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通用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工业设计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范劲松  安军 《包装工程》2006,27(4):223-226
在详细介绍了通用设计的基本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其深刻的社会、技术和经济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通用设计的7项基本原则,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在工业设计中通用设计思想与产品开发战略的统一.最后结合实际的工业设计成功案例,分析和探讨了通用设计思想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楠 《包装工程》2023,44(10):12-23, 107
目的 立足设计学的研究视野,从传播学、美学等跨学科视角,梳理兼具信息传播与艺术审美双重功能的汉字文化发展历程,旨在建立新的汉字设计史观,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研究体系,为汉字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提供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依据与学术支撑。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厘清汉字设计相关学术概念,梳理汉字形态与呈现载体的演变以及汉字文化与国计民生的逻辑关联,全面、系统地考察汉字发展中的设计问题。将汉字形态与设计形式的历史演变作为横向发展轴线,挖掘其中潜藏的文化脉络;将汉字设计思维、依托技术载体、实践应用作为纵向发展轴线,探索汉字发展中内在逻辑要素间的关系。结果 首先鲜明地提出“中国汉字设计史”的学术概念,其次从横向与纵向梳理汉字设计史的主体结构,在设计学的视角下建构史论体系,最后将汉字设计智慧与方法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与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结论 以“汉字设计史观”发掘汉字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设计智慧与文化内涵,提升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领域的文化价值,拓展汉字设计的理论研究空间和实践创作场域,为构建中国汉字设计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李娟  刘涛 《包装工程》2021,42(18):134-143, 171
目的 针对交互设计及其相关概念混沌模糊的现象,梳理交互设计发展历程,明晰交互设计概念,阐明交互设计与人机交互、用户体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国内近40年交互设计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分析,从而对其形成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梳理交互设计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不同学者对交互设计概念的理解并作出辨析.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交互设计"知识图谱,对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与突现分析,对国内40年交互设计研究侧重点及其演变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交互设计发展历程包括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早期阶段、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交互设计诞生阶段、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迅速发展阶段.交互设计与人机交互的隶属关系演变历程为:交互设计隶属于人机交互(形成初期)—交互设计与人机交互交叉并列(当前阶段)—人机交互隶属于交互设计(未来趋势).自然交互是交互设计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交互设计从狭域交互扩展为广域交互,社会性特征日趋凸显,对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成为交互设计未来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甘为  黄惠慧  黄忍 《包装工程》2023,44(16):111-120
目的 用户体验是1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借鉴并贡献于许多学科。透过定量的文献知识关联,既可区分不同概念,又可识别概念认识论的转变,这对建立用户体验的整体理解是极为有益的。方法 基于2000—2022年14类国际设计期刊432篇文献,通过共被引分析法,确定了20位用户体验领域的核心作者并分析了其中49篇文献。结果 得出用户体验的5类研究主线、3次研究思想的跨越和3种认知范式。结论 用户体验的研究主线可分为现象学研究、基于过程、基于结果、基于中介和基于新兴技术这5类。研究思想经历了从用户体验到人的体验,再到超越人的设计这3次跨越。形成了用户需求驱动下合意的产品系统、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驱动下满足大部分人的幸福和福祉、新技术驱动下多方去中心化的人机关系之中的交互这3种认识范式。  相似文献   

5.
