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白洋淀污染机理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华北明珠”白洋淀已经受到污染。通过对白洋淀近年水质现状评价,得出白洋淀属有机污染型水体。分析了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对入淀河流的自净能力,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秦皇岛市最新水功能区划调查和水质检测数据成果,对水功能区的现状纳污能力和河道污染物总量进行计算复核,并以COD和NH3-N为研究指标,对可能的污染源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昌黎县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最大,北戴河区最小;非点源污染是水功能区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面源污染是山区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源,内源污染和人为因素是平原区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河流上下游控制断面非点源污染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研究河流上下游断面非点源污染的特征及其变化,以及同一断面不同年份的非点源污染特征,以渭河的支流沣河上游大峪口断面和中游秦渡镇断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两控制断面2009-2011三年的非点源污染水质水量同步实测资料,运用平均浓度法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并结合河流断面控制流域的土地情况、人类活动等情况,分析了河流上下游控制断面的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是沣河的主要污染源,河流上游区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所占比重大于下游区域;河流上下游断面非点源浓度基本相当,下游点源浓度大于上游;下游COD、TP和NO2—N的非点源负荷量是上游的10~20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点源排放对中下游河流水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渭河水体污染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研究水域范围内渭河污染源的调查和水质的监测分析,确定了影响渭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针对这些污染源和污染物,从政策、法制、经济、生态、技术等各个方面提出了防治渭河水体污染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对妫水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并且分别通过三分法,即分区、分类、分期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7年妫水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N和TP的负荷量分别为1 402 214.9 kg/a,279 629.1 kg/a;(2)流域内各乡镇TN和TP的负荷量差异较大,旧县镇、永宁镇所贡献的TN、TP负荷量最多且单位负荷强度最大,属于重点治理区域;(3)流域内对TN的贡献最大的污染源为农业种植,对TP的贡献最大的污染源为农村生活污染,这两个污染源属于优先控制的污染源;(4)TN、TP负荷与降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降雨冲刷是导致的污染物负荷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三分研究结果为妫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水环境变化对安新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明珠"白洋淀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占淀区面积85%的安新县确定了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但是,目前白洋淀水量减少、水质污染的严峻现实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出气候变化、用水量增加、不合理建设等原因造成水量减少;工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实施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改变淀区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严格执法等改善白洋淀水环境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田污染是农业非点源污染重最主要的污染源,而土地利用方式又是影响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对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田地表径流、水稻田排水、村镇地表径流和渔业养殖等6种非点源污染,采用等标污染排放法,并选取COD、NH3-H、TN和TP作为评价因子,对宁夏灵武农场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灵武农场各种污染物日排放量达到169万kg,其中COD的排放量占84.1%,6种污染源中地表径流占45.26%;TN和TP是主要污染因子,占60%以上,其中畜禽养殖污染源的TP达82.09%;若按照国标Ⅳ类水质要求,日等标总排放率将达3.28亿m3。根据灵武农场污染特点,提出了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科学养殖等防治对策,实现无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技术的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考察乐安河沿岸的非点源污染,利用遥感(RS)技术,对乐安河流域土地进行分类,找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再经过现场试验与经验公式的计算,得到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和排放量,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从秦淮河南京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着手,运用污染指数法对秦淮河南京段2001--2010年的水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秦淮河南京段污染源贡献大小依次为NH3-N、BOD、CODMn和石油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3-N;秦淮新河的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河段,内秦淮河的水质污染情况依旧严重。总结10年治污对秦淮河水质的影响,指出城市污水接管率、污染源、水动力条件等仍是影响秦淮河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污染源综合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对点源污染的进一步控制,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甚至是首要污染源。而在各类非点源污染中,农业非点源污染最为突出。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化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数学模拟。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了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晓媛  江波  杨梦斐  毕雪 《人民长江》2018,49(17):24-30
