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底泥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处理现状,介绍了原位覆盖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修复3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方法的机理和修复效果,以期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底泥是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污染直接影响河道自净能力和水体水质。采用"消毒剂+微生物制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对千灯样板区河道污染进行治理试验,探讨适合千灯河道底质污染的修复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低成本、无额外运行费用,底泥污染处理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彻底治理县河流域铬污染,改善县河水质,文章分析了项目区概况及重金属铬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范围内的铬污染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结合实际,提出采用河道清挖、底泥脱水、底泥及土壤整治、河道生态整治、干扰区原位修复等技术,进行重金属治理,以达到消除铬污染风险,维护周边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总结一条具有普遍作用的底泥复合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冯奇秀 《中国水利》2003,(10):47-48
河涌黑臭是我国城市河网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城市投资环境。在我国城市河涌治理中,往往只重视清淤、驳岸、绿化和截污等面上工程,而忽视底泥和水体的生物修复,以及河涌生态体系的建立,导致城市河涌水环境得不到改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涌黑臭问题。研究表明,底泥是城市河涌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底泥生物群落、化学组成、化学状态,特别是氧化还原状态等直接影响河涌自净能力和上覆水体水质。为了研究黑臭河涌底泥与上覆水体水质关系,为城市黑臭河涌治理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广东省广州市水利局利用城市黑臭河…  相似文献   

5.
河湖底泥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底泥中氮、磷等营养元素,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及其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及实例;简单介绍了底泥修复的物理化学控制措施,并着重阐述了污染底泥的生物修复方法研究进展、修复机理与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思考,旨在为河流湖库底泥及水体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大闸河流域水环境及矿山修复治理设计的治水新思路,通过实施山体修复、水源涵养、河道整治、底泥清淤等工程措施后,在发挥防洪减灾、供水兴利、旅游交通等功能的同时,增加岸线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区域上游生态植被,减免水土流失对下游水质的污染,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向污染底泥直接注射化学或生物制剂来启动底泥修复。硝酸钙是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最常使用的药剂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底泥治理的实际工程,在抑制磷释放[1]、控制恶臭[2]和降解有机污染物[3]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效果。目前,绝大多数有关原位注射硝酸钙技术的研究集中于污染底泥的治理效果,而关于其操作过程引起的潜在风险鲜有报道。鉴于硝酸钙注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至河流水体中,对底泥造成污染,且破坏了水体环境。为研究底泥的污染情况,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量文献,对河流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赋存形态研究现状、迁移转化研究现状以及底泥重金属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许多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理底泥污染,但是在对底泥污染的高效低耗联合修复技术方面仍需努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水库底泥中重金属(Pb、As、Hg、Cd、Cr、Cu)、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判断水库底泥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来源,评价了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提出库区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为维持红崖山水库生态健康,治理红崖山水库水质污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横河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温州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效果及问题.通过水体的生物修复及水生态的重建,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和底泥进行治理,从而使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步建立稳定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逐步使水体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1.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的泥沙污染水质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了国内外泥沙污染基本问题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的成果,指出模型发展方面应加强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污染物在水体、悬浮泥沙、底泥之间迁移转化的机理,模型的建立应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沉降再悬浮、以及吸附解吸、底泥释放等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海河流域主要河口水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2005年底,对海河流域海河口、独流减、子牙新河和北排河4个入海河口6处水域实地考察并取水沙样,进行重金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分析。