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植物甾醇脂质体(Phytosterol Liposome,PLs),并以不同浓度壳聚糖进行修饰优化制备工艺;通过粒径、Pd I、电位和稳定性指数,分析评价了壳聚糖修饰植物甾醇脂质体(Chitosan modified Phytosterol Liposome,CS-PLs)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并对壳聚糖修饰前后PLs进行了体外胃肠消化环境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浓度为0.3 mg/mL时可获得粒径小、分布均一的CS-PLs;且pH、温度和离子强度及种类均对CS-PLs稳定性有显著影响;PLs经壳聚糖修饰前后,胃消化稳定性均良好,但在模拟肠消化环境中,经壳聚糖修饰后的PLs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植物甾醇(Phytosterol,PS)具有多种优秀的生理活性,但较低的水溶性和生物可及性一直阻碍其被广泛应用。该研究以豆渣蛋白(Okara protein,OP)为原料,利用反溶剂法结合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了豆渣蛋白-植物甾醇纳米颗粒,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高压微射流处理可显著降低OP-PS颗粒的粒径,明显提高PS的包埋率。在120 MPa高压微射流循环处理3次后,OP-PS颗粒的粒径可达到139.28 nm,PS包埋率高达98.63%,水溶重分散性良好。对OP-PS颗粒进行稳定性评估,发现常温贮藏50 d后,甾醇包埋率仍能保持在66.90%左右,且热稳定性明显优于同等条件下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植物甾醇颗粒(SPI-PS)。可能的原因是,OP的游离巯基及二硫键明显高于SPI,高压微射流能诱导蛋白分子内或分子间二硫键的形成与交联,可以有效提高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的OP-PS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甾醇荷载能力,能够为工业生产水溶性甾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芯材,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工艺,并对黄酮微胶囊化前后理化性质和体外胃肠消化释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芯壁比1:4.6(w:w)、壁材浓度1%、反应温度46 ℃,此条件下黄酮包埋率92.38%,水分含量5.26%、休止角31.3 °、溶解度91.54%、粒径546 nm、玻璃化转变温度145.75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模拟胃消化2.5 h,黄酮包埋前后释放量分别为77.31和21.88 mg/g;肠消化3.0 h,黄酮包埋前后释放量分别为158.48和112.51 mg/g,表明黄酮微胶囊可提高黄酮稳定性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白果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以白果为原料,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使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白果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工艺,进一步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分析了添加油脂、热处理方式、物料粉碎程度对甾醇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功率均影响甾醇的提取率。超声功率对提取率具有显著影响,最佳工艺为超声时间6 min、料液比1∶15 g/m L、超声功率350W,此时可得最大甾醇提取率为0.878 mg/(g·dw)。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证明,添加油脂、热处理方式、物料粉碎程度均对植物甾醇的体外释放具有显著影响,当使用微波加热处理时,甾醇的释放情况最佳。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乙醇注入-超声法制备茶多酚脂质体的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影响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4个主要因素茶多酚与磷脂质量比(TP:PC)、胆固醇与磷脂质量比(CH:PC)、VE与磷脂质量比(VE:PC)和乙醇用量,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研究。茶多酚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TP:PC=81:300,CH:PC=58:300,VE:PC=16.7:300和乙醇4.5mL。在最优条件下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达78.10%,电镜观察表明茶多酚脂质体形态均匀,呈现不规则的椭圆形,粒径分布于400~1000nm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常振刚  刘彦君  潘丽  李茜  李亚菲  马鸣远  张林 《中国油脂》2023,48(6):108-113+144
为了改善虾青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探索植物甾醇酯用于构建负载虾青素脂质体的可行性,以大豆磷脂为主要膜材,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植物甾醇油酸酯-虾青素复合脂质体(L-PA)。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L-PA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L-PA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植物甾醇油酸酯与大豆磷脂质量比1∶10、磷酸盐缓冲液pH 7.4、超声时间4 min、吐温80与大豆磷脂质量比1∶2、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1∶4、虾青素与大豆磷脂质量比1∶50,在此条件下L-PA的包封率为95.24%。因此,植物甾醇油酸酯可用于构建负载虾青素的脂质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是制备及表征高效保护植物乳杆菌的微胶囊,并对复配及多层包埋效果进行探讨。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海藻酸钠等多种壁材复配包埋植物乳杆菌,并以明胶作为外层壁材,多层包埋制备微胶囊,进行连续240 min的体外消化道实验。结果显示:复配及多层包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均超过95.14%,抗冻干存活率超过93.25%,粒径均小于2.00 mm,体外消化道试验中多层包埋的植物乳杆菌存活率达到84.41%以上,其中明胶-大豆分离蛋白多层微胶囊的效果最好,其在体外消化道试验中存活率达到了85.73%,且外层光滑,结构紧致。采用复配及多层包埋可有效提高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为益生菌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亮  刘悠  姚茂君 《中国油脂》2021,46(3):68-73
为增加杜仲籽油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将杜仲籽油制成冻干脂质体。采用乙醇注入-超声法制备杜仲籽油脂质体悬浮液并进行冻干处理,以冻干后样品外观、再分散性及复溶后包埋率为指标优化其冻干工艺条件,分析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的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与储藏稳定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冻干保护剂在脂质体中的存在状态。结果表明: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制备的最佳冻干工艺条件为预冻温度-50℃、预冻时间12 h、干燥时间36 h、冻干保护剂为甘露醇、甘露醇与大豆卵磷脂质量比8∶1。在最佳冻干条件下,杜仲籽油冻干脂质体为白色球状,复溶后包埋率为(72.52±1.95)%,粒径为(389.67±4.81) nm,PDI为0.255±0.013,Zeta电位为(-22.62±1.66) mV,储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改善植物甾醇水溶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甾醇(PS)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功能,但水相、油相中较低的溶解度一直是限制其应用的瓶颈.本文尝试以β-环糊精(β-CD)包合植物甾醇以改善其水溶性.DSC结果显示β-CD包合PS确实可行.以正丁醇为溶剂,PS浓度2%,β-CD与PS的摩尔比为4:1,温度为40℃,中等速度搅拌条件下包合12 h,PS包舍率可达90%,PS的水溶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丁保淼 《食品科技》2012,(8):251-254