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生态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单因子评价法分别对巢湖水位变化趋势、9个常规监测点的水质监测数据及5个补充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发现:(1)巢湖水位近年来显著抬升,且11月至次年6月水位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趋势。巢湖水位显著抬升能明显扩大湖泊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使江湖生物交换,对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抑制湖区蓝藻暴发、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巢湖水质总体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TN、TP、氨氮。其中,氨氮超标与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排污有关,TN和TP超标与农村生活污水、农田退水、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及城镇生活和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排放有关。在对巢湖水位现状及变化趋势、水质及污染源现状、湿地资源现状及巢湖主要环境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巢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里湖水污染治理现状及继续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污染严重的五里湖通过控制外源、生态清淤、调水、生态修复、退渔还湖、水域封闭管理、建设生态护岸和滨水区等措施,水环境明显好转。西五里湖1 km2生态修复区的水质原来为劣Ⅴ类,大部分指标改善至Ⅲ~Ⅳ类。今后继续治理对策:全部削减入湖小河道污染负荷;调贡湖水入五里湖;禁止货运,清洁航行,控制航行污染;全面生态恢复;全封闭管理。2010年水质改善到Ⅳ类,达到功能区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白龙湖坝前区的例行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白龙湖水域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对白龙湖的氨氮、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进行模拟分析,预测规划期内的白龙湖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6年白龙湖区域按目前的排放,白龙湖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将继续下降,无法满足水功能要求,其中总磷降为IV类标准。根据白龙湖流域的现有状况,提出社会经济调控、污染源防治工程、生态保育工程、生态环境监管工程等方案,提出削减的污染量计划,再次预测水质,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其中总磷从IV类提高到Ⅱ类。以上4个方案的实施对于保护白龙湖的现有水质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同时对于同类型的湖泊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核心——污染负荷分配的角度出发,对水系复杂的平原河网区点面源协同影响下污染负荷优化分配方案进行分析。通过引入水质达标保证率概念,将随机分析方法与确定性降雨产流、点面源产污及河网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相结合,基于公平及可行性原则,以满足多控制断面水质达标保证率、点面源环境管控要求及污染治理水平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基于多控制断面水质达标保证率的点面源污染负荷优化分配模型。选取太湖某河网区域作为验证区域,区域点面源污染负荷优化分配后,各控制断面氨氮、总磷质量浓度均可达到全年90%水质达标保证率,表明所建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能够有效实现区域点面源污染负荷的优化分配,提高区域污染物全局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茜坑水库作为深圳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掌握其水质状况和关键污染源十分必要。选取2019年1 -12月茜坑水库水体的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铁、锰等8个典型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通过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水质现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识别关键污染源,估算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受浮游植物的影响,pH全年最高达到9.8;高锰酸盐浓度在6月份最高,为6.3 mg/L;氨氮浓度全年均小于0.1 mg/L;硝酸盐氮占总氮的71%左右,总氮浓度全年大于0.5 mg/L;总磷全年平均浓度为0.014 mg/L,水体呈现出磷限制;相关性强的铁和锰浓度全年均小于0.2 mg/L。在近年来多种治理措施的作用下,水库全年水质综合指数均值为78且呈现出向好趋势。水库水质受浮游植物的直接影响,而控制污染物引水汇入和内源释放是解决水库污染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黄维  贾仰文  黄国如  牛存稳  张和喜 《水资源保护》2022,38(5):190-195, 203
为分析红枫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及非点源污染防控措施效果,利用该流域典型子流域的水量和水质数据对SWAT模型的径流和水质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采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了2001—2015年流域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管理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红枫湖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氨氮、总氮、总磷负荷主要集中在4—9月,分别占全年负荷的88.49%、83.74%和97.36%,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子流域氮磷流失较大,是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化肥削减、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能有效削减非点源污染,尤其是总磷污染,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对氮磷污染削减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通惠湖无引水条件、有雨水口接入并且存在底泥污染、氮磷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挡墙、底泥锁定、微生物强化修复、水生植物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前后的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由治理前的1.63变为0.52~0.61,水质状况由重污染状态提升至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8.
太湖底泥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太湖水生态清淤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太湖污染底泥勘察项目调查结果,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垂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底泥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总磷主要集中分布在竺山湖底泥0~30 cm深度内,高含量的总氮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竺山湖和东太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生态清淤工程有利于降低湖区表层底泥的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滇池水质状况综合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克雕 《人民长江》2012,43(12):37-41
滇池是国家进行重点环境治理的河湖之一。在对滇池8个监测点采样监测的基础上,评价了2010年滇池水质现状。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监测点主要污染项目作了水体污染程度评价。以2001~2010年监测资料为基础,选取影响滇池水质的主要指标: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5 d生化需氧量、总磷,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站点水质均为劣Ⅴ类,其中氨氮、总磷污染严重,总氮、5 d生化需氧量指标趋于恶化,高锰酸盐指数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洱海水质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污染源以面源为主,湖面降水和内源释放次之,工业和城镇生活的污染贡献率相对较低。洱海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和汞,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洱海从1992~2001年富营养化水平保持在中营养水平,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洱海在1993~2000年之间,总硬度和总氮上升趋势明显。洱海运行水位对洱海水体总磷的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