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三偏磷酸钠交联及高温溶胀活化处理制备交联活性玉米,再采用酶水解法制备新型交联活性玉米多孔淀粉。通过粒径及BET分析,发现淀粉颗粒明显膨胀,比表面积增大。以吸水、吸油率的大小为指标衡量多孔淀粉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了淀粉乳浓度、加酶量、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酶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酶解工艺为淀粉乳浓度15%,加酶量2.0%,酶解温度45℃,酶解pH 4.4。此时所得交联活性多孔淀粉的吸水率为172.8%,吸油率为144.8%。  相似文献   

2.
研究木薯微孔淀粉复合酶法的制备工艺,以吸油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正交试验,研究淀粉乳浓度、复合酶用量、复合酶的配比、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油性能的影响.复合酶法生产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浓度60%,酶用量2.5%,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酶活力配比为1:5,pH为6.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所得木薯微孔淀粉的吸油率和比表面积比原淀粉分别提高了53%和54%.  相似文献   

3.
大米微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仅一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大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42℃,pH值4.2.吸水率和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的大米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淀粉酶水解蜡质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吸油率为指标,确定了制备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同时采用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研究所得微孔淀粉的显微结构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30 min,淀粉乳浓度30%的辅助条件下,酶添加量100 U/g、酶解温度50℃、酶解pH值6.0、酶解时间20 h制得的蜡质玉米微孔淀粉吸油率最高,为175.41%。经超声波辅助酶解制备的蜡质玉米微孔淀粉,淀粉颗粒结构保持完整,均一性提高,糊化温度升高。与普通酶解工艺相比,超声辅助酶解工艺制备的微孔淀粉吸油率提高了19.79%。  相似文献   

5.
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绿豆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时间20 h,温度42℃,pH4.2。经吸水、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绿豆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6.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糖化酶、淀粉酶部分的降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通过对吸油率的测量,研究微孔淀粉吸油率随着糖化酶、淀粉酶不同的浓度、时间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孔淀粉的时间、温度、pH值和淀粉酶用量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α-淀粉酶制备微孔淀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α-淀粉酶对玉米淀粉进行部分降解制备微孔淀粉, 通过对淀粉得率、比容积和吸油率的考察和扫描电镜观 察,研究微孔淀粉质量随不同酶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变化 规律,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微孔淀粉的温度、pH和 钙离子浓度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采用糖化酶对玉米淀粉进行部分降解制备微孔淀粉,通过对淀粉得率、比容积和吸油率的考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微孔淀粉质量随不同酶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温度、pH和钙离子浓度等微孔淀粉制备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小麦微孔淀粉的半干法制备及理化特性。考察了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pH值、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制备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半干法制备小麦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反应温度52℃、pH5.5、加水量30%、加酶量1 600U/g、反应时间12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7.2%。同时也考察了小麦微孔淀粉的理化特性,包括流变学特性、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小麦微孔淀粉比天然淀粉具有优良的糊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好,可为小麦微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莲藕可溶性膳食纤维与多酚复合物的降脂活性,采用离体试验模拟不同温度、pH值环境,探讨可溶性膳食纤维-多酚复合物的稳定性及对油脂、胆固醇、胆酸盐的吸附能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结果表明:复合物的稳定性随温度、pH值的升高而降低;可溶性膳食纤维-多酚复合物对油脂的吸附能力比可溶性膳食纤维及物理混合物好,效果极显著(P<0...  相似文献   

13.
以凹凸棒土和壳聚糖为原料,制成凹凸棒土负载壳聚糖新型吸附剂,脱除鱼油中重金属。实验探析了壳聚糖的不同脱乙酰度和凹凸棒土的壳聚糖负载量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鱼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负载壳聚糖吸附剂吸附能力随着壳聚糖脱乙酰度增加而增强;壳聚糖负载率为10%时,吸附能力最强。吸附剂对汞(Ⅱ)、铅(Ⅱ)、镉(Ⅱ)、砷(Ⅲ)最佳吸附条件为:在pH=10、吸附温度为35℃时,对铅(Ⅱ)、镉(Ⅱ)、砷(Ⅲ)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而汞(Ⅱ)的吸附时间应延长至80 min。  相似文献   