探讨20世纪初期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发生的从理疗躺椅到现代躺椅的设计演变,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史学家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转变。通过历史编纂学的研究方法从3个角度进行梳理和论证。首先从文化维度分析人们对斜躺姿势和“舒适”概念的认识转变,其次从生理科学维度看人体工程学角度下椅子与人体的关系,最后从社会维度针对现代躺椅作为现代主义标签这一现象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论层面进行反思。从文化史、科技史角度将各时期史学家对斜躺姿势、“舒适”概念与人椅关系的观点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避开传统的现代设计史研究视角,对躺椅的设计演变进行更为多元的探讨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祝燕琴  滕佳华 《包装工程》2017,38(12):116-119
目的研究中国传统器具中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方法研究了"备物致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备物致用"的设计手法的运用,比如组合化、系列化、通用化、专用化设计等设计手法,器具的"用"人性化的实现。结论中国传统器具蕴含着大量可供后人汲取的设计智慧,其中"备物致用"的造物设计思想贯穿了整个历史过程,对成器活动的追求方向起着规范作用。这些设计思想和手法对于启迪创新思维、创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器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用设计思想的基本理念是设计应尽可能为每一个潜在用户而使用,即最大化的扩大适用范围。作为一种始终保持进化的设计思想,通用设计理念目前仍在不断的完善,其影响力正向全世界范围扩展。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我国关于通用设计的研究涉及的较晚,对于通用设计理念的普及与推行方面,做的也不够全面;在教育上,我国的通用设计教育也不够充足。本文通过对通用设计在老年产品设计中应用的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运用通用设计理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灿群 《包装工程》2007,28(2):119-121
通用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近年来成为了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的热点.从通用设计的概念和所产生的背景出发,介绍了通用设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设计原则,进一步探讨了通用设计研究的意义所在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创作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李映彤 《包装工程》2004,25(3):139-139,208
通过对创作与设计2个概念的理解,试图理清人的思维活动,使创作者和设计者各自找到思想的偏向点,从而能够在思想上简单清晰地面对所从事的作业,找到各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大数据这一高科技工具的运用原理,对中国电影声音的学术成果进行归集、比较和总结,并运用统计学、比较学和文献研究法等方式方法,试图找出这些学术成果与中国电影声音发展历程中的关联关系以及规律性的特征。从而研究和判断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和录音技术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未来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电影声音学术理论在这个研究问题上的学术空白,为中国电影声音的学术理论研究增添重要的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柳刚  孙晓丽 《包装工程》2023,44(4):233-239
目的 探索民间图案在当今乡土文化中的消解与重构原因,从民间图案的流变试图构建乡村叙事设计的一般方法,从而推动艺术设计介入乡村的路径延展和完善。方法 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和符号学分析等方法。从民间图案的历史性意蕴视野出发,对民间图案现代设计案例中符号变迁和消解原因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探讨其在图像叙事中的叙事思路和重构路径。结论 民间图案作为乡土文化的视觉表征,通过设计师对其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的价值挖掘以及对文化消解和重构思维的理解与应用,使其成为乡村叙事设计中符号传递的重要核心要素。其对于展现当代乡土文化设计自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创作意识与劳动创造是相互促进的,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形成经验,再由积累的经验进行选择与改进,形成更丰富的设计观念过程。对中国传统工具设计观念问题进行历史梳理与理论反思,尝试转换研究思路,突破工具设计研究的传统模式,聚焦“工具”“设计观念”“需求”“知识更迭”等要素,进而在设计史学视野之下,将历史纵向梳理与单元专项研究相互结合,互为印证,探索更加合理的传统工具设计观念史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申明倩  李军 《包装工程》2017,38(10):160-165
目的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女性坐具形制特征及设计思想,为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现代女性坐具提供借鉴。方法详细考证文学典籍、绘画作品、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中所涉及的女性坐具,梳理其形制演变脉络,从形制、功能、尺度等方面挖掘设计思想。结论考证了中国古代女性坐具在矮形期、过渡期、高形期和鼎盛期的常见形制,提炼出古代女性坐具中所蕴含的役人思想以及在"文"和"质"上的相得益彰,并以古代绣墩为原型进行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4.
