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小趁  陈红旗 《人民长江》2017,48(17):62-65
为规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减少工程技术风险,以典型案例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条件对比分析,开展了应急治理工程通用模式研究。研究指出:应急治理工程,是以地质灾害险情事件处置为导向的特殊抢险救灾工程,具有时效性、动态性和聚焦性等特点,工程目标可分为主动控制、软着陆和被动保护等3类。研究提出:与应急情景相适应,工程设计采用螺旋式方法,分目标设计和方案设计2个阶段进行,会商设定工程标准。工程实施采用信息法,并与后续常规防治相延续。  相似文献   

2.
【目的】降雨诱发的山洪具有暴涨暴落特点,其防御及应急也一直是我国防汛减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指导山洪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减少暴雨山洪带来的影响及损失,【方法】以湖北省随州市柳林镇“8·12”山洪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景-应对”式情景构建方法,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提取柳林镇地形、植被等信息要素,构建柳林镇“8·12”山洪事前、事中、事后情景;在此基础上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推演了暴雨诱发山洪的全过程,从而对本次灾害应急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柳林镇“8·12”山洪在12日3时30分左右洪水位开始猛增、2.5 h后即达到峰值,最高淹没深度超5 m,峰值过后3.5 h洪水基本褪却,极快的流速和暴涨的水位导致有效转移时间不足1 h。【结论】结果表明:基于“情景-应对”式灾害情景构建方法,可全景式再现山洪灾害孕灾-发灾-致灾全过程;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在无人机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基础上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力评估揭示了本次山洪灾害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气象预警能力不足、人员撤离不及时以及应急救援力量薄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长江口咸潮入侵及其发展态势、水源地咸潮入侵影响因素及其灾害应对措施等的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区水源地咸潮灾害应对预案的框架体系及相关要素或指标,提出了预案组织与职责、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保障等体系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给居民、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影响,以低成本发现高风险事件和应急预案漏洞为目标,通过兵棋推演模拟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救援过程。依据兵棋推演与灾害理论,结合GIS技术、决策树等方法,综合建立了动态兵棋棋子模型、暴雨规则、可视化地图及兵棋推演模型,实现了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救援兵棋推演。结果表明:在设定的5年一遇暴雨情景及18个推演回合下,两个应急救援行动方案中,我方行动1虽能完成内涝灾害应急救援,但造成损失的概率非常高;我方行动2能够完成内涝灾害应急救援,且造成损失的概率较小。将兵棋推演方法引入到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救援中,可准确的推演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对提高有关应急部门灵活处理应急事件的指挥能力、管理能力与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浩  周灏  余姝  张枝华 《人民长江》2023,(3):125-129+147
为研究长江袭夺作用对支流地质体孕灾规律的影响,以重庆市巫溪县为研究区,通过分析长江地质历史资料,研究了长江的形成及其对研究区内大宁河袭夺作用的地质过程;运用点核密度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袭夺作用的孕灾规律;此外,对比了在相似的河流规模及地质背景下,被袭夺的大宁河与区内另外2条主要河流在灾害体发育数量和密度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地质灾害呈沿主要河流条带状分布、溯源发展的发育规律;地质灾害密集发育区与大宁河沿线高度重合;大型河流的袭夺作用为地质灾害营造了环境条件,是重要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因子。研究成果可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及风险管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童广勤  余祖湛  钟言 《人民长江》2011,42(22):23-26
为了分析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在调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地质体受库水影响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概化、预测了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地质体影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对库区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与面密度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库区局部地段发生了较强的灾害体演变现象,符合新建水库初期蓄水库周滑坡、塌岸再造的通常规律;目前,库区地质灾害活动处于较强阶段;水库蓄水8~10 a后,区库地质灾害发生水平将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7.
水文应急监测工作迅速有效的开展,对于制订抢险方案、减少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全面介绍了舟曲堰塞河段水文应急监测的组织机构与工作任务,并对堰塞河段的水文特征进行了描述。阐述了水文应急监测工作的原则与总体布局,以及舟曲堰塞河段水文应急监测中各水文要素监测方法与成果,并对主要成果进行了分析认证,为舟曲堰塞体处置和河段清淤疏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存在结构性缺陷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以预案执行实践为基础,研究提出预案建构的情景-结构-功能模式,建立了政策与技术2个层次的预案概念体系,提出包括情景建构、目标设定、机制优化、方案设计和推演优化等在内的预案编制五步法,初步建立了预案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修编建议。认为预案优化的实质是回答目标与情景是否吻合、能力与目标是否匹配、预案功效是否最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川藏高速公路雅康段喇叭嘴泥石流、滑坡、崩塌、弃渣、高填路堤的复杂地质灾害体的工程地质分析、灾害机理研究和综合处治方案优化得出:多类型复杂地质灾害体的处治,应充分掌握地质资料,在对各地质灾害体进行针对性处治的基础上,贯彻兼顾关联地质灾害体的综合处治理念;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高速公路通过形式应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等级,并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管理风险,适当提高安全冗余;喇叭嘴段泥石流的有效处治为合理采用“桥改路”反压滑坡,结合柔性明洞提高线路的崩塌落石抗灾能力,以及弃渣、高填的分隔治理奠定了基础;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工程建设应加强工程地质深度,有效控制工程风险和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李雄 《四川水利》2005,26(3):62
