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9):238-258
食品用微生物菌种是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的重要资源,文章通过对应用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如乳制品、白酒、茶、酱油、醋、腐乳、泡菜等的微生物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了评价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的科学标准,提出了第一批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用功能菌种名单,共30个属75种菌种,包括细菌42种,酵母12种,丝状真菌21种;对菌种在关键发酵工艺中发挥的主要功能进行总结分析,表明其功能主要集中于产风味物质、产功能酶系、产健康因子、抑制杂菌及改善食品质地,为完善我国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及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啤酒腐败微生物包括野生酵母(Saccharomyces spp和Brettanomyces spp.)、革兰氏阴性菌(Pectinatus spp和Megasphaero spp.)和革兰氏阳性菌(Lactobacillus spp和Pediococcusspp.)。在所有污染菌中,乳酸菌污染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乳酸菌种类很多,生物学分类上将它归为四大类共23个属,包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bacterium)、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片球菌属(Pediiococcus)等。大部分乳酸菌属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无芽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茨河镇花色腐乳的微生物多样性与菌群功能,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10个腐乳样品的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接着应用电子舌与电子鼻技术测定了腐乳样品的风味指标,并对腐乳的风味品质与菌群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茨河花色腐乳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p.),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spp.)等6个菌属,其中假单胞菌占比超过50%,乳酸菌共占比31.63%;真菌优势菌群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p.),毛霉属(Mucor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间座壳属(Diaporthe spp.),赤霉属(Gibberella spp.)等13个真菌属,共5个酵母类群与8个霉菌类群。腐乳样品间的风味差异较大,滋味差异体现在咸味和酸味上,而气味差异主要在于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或/和萜类化合物。相关性分析表明,交链孢霉属和赤霉属与腐乳的芳香味呈显著正相关,青霉和毛霉与腐乳的滋味品质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腐乳生产及腐乳用菌种资源分离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自然发酵的四川辣椒酱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在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辣椒酱自然发酵过程中在门的水平上主要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菌门,其中厚壁菌门的数量随着发酵时间增加逐渐增多,在发酵第15 d时相对丰度达到28.56%,成为丰度最高的菌门。在属的水平上主要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p.)、片球菌属(Pediococcus spp.)、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coccus spp.)等,其中优势菌属乳杆菌属在0~25 d含量较低,在发酵第30 d时,相对丰度达到68.24%。此外,在辣椒酱自然发酵过程中,检测到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p.)等致病菌属,表明自然发酵辣椒酱存在微生物卫生食用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蜂蜜格瓦斯是一种传统饮料,近年来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为了使蜂蜜格瓦斯饮料利于工厂化规模生产,对自然发酵蜂蜜格瓦斯中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归属的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属乳酸菌的有乳杆菌属、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属酵母菌的有汉逊酵母属或毕赤氏酵母属、假丝酵母属德巴利酵母属等.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酸乳生产中微生物的分布图谱,以生产车间为研究对象,利用空气沉降法,对配料区、巴杀区、接种区、发酵区、灌装区、二次巴杀区的空气进行微生物监测;利用涂抹法,对生产设备的管路和表面、岗位人员的手部进行清洁卫生监测;同时利用PCR技术,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菌株鉴定,确定各区域中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区域中环境洁净程度为:接种区灌装区发酵区二次巴杀区配料区巴杀区;主要存在的微生物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莫拉克斯菌属(Moraxella spp.)、考克氏菌属(Kocuria spp.)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设备管路和表面的微生物主要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人员手部的微生物主要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生产车间微生物分布图谱的建立,为生产车间微生物控制体系及污染微生物溯源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解析信阳光山自然发酵黑猪腊肉中的微生物菌落结构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传统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腊肉中的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并对分离优势细菌和真菌进行16SrDNA和2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信阳腊肉优势细菌中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和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占比均值之和达到99.67%,为绝对优势细菌门;优势真菌为酵母,其菌落总数为4.65 lg(cfu/g)低于细菌2个数量级。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占比前5的优势细菌依次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并从腊肉中分离鉴定得到6株优势细菌和2株优势酵母分别为格式乳球菌,清酒乳杆菌,马胃葡萄球菌,广布肉毒杆菌,溶酪巨球菌,孤独四联球菌,胶红酵母和隐球酵母各1株,从而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优势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演替变化提供了可能,并为发酵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泡菜可培养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做系统发育及菌群多样性分析。细菌共分离207株,采用16SrR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大部分可鉴定到种的水平,优势菌为乳杆菌属,包括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短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等共计11个种;还分离到片球菌属(Pediococc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sp.)、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sp.)、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酵母共分离91株,采用26SrRNA D1/D2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均鉴定到种的水平,包括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膜璞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ifaciens)、盔状毕赤酵母(Pichia galeiformis)、Saccharomyces bulderi、Saccharomyces servazzii。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红腐乳中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微生物安全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红腐乳中细菌16S rDNA V1-V3区基因序列,比较不同地区红腐乳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本次测序深度有效地覆盖了样品中微生物种类,不同地区红腐乳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具有丰富多样性。