、用户3个独立主体,分别分析其经济运行模型的目标函数,并进一步构建大电网一体化经济运行的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电力系统"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构建分电压层级的电网经济运行决策与分析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边界节点量价等效方法与分层电网的网络拓扑等效方法。最后,介绍了南方电网建设大电网一体化经济运行分析系统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电力系统综合负荷模型简化方案及辨识参数集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荷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合理的负荷模型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和实时监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综合负荷模型被广泛采用,但完整描述其动态特性需要十余个参数,在线辨识全部参数几乎不可能。文中从综合负荷模型状态方程入手,在保证暂态响应近似相等的准则下提出一种综合负荷模型简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参数对负荷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最终选取了感应电动机比例、电动机暂态电抗、电动机稳态滑差以及电动机转子时间常数组成辨识参数集,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保护不正确动作的路径因素模型出发,分析了现有继电保护检验手段存在的不足,提出高保真不停电检验新技术。研究了一种基于继电保护信息管理子站,利用保护实时运行信息实施远程监视和诊断的辅助平台,以及在不改变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条件下,开展保护及其跳合闸等回路检验检测的方法,并进一步阐述了不停电检验技术在消除检验死角、降低作业风险、提高检验效率以及不影响电网一次设备运行等方面的优势。最后,通过工程应用实例验证了高保真不停电检验技术的可行性与完备性。  相似文献   
5.
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南方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建设满足大电网运营要求的新一代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基于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规范化"管理要求,以实现二次系统一体化为目标,提出覆盖全网各级主站和厂站的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建设理念,并从系统定义、原则、建设目标、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是新一轮信息化的本质特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飞跃,推动了由计算机及其网络构成的信息大机器在电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分析社会信息处理的π模型理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数字电网理论模型,提炼出数字电网的4个主要特征,构建了以物理系统、信息系统、业务系统为主的数字电网总体架构,为数字电网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电网调度智能化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电网调度的智能化需要在技术上综合实现主站和厂站二次系统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建设、信息灵活互动;在管理上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二次专业的融合。文中从电网基础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和高级应用软件3个方面阐述了大电网调度智能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电网基础数据建设方面,设计了支持统一时标量测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在应用支撑平台方面,提出了集成化应用支撑平台解决方案;在新一代的高级应用软件方面,提出了基于时标量测的快速状态估计、基于在线的自适应三道防线、实时预警预控。  相似文献   
8.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电网运行新需求和调度自动化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概念,指出其基础是调度自动化的全景化能量管理系统技术。介绍了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新特征的内涵,并进一步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