采用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综合污染指数法等对水域单个污染物污染、水体综合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等对底泥污染进行分析,并与2001年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4个河口的水污染严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汞(Hg)。子牙新河和北排河河口的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呈严重的富营养状态。与2001年水质相比,4个河口的重金属浓度几乎全部大幅度下降,海河口和独流减河口水质情况有很大改观,但子牙新河河口水污染加重,北排河河口水质状况则与2001年相近。从底质分析来看,4个河口的底质重金属污染尚不严重,但底泥均存在严重的氮磷污染。与2001年相比,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大多变化不大,略有下降。这些数据反映出近年来海河流域在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排放控制等方面的成效,但远离城市局部水域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阳宗海砷污染水质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掌握2008年阳宗海砷(As)污染事件后控制与修复过程中水质特征及变化,对湖水As含量、pH值、电导率、总硬度等水质参数,以及底质As含量和生物残毒进行全程监测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阳宗海As污染事件后水质恢复历时28个月;阳宗海湖水As质量浓度经历了先上下波动、后持续下降再到稳定在0.05mg/L以下的变化过程;底泥中As的质量浓度经历了先迅速升高后大幅下降,再小幅上涨后又回落至21.5~27.0mg/L的变化过程;pH值、电导率及总硬度等参数受到一定影响,湖水中贝类等水生生物对As的富集能力较强。最后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保护阳宗海水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1999~2004年长春市南湖游泳区、湖心区、荷花区NH3-N,BOD5,CODCr,TN,TP等5项水质指标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南湖在经过2000~2002年的底泥疏浚治理后,水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荷花区水域的一些监测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GB 3838—2002Ⅲ类水体标准值;但游泳区和湖心区的水质仍表现出富营养化,水体中TP,TN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建议在湖泊水体污染治理过程中,在截断外源污染的前提下,最好采取生态治理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对三义寨引黄渠首闸引水渠道淤积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渠首闸泥沙治理措施:①建设黄河滩区引黄沉沙供清工程;②引渠口设立鱼嘴或拦沙堰阻沙分沙;③渠系输沙减淤;④浑水灌溉、输沙入田。同时,对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景、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五里湖水污染治理现状及继续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染严重的五里湖通过控制外源、生态清淤、调水、生态修复、退渔还湖、水域封闭管理、建设生态护岸和滨水区等措施,水环境明显好转。西五里湖1 km2生态修复区的水质原来为劣Ⅴ类,大部分指标改善至Ⅲ~Ⅳ类。今后继续治理对策:全部削减入湖小河道污染负荷;调贡湖水入五里湖;禁止货运,清洁航行,控制航行污染;全面生态恢复;全封闭管理。2010年水质改善到Ⅳ类,达到功能区目标。  相似文献   

17.
黄河泥沙特性及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泥沙是黄河来源面最广的非点源污染物,对排入黄河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吸附效应,成为污染物的载体,对黄河水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中研究了黄河泥沙的颗粒级配、矿物组成、化学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界面效应和电化学性质等特性,分析了黄河泥沙对水环境影响的双重性,阐述了黄河泥沙对水环境监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污染预测与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收集2013—2020 年汉江中下游区11 个典型断面水环境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水污染指数法,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11 个断面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区11 个典型断面的月尺度污染指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罗汉闸和新沟闸污染较为严重;各断面的水质超标次数均增加,水体污染程度加重;TN 是汉江中下游各监测断面的主要污染物;TP、CODMn和NH3-N 水质污染自中游至下游沿程呈加重趋势,下游新沟闸断面污染最为严重。除受调水影响之外,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化还受到水利枢纽、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水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塔里木河水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方法对污染程度、水质类别、分类界限等多层次、多因素的模糊边界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将相对隶属度应用到河流水质模糊评价中,克服了以往用单一绝对数据进行水质类别划分的缺点,能比较科学、实际、有效地利用监测数据对地表水的污染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累积距平法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兰州和白银段7个监测断面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兰州段和白银段2010—2019年水质综合状况良好,各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均在0.25以下;监测断面水质空间差异显著(P<0.05),兰州段整体水质优于白银段,扶和桥断面水质显著优于除新城桥外的其他断面(P<0.05);季节方面,兰州段综合污染指数在春、冬季高于夏、秋季(P<0.05),白银段水质季节性波动不明显;兰州段水质明显改善始于2014年,且经历了综合污染指数平稳下降(2014—2017年)和快速下降(2018—2019年)两个阶段;白银段水质发生转变时间滞后于兰州段(2016年),2017—2019年水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