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减菌预处理技术对辣椒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臭氧杀菌、紫外线照射和短时热烫对辣椒进行减菌化预处理,然后进行低温贮藏。考察了3种处理方式对辣椒减菌率、失水率、色差值以及贮藏过程中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和色差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均能明显减少辣椒表面的菌落总数,当臭氧浓度为10 mg/m3处理2 min时,减菌效果最佳,且失水率和色差值均低于紫外线照射和短时热烫处理。在低温贮藏过程中,臭氧处理能有效延缓辣椒还原糖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并且较好地保持辣椒的色泽。综合分析得出10 mg/m3的臭氧处理2 min为最佳减菌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辣椒表面菌落总数,较好地保持原料辣椒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净化工艺,采用超声波清洗协同微酸性电解水减菌技术对小龙虾进行活体净化处理。本文以小龙虾的菌落总数、芽孢总数及清洗液浊度为评价指标,以微酸性电解水的有效氯浓度、浸泡时间以及超声波功率为单因素水平,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对小龙虾的减菌效果和超声波对小龙虾的清洗效果。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的有效氯质量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减菌效果越好。当微酸性电解水有效氯质量浓度60 mg/L,处理小龙虾50 min后菌落总数和芽孢总数分别下降了4.26 lg CFU/g、500 CFU/g,减菌率分别达到了99.99%、92.61%;使用超声波技术对小龙虾进行清洗处理,超声功率50 W处理50 min后小龙虾存活率为100%,清洗液浊度为181 NTU,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超声波技术协同微酸性电解水对小龙虾活体净化处理后,小龙虾初始菌由7.17 lg CFU/g降到3.52 lg CFU/g,净化效果显著优于车间气泡清洗工艺(P<0.05)。小龙虾净化前后的营养价值和品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工艺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主要论述乳酸在生鲜牛肉加工中的作用,其中胴体减菌作用、保鲜作用、护色作用、嫩化作用得到重点的阐述。希望为冷鲜牛肉的生产、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品质及安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污染不仅会造成食品品质下降,还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聚焦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采取有效减菌措施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乳酸、微酸性电解水、低温等离子体3 种绿色减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对其在肉蛋、果蔬、粮油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综合阐述,归纳其优缺点,为有效减少微生物污染、把关食品品质、解决食品生产中的质量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减菌技术是冷却肉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综述了动物胴体的微生物污染来源及屠宰过程中的清洗与胴体净化,并对热除菌、辐照除菌、乳铁蛋白处理、化学除菌、多栅栏除菌等肉除菌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RFID的生鲜农产品追溯系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FID称为物联网核心技术,在时效性很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推广不仅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追溯,进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RFID技术的应用情况、其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推广必要性、其在农产品供应链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并设计生鲜农产品的追溯系统。  相似文献   

7.
冷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条件、食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附加值及促进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鲜农产品冷链在技术、整体设备拥有量和系统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国内外冷链管理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冷链管理中的几类主要问题:库存、物流系统规划、质量安全、协调机制及关键技术等进行综述和比较分析,最后从生鲜农产品冷链碳排放、消费者行为倾向、闭环供应链等方面探讨中国未来生鲜农产品冷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向明月 《食品与机械》2023,39(8):103-109,141
冷链物流包装技术对于易腐食品链(如肉类、鱼类、乳制品、水果和蔬菜产品)以及制药行业的某些产品(如疫苗、生物医药和血液制品)的运作至关重要。未来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将趋于高性能、环保化、数字化发展。文章通过综述近年来用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的包装技术,分析不同包装材料的特性、使用价值、应用范围、技术优缺点,并通过对潜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技术与材料、不同包装技术的复合使用进行分析,以探寻不同生鲜农产品最优的包装,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生鲜农产品开发出相应的冷链物流包装,渐渐摒弃回收率低、性能不佳的包装技术。通过增加回收利用次数、降低高性能材料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损耗、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禽类屠宰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及减菌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肉鸡生鲜产品生产过程中胴体污染的发生情况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综述了禽类商业屠宰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来源、种群构成及菌相变化,并概述了相关的减菌措施,以期为在线控制工序间胴体表面细菌交叉污染和延长鲜禽产品货架期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肉鸡宰后鸡体表面初始菌数,延长冰鲜鸡货架期,探究臭氧水处理(ozone,OZ)、超声协同次氯酸钠处理(ultrasound assisted sodium hypochlorite,SH-US)、臭氧结合超声协同低浓度次氯酸钠复合处理(ultrasound assisted sodium hypochlorite and ozone,SH-US-OZ)3种减菌方式对鸡腿表面减菌效果和对其托盘包装贮藏期间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减菌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冰鲜鸡腿表面初始微生物数量(P<0.05),其中,SH-US-OZ复合处理减菌效果最好。该处理将初始菌落总数从5.72(lg(CFU/g))降低到4.25(lg(CFU/g)),减菌率为96.6%,有效延缓了微生物在贮藏期间的生长速率、提升了鸡腿贮藏期间的表面亮度值和感官品质、减少了贮藏损失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虽然该复合处理组增加了脂质氧化程度、降低了表面红度值,但未引起感官劣变。因此,SH-US-OZ复合处理在减少次氯酸钠使用的基础上具有显著的减菌和保鲜效果,有效保持鸡腿贮藏期间的品质,将货架期延长至5 d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