14.
易翠平  周素梅  潘艳艳 《食品科学》2010,31(10):129-132
采用胃蛋白酶对大米蛋白进行水解以改善其功能性质。结果表明,酶添加量7U/g(以蛋白质干基计)、pH1.5、时间5h、温度30℃时,胃蛋白酶对大米蛋白溶解性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水解后大米蛋白的乳化稳定性与乳化性分别为33.28min、0.456,高于大豆蛋白和鸡蛋清蛋白;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比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大米蛋白分别提高了25.0%、82.4%;持水性和持油性为2.80、3.30g/g,是未经处理的大米蛋白的2.09、2.92 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玉米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玉米皮为原料,采用多种酶联合酶解制备玉米皮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功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处理条件为添加量0.742%、pH10、温度54 ℃、酶解4 h;淀粉复合酶(淀粉酶:糖化酶=1:1(m/m))酶解条件为复合酶添加量0.727%、pH6.76、温度65 ℃、酶解2 h时玉米皮膳食纤维含量达到最高为86.65%±0.72%。其持水性为3.93±0.17 g/g,膨胀性为3.70±0.20 mL/g;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猪油的持油性分别为1.80±0.04、2.59±0.01、2.53±0.06、3.47±0.19 g/g;在胃环境和肠道环境下胆固醇吸附性分别为0.63±0.03 mg/g和0.31±0.02 mg/g。玉米皮膳食纤维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具有良好的吸附性,且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脂肪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蚕茧对铬的吸附能力,用蚕茧壳、洗涤后的蚕茧壳、改性茧壳吸附模拟废水中的铬,用吸附率和单位吸附量检测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直接用茧壳吸附铬的效果差,洗涤茧壳较直接用蚕茧壳吸附铬的效果好;尿素改性茧壳较洗涤茧壳的吸附效果差,柠檬酸改性茧壳的吸附效果比洗涤茧壳略好;洗涤茧壳在50℃、p H=1、浴比1∶50、铬液质量浓度60μg/m L、吸附时间40 min时,其吸附率为73.79%,单位吸附量为2.2 mg/g;柠檬酸改性茧壳在30℃、p H=1、浴比1∶50、铬液质量浓度40μg/m L、吸附时间120 min时,其吸附率为81.29%,单位吸附量为1.63 mg/g。  相似文献   

17.
酶促鱼油选择性水解制备EPA、DHA甘油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吴可克 《中国油脂》2002,27(3):91-93
研究了假丝酶母脂肪酶催化鱼油选择性水解反应 ,确定了油水比、脂肪酶浓度、反应温度、pH、激活剂、溶剂、反应时间、水解率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同时对鱼油水解产物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使EPA、DHA在甘油酯型产品中含量达到 5 0 %以上  相似文献   

18.
酶法制备花生油甘油二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生油为原料,采用脂肪酶不完全水解甘油三酯制备甘油二酯,研究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水添加量对制备甘油二酯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脂肪酶不完全水解制备甘油二酯最佳条件为:酶添加量20 U/g(占油重)、水添加量15%(占油重)、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40℃,在此条件下制备甘油二酯,其含量可达57.84%。  相似文献   

19.
籼米多孔淀粉制备及微藻油DHA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水解籼米淀粉制备多孔淀粉,为优化制备条件,以吸油率为指标,对水解温度、pH、反应时间、酶配比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将多孔淀粉吸附微藻油DHA作为芯材,以包埋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含量的多孔淀粉对包埋率的影响,并测定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以酶配比8:1,pH4.5,温度45℃,水解12h,多孔淀粉吸油率最高为104.12%,用于微藻油DHA微胶囊化,包埋率达到92.08%,水分含量为3.78%,基本符合添加于奶粉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菊苣菊粉溶液为原料,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进行脱苦工艺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筛选出菊粉脱苦的最佳树脂为LSA-21。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树脂用量、温度、时间、pH值为影响因素,脱苦率及损失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出菊粉脱苦最佳工艺参数:树脂用量为5.5%、脱苦温度为35 ℃、脱苦时间为3.0 h、脱苦pH值为7.5。在此工艺条件下,菊苣菊粉的脱苦效果最好,菊粉损失率为12.32%,脱苦率达到50.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