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不同地区红腐乳种主要优势菌的门;而在属水平上,9个红腐乳样品共检测出296个细菌属,其中共有菌属分别为: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Rummeliibacillus属、乳球菌属(Lactococc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以及Trabulsiella属。不同样品中菌群的结构与地区存在一定的聚类关系: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以及四联球菌属是华北地区样品中主要的优势菌属,而东北地区腐乳样品中的芽孢杆菌属和盐厌氧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红腐乳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为保证传统发酵食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内蒙古特色发酵食品中细菌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不同发酵食品的细菌群落结构。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乳制品(饼状奶酪、棒状奶酪及奶豆腐)和发酵肉制品(发酵香肠、风干羊肉和风干牛肉)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中共获得194568条有效序列,237个OTU。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发酵肉制品中菌群Shannon指数较高于发酵乳制品,乳肉制品之间的菌群组成差异较大。发酵乳制品中主要以厚壁菌门为主,而发酵肉制品则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发酵乳制品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而发酵肉制品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次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在种水平上,由于未检测到的菌群含量较高,所以不能确定乳、肉制品优势菌种,而在发酵乳、肉食品中可检测到的菌群中清酒乳杆菌含量较高。通过16s预测功能分析,发酵乳、肉食品中的绝大部分细菌与转运代谢有关,如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李新生 《食品科学》2003,24(8):250-255
阐述了食品安全和安全食品的概念,讨论了安全食品分级分类,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食品原料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伯棣  张旭  宫平 《食品科学》2016,37(17):296
功能性食品(又称保健食品)在法规上被认为是一种食品。因此,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中应当被广泛应用。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包括普通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新食品原料。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网站为数据源,对2005-2013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原辅料进行了统计,对普通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频率进行了计算。统计结果表明:在2005-2013年期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中,只有数量有限的普通食品原料被使用,食品添加剂多是在辅料中被使用,新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原料中的应用比例较高。对此现象,本文参照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食品原料的应用前景作了适当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主食结构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就产生了诸多的花色品种。本文对古代主食中的圆子、糕、粉食和青精饭进行了考述,希望以点代面来反映中国古代主食的繁荣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消费者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认知度开展研究,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认识,并对下一步食品标签的管理提出建议。方法:以问卷形式开展消费者调查,对5 975份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消费者对于食品标签的认识不足,食品标签标示内容存在不规范现象。结论:应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升食品标签标示质量;应完善食品标签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食品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并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出来。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超范围、超限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危害食品安全,或在食品生产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严格控制使用量,才能使食品添加剂在发挥最大功效的同时保证食品安全。本文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及原则,并对食品添加剂在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确保食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狭义上讲,食品卫生是指食品干净、未被细菌污染,不使人致病。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与食品卫生相比,食品安全更加强调食品标签的真实、全面、准确;更强调食品认证与商标管理;更重视食品食用方法的特殊要求;更关注个体的差异性。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在公共管理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食品质量,是一个“度”的概念,是指食品的优劣程度,既包括优等食品,也包括劣等食品。食品安全指的是所有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危险都不存在,是一个绝对概念。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一样也是一个“质”的概念。笔者以为,应当借正在进行的《食品安全法》的起草,《标准化法》与《食品卫生法》的修改,通过法律的途径厘清三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龚亭亭 《食品与机械》2015,31(5):270-273
中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犯罪防治还存在两个问题,即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对犯罪嫌疑人震慑力不足,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严重缺失问题。为了有效根治日趋严重的食品安全犯罪问题,应当在考察国外防治食品安全犯罪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加强有关防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的刑事立法工作,加大刑罚力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并尽快完善监管和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9.
食品大数据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类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为食品科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可以提升食品科学在食品追踪溯源、食物配对、食谱推荐、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管控、用户食品偏好、未来食品分析上的预测性以及准确性,然而在大数据应用系统中存在数据缺失、难以辨真伪等挑战。本文中阐述了食品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并讨论可行性解决方案,展望了食品大数据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食品大数据领域研究者在本文研究基础上,继续从大数据角度为食品科学添砖加瓦,并根据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实现食品科学提升。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质量安全对比是国际上争议较大、关心较多的话题。系统阐述了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和不同阶段的理解,着重论述了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质量安全对比及其形成原因,并对2种农业耕种方式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