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跨学科地参照语言学系统分析隈研吾建筑形式生成方法,引入"转译"的理论和方法,梳理隈研吾所处语境,从解码与编码两个阶段,原型提取、形态模拟、逻辑同构、意境重构4个方面阐释隈研吾建筑形式转译方法,结合一系列案例解析,指出转译是丰富建筑形式语言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2.
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扬州地区汉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佛寺空间的转换和演进。通过对扬州佛寺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建构佛寺空间场域体系。并结合惯习理论,研究扬州佛寺空间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和动因,阐释佛寺空间发展与佛教仪式活动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扬州佛寺空间环境、城乡、建筑、园林意境的4个梯阶场域,探索及解析佛寺空间与历史文脉关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景观原型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从文化心理认知层面分析原型意象成因与空间观念。从景观形态角度解析原型意象的基本空间类型,以及通过景观物象空间构形呈现、衍化与相互融合的空间特征,揭示传统山水建筑景观的成景理念与多样性空间形态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4.
莫娜  张伶伶  刘大平 《华中建筑》2009,27(3):115-119
中国传统景观意境属于美学范畴,但意境的建构又与景观空间密不可分。根据其本身的这个特质,该文设定了景观域的概念:景观域是建构景观意境的介质。并由此衍生出景观域值等概念,试图以新的角度展开对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探究。从景观域的角度出发可以使景观意境的研究更加直观,使原本虚幻的意境概念更清晰。  相似文献   

5.
仲德崑  杨军 《建筑与文化》2011,(11):126-128
建筑形态与景观之间关联性的特征开拓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突破了建筑学本位论的束缚,景观成为一种当代城市的媒介。建筑形态与景观的同构趋向于互为图底的关系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建筑形态基于网格法的控制中,在景观中呈现出动态的自组织的网格系统,网格控制成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究以场域营造为考量引导下,当代地标性建筑形态生成机制的策略.以随州市编钟音乐大剧院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为例,解析笔者在进行场域营造时的形态与生成,通过提炼编钟主题元素,寻求建筑形态生成机制与场域营造的平衡.例中形态生成机制受场域中提取式样系统影响,趋于呈现为一种游离于逻辑与混沌、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自治结构.  相似文献   

7.
生态特色人本 --小城镇景观规划三位一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城镇景观的内涵 小城镇景观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可分为物质性景观和非物质性景观。物质性景观即人们普遍认识的景观,包括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按景观生态学理论可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三大结构。非物质性景观是以物质性景观为载体,通过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感性认识,是寄托在物质景观中的文化痕迹,是一种高层次的设计理念目标,是小城镇景观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有机建筑、地域创作等理论融入为寒地建筑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由二元对立逐渐走向多元统一。同时,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等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视角,该文以建筑形态地景化的设计趋势和当代寒地建筑创作为背景,将地景化及场域理论等与寒地建筑形态设计结合,应对寒地极端气候特殊的空间和景观环境,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寒地建筑体型消隐、模拟、混合的地景化重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楼阁在城市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它不仅是所处场地之地标建筑,且建筑形态及场所空间更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山水环境的整体意境.本文以南京栖霞山虎山碧云楼建筑设计为契机,针对栖霞山主景区景观现状存在的山阙缺形问题,提出虎山景观格局重塑方案,明确在栖霞山风水环境格局特征下的碧云楼选址;从栖霞山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景观意境塑造入手,对碧云楼形态选择、尺度控制、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塑造沿江景观带上虎山山巅"有凌云意"的场所精神;探索既延续城市历史景观文脉,又契合城市景观新秩序的山地楼阁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有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原型"和设计规律。类设计是延续传统并兼顾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设计中强调建筑地域性和时代感相结合。从传统民居为原型的类设计模式入手,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类设计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从"类"构筑形态的借鉴与传承、"类"空间形态的形似与神韵以及"类"视觉形态的象征与变异三个方面归纳解析当代建筑类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7,(6)
