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腊肠、腊肉和板鸭等是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这些传统腌腊肉制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均有微生物存在和参与,并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的微生物菌群涉及乳酸菌、葡萄球菌、微球菌、酵母和霉菌等,这些微生物对腌腊肉制品的品质特性和感官特性会产生影响,且与产品质量和可贮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腌腊肉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对传统腌腊肉制品现代化加工中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升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腊肉、腊肠、火腿、板鸭和腊鱼产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腌腊肉制品理化品质差异性,为其安全性生产控制提供参考,该研究选取风干、腌制+风干、腌制3种加工方式的腌腊肉制品,进行生物胺及理化指标测定并分析生物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腌腊肉制品pH值在5.56~6.42,水分活度在0.56~0.84、亚硝酸钠残留量在7.32 mg/kg~30.15 mg/kg.腌腊肉制品的...  相似文献   

3.
纯精腊肉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水品 《肉类研究》1994,8(2):24-24,29
腊肉是我国最古老的腌腊肉制品之一,由原料肉切条后,经腌制、烘焙或晾晒而成,因过去多在农历腊月加工而故名。比较著名的有广东腊肉、四川腊肉、武汉腊肉、湖南腊肉等。传统腊肉多选用猪肋条肉(五花肉)为...  相似文献   

4.
孙宝忠 《中国食品》2011,(23):28-30
立项的目的意义 发酵肉制品是一种以畜禽肉类为原料,在自然或人工控制低温条件下进行腌制、发酵、干燥或熏制加工而成的一类具有明显发酵与成熟风味的肉制品。其起源于腌腊肉制品生产,但在加工工艺与质量形态等方面已与腌腊肉制品存在明显差异,其独立于腌腊肉制品之外已有150—250年历史,我国发酵肉制品发展也已有20余年。目前产量已占到肉制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受科技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5.
腌腊肉制品是我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以其风味独特、易于加工、贮存期长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传统加工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可能对消费者健康导致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以分析腌腊肉制品加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基础,对其品质提升和安全控制进行了概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腌腊肉制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的污染,部分丝状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代谢产生真菌毒素,使肉制品存在毒素污染的安全风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本文对腌腊肉制品真菌毒素的来源、种类(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桔青霉素和环匹阿尼酸等)及危害进行了简述,调查了国内外腌腊肉制品真菌毒素污染的现状,并对腌腊肉制品中真菌毒素的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腌腊肉制品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与其他肉类食品产业相比,传统腌腊肉制品产业仍发展缓慢,区域性强,产业化水平和加工技术仍然较低。其中突出问题是传统腌腊肉制品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低、生产周期长。主要介绍我国目前传统腌腊肉制品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以R公司的猪肉瘦肉条为例,探讨解决传统腌腊制品上述问题的研发方向和对策,利用天然防腐剂、注射和滚揉工艺,加速腌制速度,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产品的盐含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及其传统加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具体技术,并为我国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的现代化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易于加工生产、风味独特、贮藏时间长。本文主要介绍了云南省普洱市境内哀牢山地区的墨江县、镇沅县、景东县的民间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加工工艺、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生产等。  相似文献   

10.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易于加工生产、风味独特、可贮性佳。主要分析了腌腊肉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加工工艺、运输与贮藏等对其腐败变质的影响,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为稳定产品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易于加工生产、风味独特、可贮性佳。主要分析了腌腊肉制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加工工艺、运输与贮藏等对其腐败变质的影响,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为稳定产品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干腌火腿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腌火腿是传统腌腊肉制品.文章通过对干腌火腿以及其它腌腊肉制品传统加工工艺较为系统的分析,介绍了影响干腌火腿质量的因素,干腌火腿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如含盐量高、苦味和脂肪氧化等缺陷,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卫 《肉类研究》1998,12(2):13-16
腌腊肉制品的显著特点在于易于加工生产,运输方便,可贮性佳,风味独特,因而能在肉制品市场上经久不衰。在众多的腌腊制品中川式腊肉、广式腊肉、京酱封肉等腊猪肉,广汉缠丝兔、广州腊大...  相似文献   

14.
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静  张迎阳  吴海舟  章建浩 《食品科学》2014,35(15):283-288
本文以干腌火腿、腊肉、风鸭、发酵香肠和风干鱼制品为代表,对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探讨。从总体上阐述了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的形成机理,详尽列表总结分析了不同制品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并从原料特性及加工工艺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差异性形成的可能原因。一方面,丰富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为生产调控肉制品的风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传统腌腊肉制品中微生物组成复杂多样,并已被证实与产品独特风味的形成密不可分。近年来应用新技术手段研究腌腊肉制品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以及挖掘其功能已成为趋势和热点。深刻理解传统腌腊肉制品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特性的科学内涵对于提升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实现其工业化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优势菌群、微生物功能特性进行综述,并对腌腊肉制品的微生物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7,自引:18,他引:29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及其传统加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具体技术,并为我国传统肉制品加工工艺的现代化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氧化变质程度指标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强 《肉类工业》2005,(11):38-40
对于腌腊肉制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始一直采用酸价作为反映肉品中脂肪氧化变质程度的指标.业界和学者一直存在异议,认为这一指标的设定,对反映腌腊肉制品中脂肪氧化酸败程度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难以科学地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8.
赵亚丽  张香美  卢涵  杨贝  文港 《食品与机械》2023,39(1):55-60,156
对传统腌腊肉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及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加大研发力度、加快知识效益转化进程,规范标准体系、细化监管标准,规范作坊式生产、优化产品市场,加强社会主体参与意识、推动社会共治等建议,提高传统腌腊肉制品行业整体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广西轻工业》2016,(2):10-11
调取我站2013年至2015年委托送检的173个批次的腌腊肉制品酸价、过氧化值检测数据,经统计分析,三年来腌腊肉制品的平均不合格率为16.2%,导致我市流通领域内销售的腌腊肉制品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酸价超标。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GB 2730-2015)将在2016年9月22日正式实施,标准取消了腌腊肉制品的酸价限量,这将更能准确评价腌腊肉制品的实际品质状况,解决困扰腌腊肉制品生产企业多年的酸价超标的问题,促进腌腊肉制品销售市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四川成都某一大型超市售卖的5种知名品牌的腊肉、川味腊肠和广味腊肠共15个样品中亚硝酸盐、组胺、甲醛的含量和酸价,以了解四川腌腊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情况。13.3%样品中组胺含量超过FDA规定标准;15个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在2.1~5.3mg/kg之间,均未超标;100%样品甲醛检测呈阳性,其含量在4.89~35.93mg/kg之间;73.3%样品的酸价超过卫生标准最高限值。分析表明,传统四川腌腊肉制品酸价超标比较严重,且含有组胺、甲醛、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质量安全状况比较严重。腌腊肉制品传统加工工艺应进行改良,以消除或减少亚硝酸盐、组胺、甲醛等有害物质,从根本上解决腌腊肉制品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