崔荣荣 《包装工程》2022,43(6):11-23
目的 了解近年来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归纳学术研究成果并进行评价,总结研究传统服饰图案的意义和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方法 基于史论视角、社会文化视角、工艺美术视角和设计艺术视角梳理相关文献,结合现有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资料来源及其特色、传统服饰图案的研究热点、新时代传统服饰图案的生存策略及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创新设计的应用领域。结果指出传统服饰图案的研究史料取材丰富、研究类型呈现多元;当前传统服饰图案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数字化发展、美育引导、政策支持的特点;传统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公共空间、文创产品中大放异彩。结论 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研究多点开花,但缺乏系统整体的“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知识谱系”用于指导相关研究和实践,对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的研究多处于实证分析的层面且欠缺深入独到的理论,通过综述与价值阐述,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纵深学术研究,同时为中国传统纺织服饰图案的现代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瞩  丁益秋  杨雅茹  姚惠  康慧 《包装工程》2018,39(12):47-52
目的建立当代茶产品包装艺术形态创新设计方法。方法基于茶包装及其艺术形态的要义,从清代及以前、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3个时间段,对传统手工艺、近代工业发展、创新与个性化设计等3个代表阶段的艺术形态沿革及其时代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包装的形式、造型、尺度、图案的沿革,探索了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工业化水平的变化,设计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不断变迁,导致品牌文化凝炼升华的历史进程,提出茶产品艺术形态创新设计扬弃性传承的设计思想。结论得出形态传承设计中的批判性继承、传承创新中的主导与有序、艺术形态评价下的传承创新设计3个方法,通过包装设计进行实践验证,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谢琼梅  姚松奇 《包装工程》2018,39(8):232-237
目的在保护萍乡傩活态生存的地方民俗环境下,对萍乡傩面具纹样的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来论证地方特色礼品包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寻找萍乡傩面具纹样在历史发展演变和纹样类别特征研究两条线索帮助人们在地域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理清思路和提供研究基础,为萍乡傩面具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文脉传承的有益探索;通过对萍乡傩面具特色旅游商品市场现状分析和具体旅游商品开发案例的研究探讨地域文化对旅游商品设计创作的影响,帮助设计师在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时获得设计思路和案例借鉴。结论借助特色旅游商品创新设计思维,将旅游商品设计的符号化和情感化作为重要的思路与方法,创造富含地域文化情感和特色的旅游商品。  相似文献   

17.
詹伟锋 《包装工程》2017,38(18):215-219
目的分析福州脱胎漆器产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习俗、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方法以设计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究漆器产品型意设计的特征,强化产品的人文内涵。结论通过不断探索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观念,必然会推动漆器造型设计新一轮的创新,新漆器工艺品也将会以崭新的形象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18.
王晨林 《包装工程》2018,39(14):247-251
目的中国的卡通动漫领域随着信息革命、网络革新的时代到来,卡通形象与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乃至整体的VI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正进行着全方位融合,在当代跨界融合、全媒体互通的时代背景下,于视觉识别系统领域中研究卡通形象适应性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卡通形象在视觉识别系统领域中的适应性研究,从应用归纳反哺理论研究,在丰富理论的同时,也让关于解决适应性问题的有效方法更加普及,从而引发更多的有关适应性问题的学术关注和研究讨论。方法通过综合已有经验并结合已形成的设计观点,推陈出新,在卡通设计概念及其现状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心理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卡通形象设计在VI视觉识别系统中运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例论证和方法研究。结论在卡通形象设计适应力日渐趋强的时代,创新性地在传统的元素设计基础之上,更多地融入社会科学、心理学、科技成果、时代文化等,转化为复合设计知识结构才更能适应时代需求。具体表现在设计语言中的创新观念,即在造型、色彩、情绪表达等方面,更注重研究视觉心理、物化功能、媒介表达等诸多方面的适应性,寻找最吻合的设计思路和传媒策略,达到卡通形象设计与视觉识别系统策划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祝燕琴  张明山 《包装工程》2020,41(18):384-388
目的 以南昌西汉海昏候墓出土蒸煮器具为研究对象,从现代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蒸煮器具的设计特征和思想,从中总结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借鉴意义。方法 首先,对蒸煮器具的源流沿革进行分析。其次,以蒸煮器具中的铜甗、铜甑、铜釜为例,通过产品设计中的几个要素,即构造、形态、功能三个方面分别对蒸煮器具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设计理念,明晰西汉海昏候墓出土蒸煮器具对现当代产品设计思想的启示价值。结论 中国传统器具蕴涵优秀的设计思想,比如简洁的构造、简约的造型、高效的功能等值得现代设计借鉴和学习。通过对传统设计的研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语义,设计有民族文化特色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