探索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理念如何以当代设计方法转化于具有地域性的当代建筑中。结合文化理念上"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想,建筑形态上以院落和园林为代表的建筑群体以及以大屋顶梁柱体系为代表的建筑单体,试图在云南昭通市委党校的规划与设计中从建筑群体组织和建筑单体设计及景观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典文化的当代转化:新型书院之立体园林、重组语汇并当代借用以及理水再造的中式意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媒介实践的角度,考察20世纪80年代建筑专业期刊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场域初始构建阶段,对于推动、决定建筑批评核心区域、场域特征、批评内容、批评惯习、主体圈层等建筑批评场域形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访谈由斯坦·艾伦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研究引入到对景观在建筑与城市学之间关系的探讨,由此展开他近年关注的基础设施都市主义、地景建筑和场域建筑的理念,使景观成为衔接建筑与城市学的动态模型,同时结合当代城市复杂性和景观都市主义折射出的问题,提出将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宏观框架而建筑实体在这片场域中自然生长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胡斌  王鹏程  陈蔚 《室内设计》2022,(3):147-154
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动态使建筑符号 的“形—意”本原研究或可从早期人类以原始 神话思维为起点建立的“宇宙生成模型和时空 观念”出发进行源流推演性解读,找寻一种根 植于人类文化符号系统“形—意”同构的原型性 解释。本文从梳理形式符号原型研究的理论范 式出发,以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建筑类文字“宅、 空、室、楹、阑、坛、台”等为研究对象,以象形 文字字形特征的普遍解读方式结合建筑学本体 思考,阐释早期中国建筑在类型、形态上的发展 以及建筑符号象征表意功能传承实现的过程。 管窥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崇天—通天”时空观念 象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探析我国早期建筑 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楼阁在城市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它不仅是所处场地之地标建筑,且建筑形态及场所空间更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山水环境的整体意境。本文以南京栖霞山虎山碧云楼建筑设计为契机,针对栖霞山主景区景观现状存在的山阙缺形问题,提出虎山景观格局重塑方案,明确在栖霞山风水环境格局特征下的碧云楼选址;从栖霞山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景观意境塑造入手,对碧云楼形态选择、尺度控制、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塑造沿江景观带上虎山山巅“有凌云意”的场所精神;探索既延续城市历史景观文脉,又契合城市景观新秩序的山地楼阁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楼阁在城市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它不仅是所处场地之地标建筑,且建筑形态及场所空间更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山水环境的整体意境。本文以南京栖霞山虎山碧云楼建筑设计为契机,针对栖霞山主景区景观现状存在的山阙缺形问题,提出虎山景观格局重塑方案,明确在栖霞山风水环境格局特征下的碧云楼选址;从栖霞山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景观意境塑造入手,对碧云楼形态选择、尺度控制、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塑造沿江景观带上虎山山巅“有凌云意”的场所精神;探索既延续城市历史景观文脉,又契合城市景观新秩序的山地楼阁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石子滢  戴航  於振亚 《建筑学报》2023,(12):108-114
指出结构自性是结构形式产生的内在、生成性因素,并与结构内力场秩序直接关联;将这个思维拓展到建筑形态设计之中,提出了一种“内生外显”的设计策略:将外在的空间物理环境和建筑概念转化为受力场域,以场域内在的应力图像为图底,通过将内在的结构自性植入结构构件秩序,形成新的形态设计表达;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操作,展现了作为内在自性表达的结构应力图像与外部建筑形态的映射,验证了新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纪念性景观,它包括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本文以"10.24"纪念公园方案为例,对纪念性景观进行多维度思考,借助典型的纪念性景观元素,在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使景观作品和场地密切结合,使纪念性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中山市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项目是中山市一项民生工程。采用传统民居形式为空间原型,规整零散的现状建筑和场地,使新老建筑完美融合,和谐共生。延续老城区的空间肌理,从中山传统民居中提取建筑原型,采用组群同构的处理手法,顺应场地内的保留建筑适当扭转,模拟民居自然生长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化符号在博物馆景观建筑上的运用应遵循"与建筑景观相融"和"整体协调及人性化"两大原则,二者相辅相成,能合理营构出博物馆外部空间环境的文化意象,充分展现、烘托相应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境。文章以三星堆博物馆景观建筑为例,对建筑意象的构拟、文化符号的提炼创新、景观建筑与景点的搭配关系以及运用相关文化符号的作用、意义等诸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文化符号应注重的唯一性、识别性和典型性等景观设计上应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