为提高柠檬烯稳定性,增加其水溶性,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柠檬烯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考察了影响脂质体制备的一些重要的工艺参数,优化了制备柠檬烯脂质体的工艺条件,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芯材:胆固醇:吐温80:大豆卵磷脂=0.2:0.1:1:10(质量比),醇水体积比1:10,最大包封率为86.6%。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经过25h,脂质体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分别为12%和18%;因而,脂质体改善了柠檬烯的水溶性,增加了其稳定性,对柠檬烯有较好的保护及缓释效果,这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cholesterol (CH), β-sitosterol (SI), and stigmasterol (ST) were explored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retinol in the liposome bilayer. Retinol was incorporated into liposomes composed of soybean-derived L-α-phosphatidylcholine (PC) and 10% sterol (w/w), which were prepared as multilamellar vesicles. Under all conditions, the efficiency of retinol incorporation into liposomes was higher than 99%, and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liposome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C alone. Liposomes were stored at 4 and 25 °C, with and without light, respectively, for 10 days. 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the storage, CH and SI were effective in stabilizing the retinol in liposom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 appropriate phytosterol coul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retinol in liposomes.  相似文献   

12.
郑雯  王远  袁田青  蔡珺珺  宫兴文 《食品科学》2017,38(20):161-168
为增加植物甾醇(phytosterol,PS)的水溶性,拓宽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对植物甾醇进行包合,达到增大其水溶性的目的。采用差热扫描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包合后的产物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包合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包合工艺为HP-β-CD与PS物质的量比4.27∶1、包合温度47℃、包合时间11.93 h,得到的包合率为96.57%。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利,将其修正为:HP-β-CD与PS物质的量比4.30∶1、包合温度47℃、包合时间12 h,并在此修正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实验,其平均包合率为97.25%。结果表明在包合状态下,经改造后的PS在37℃水中的溶解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8.31 mg/m L,是其原来(0.027 mg/m L)的307.90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为壁材,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为芯材,利用KGM在乙醇体系下吸水微溶胀的特性制备载PC的KGM微粒,为PC结肠靶向递送提供新的技术思路.实验利用KGM吸附溶于乙醇水溶液中的PC这一方法来制备KGM/PC微粒,采用单因素实验...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产品由于在储存或在胃肠道中活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降低,导致它们潜在的益生特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本研究对源自广西巴马百岁老人的发酵乳杆菌LTP1332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在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和氯化钙为主要壁材的基础上,引入明胶(Gelatin,GEL)和壳聚糖(Chitosan,CS)进行复合,通过单因素实验寻找影响包埋率的关键因素,利用响应面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构建径向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adial Basis Function,RBF),并借助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对其包埋工艺进行寻优。利用SEM扫描电镜等方法对优化后的胶囊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2.210%海藻酸钠,4.451% CaCl2,0.1%明胶,13.529 min固化时间,在该条件下所制样品的平均包埋率为95.08%±0.25%。优化工艺条件下的CS-GEL-SA-微胶囊经模拟胃液处理120 min后,菌体存活率仍可达22.48%±0.78%;在模拟肠液消化90 min时,菌体释放率即可达到最大值,具有较好的肠溶性。综上,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长寿老人源益生菌微胶囊具有较好的护菌效果和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将脂质体和水凝胶结合,以卡拉胶和乳清分离蛋白通过酶和离子交联形成凝胶,将维生素C(VC)脂质体包埋于其中形成VC脂质体水凝胶.通过表征脂质体水凝胶在不同储存时间的磷(Pi)释放量和脂质氧化程度,以及模拟消化过程中的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脂质体和乳清分离蛋白的降解,VC的释放量,研究脂质体水凝胶的储存稳定性和体外消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韭籽粕提取物对韭菜籽油微胶囊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溶解性和流动性实验、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探究韭籽粕提取物对韭菜籽油微胶囊微观结构、包埋率、储存稳定性、溶解性及流动性等的影响;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探究韭菜籽油在消化道中的释放情况.结果 添加韭籽粕提取物的微胶囊颗粒形状规则,表面...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柚皮中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苦味,拓展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体系为壁材,采用锐孔造粒法微胶囊化柚皮苷/柠檬苦素,并以柚皮苷/柠檬苦素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柚皮苷/柠檬苦素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舌、热稳定性分析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柚皮苷/柠檬苦素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相对苦味强度、热稳定性及胃肠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壁芯材比为8:3、壳聚糖质量分数为0.9%,氯化钙质量分数为3%,此时包埋率可达88.2%,与理论值的88.68%相对误差小于5%,说明该工艺准确可靠;扫描电镜证实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体系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柚皮苷和柠檬苦素,并且微胶囊表面无裂缝、孔洞和凹陷的现象。热稳定性和电子舌试验表明,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微胶囊化可以明显提高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稳定性,并且有效降低其苦味强度;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缓释试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消化6 h后总体释放率才达31%左右,在模拟肠液中消化45 min时累计释放率已经超过75%,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促进柚皮苷/柠檬苦素在肠道内的生物转化与吸收,提高其利用率。本研究结果可为拓展柚皮苷/柠檬苦素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