近日,旺苍县政府颁发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它标志该县应急突发性灾害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使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面对重大自然灾害表现出的新特点,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在做出快速反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灾救灾等方面,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暴露出弱点与不足。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现代社会面对重大灾害的脆弱性,以及次生灾害与灾害链等现象,说明只有依赖科技与管理的进步,才能构建更高层次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北京地区崩塌灾害现有调查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京地区崩塌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降水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2004~2015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数据中选取了18起突发地质灾害作为研究案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由大到小排序为节理裂隙、地形坡度、人类工程活动、降水和岩性。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洪涝灾害应急响应调查及其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2002年以来洪涝灾害风险应急响应的案例,梳理和分析了应急响应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1)21世纪以来,洪涝灾害成为自然灾害中应急响应启动最频繁的灾种,逐渐进入了政府和主管部门公共管理的范畴,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行为;(2)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存在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启动与响应两个层面管理机制不清、缺乏对应急响应全过程有效管理的问题;(3)应当从理论层面理清应急启动与响应的功能,在管理层面逐渐形成启动与响应不同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问统一指挥下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对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响应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框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周兴波  周建平  杜效鹄  陈祖煜 《水利学报》2021,52(10):1229-1239
基于2018年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全面总结了部际联合会商、央地协同联动等应急抢险工作机制,深入分析了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削峰对防灾减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若无梨园水库拦蓄,将可能新增淹没面积约160 km2,必对沿江两岸造成更大的损失。据此认识到,迅速获取堰塞湖信息是抢险处置的前提,快速研判堰塞湖风险是重要支撑,精准分析溃决洪水是核心技术,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是基本保证,动态抢险工程管理是科学方法,完善的高坝水库群是应对洪灾的根本手段。进而提出加强乏信息条件下堰塞湖多源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乏信息条件下风险快速研判技术能力、抢险处置专用装备研发、抢险工程统筹管理和协同联动体系完善、高坝水库群开发建设和风险防控与应急调度体系建设等建议,为堰塞湖应急管理水平提升和流域综合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灾害是毁灭性自然灾害之一,通常给灾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次生灾害的快速、有效防御和治理是减小经济损失、营救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途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应用表明其具备实时获取灾区数据、覆盖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可快速制定专题方案等特点,已成为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和治理的一项有效的高科技技术与手段。各种新型遥感传感器,如合成孔径雷达、无人低空平台、机载激光平台等,在灾情监测、高精度地面数据获取中显现出了超越传统救灾方案的优越性。空间信息技术的有效集成能够实现复杂天气情况下、救援人员无法到达区域灾情的统计与分析,实时制定科学应急抢险策略。重点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和发展,针对汶川地震的实际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响应国家加强小区域山洪灾害建设和防范预警要求,给小尺度山洪灾害区域建设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以官山河流域为例,采用地学统计、植被指数计算、面向对象与人机交互解译、空间叠加分析、野外调查等方法,获取流域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下垫面特征,分析潜在受灾村落和人口。结果表明:官山河流域地势中间低、边缘高,最低点为流域出水口,平均历史受灾海拔、坡度分别为415 m和21°;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草)地,历史受灾主要在低植被的沿河、沟、道路周边;居民房屋为山洪灾害重点承灾体,占总面积的1%,裸地、坡耕地占总面积的2%;潜在受灾房屋主要集中在官山河、袁家河、吕家河、西河两侧地势低的位置,受灾总人口为8 106人,2 023户。官山河流域出口处的弯曲、窄河段、上下游卡口区条件,不利于快速泄洪,易引发山洪灾害。在强降雨下,裸地、低植被陡坡地易产生山洪,沿河、道路周边低植被覆盖的村落易遭受山洪灾害。官山河流域共有12个村存在潜在受灾威胁,需做好山洪灾害预警和防范建设;五龙庄、大河湾、赵家坪、吕家河、马蹄山、西河、官亭村是山洪灾害防御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探索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及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从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和基础地质3个方面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再用最小信息熵求出两者的综合权重,在GIS支持下建立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对内江市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价分级;并通过高权重评价因子与历史地质灾害点的空间结构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评估结果表明:①内江市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8.93%;②海拔和坡度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地区,且山区公路两旁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沉寂式构造线附近地层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流域地处我国地貌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对白龙江流域地貌演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白龙江流域地貌演化具有梯级、差异隆起的特征,流域内夷平面、多层溶洞系统和河流阶地的发育是对高原隆升的直接响应。地貌演化和地震、降水的时空耦合,形成了现阶段白龙江流域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模式,高原隆升效应是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的根本原因。随着山地的进一步隆升,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的发育动力条件将更加充分,并在一定时期内仍处于高发态势,这是地貌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再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全国2013年-2015年度山洪灾害防治建设的推进,宁夏全区防洪减灾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和全面提升.但现阶段尚没有科学、系统、定量的分析研究突发暴雨、洪水、积涝、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应急避灾、紧急处置和抢险救助仍旧十分困难.结合宁夏水系分布与防洪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在参考已有临界雨量推求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暴雨等值线和P-Ⅲ频率曲线表反推不同量级洪水对应的雨量值作为山洪灾害预警值.该方法简单易操作,计算成果对宁夏防洪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与防灾减灾能力四大风险要素对深圳河流域内陆侧的洪涝风险进行分析,构建以雨、洪、潮叠加的复杂致灾因子危险性和高度城市化带来的高易损性为特征的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修正熵权法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到洪涝的危险性风险、易损性风险和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福田区西南部至罗湖区西南部是极高危险性与极高易损性的统一体,在防洪减灾中应予以较全方位的重点防护,其他低易损性且高危险性地区只需根据主导的危险性因子给予有所侧重的防护措施;构建的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政府防灾减灾规划与防洪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亦可为防灾资源分配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