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环硫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了交联壳聚糖树脂,研究了该树脂对Ni(Ⅱ)的吸附特性及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7~8时,Ni(Ⅱ)去除率较高;在吸附120min时,Ni(Ⅱ)去除率可达到99.1%;当ρ初始(Ni2+)增至60 mg/L时,树脂接近饱和吸附;树脂在20~40℃时以物理吸附为主。对树脂吸附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液膜扩散为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2.
以腐植酸和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固相交联法制备磺化腐植酸-壳聚糖交联共聚物(SHACTS),对Pb (Ⅱ)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考察吸附过程中pH值、吸附时间、SHA-CTS投加量对水中Pb(Ⅱ)的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SHA-CT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5℃时,在初始浓度为20 mg/L、pH值为5的50 mL Pb(Ⅱ)溶液中加入SHA-CTS 50 mg,SHA-CTS对Pb(Ⅱ)的去除率达到100%。SHA-CTS对Pb(Ⅱ)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量为90.09 mg/g。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陕南茶叶产区土壤对Ni(Ⅱ)的吸附特性,本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陕南茶叶产区典型土壤黄褐土对Ni(Ⅱ)的吸附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模拟其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适合于表征Ni(Ⅱ)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其中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效果最好;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Ni(Ⅱ)的吸附等温过程。吸附热力学计算模拟结果表明,黄褐土对于镍的吸附反应是个吸热过程,随着吸附反应温度上升,吸附反应越强烈。溶液的酸碱度是影响Ni(Ⅱ)去除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pH8.5时Ni(Ⅱ)几乎完全被去除。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吸附参数的相关分析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重金属Ni(Ⅱ)的吸附起重要作用。该结果可为茶叶产区土壤预防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氯化镁、氢氧化钠、氯化钠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了氢氧化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 SEM)等方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氢氧化镁吸附处理含Ni(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氢氧化镁吸附Ni(Ⅱ)过程的影响,使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Ni(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以氯化镁、氢氧化钠、氯化钠为原料,利用室温固相反应制备了氢氧化镁.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 SEM)等方法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对氢氧化镁吸附处理含Ni(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氢氧化镁吸附Ni(Ⅱ)过程的影响,使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Ni(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杨树炭对水中Ni(Ⅱ)的吸附能力,采用氢氧化钠对其进行改性处理。通过杯罐实验,研究了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以及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碱改性杨树炭吸附Ni(Ⅱ)效果的影响明显,随着溶液pH从3.0提高到7.0,Ni(Ⅱ)的去除率逐渐增大。碱改性杨树炭对Ni(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规律。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均可以很好地描述碱改性杨树炭对Ni(Ⅱ)的等温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7.
李静萍  陈峰  王立娜 《化工时刊》2007,21(10):35-37
采用天祝褐煤中提取的腐植酸对Ni(Ⅱ)进行了吸附性能的研究,确定了Ni(Ⅱ)的吸附平衡时间、pH值大小及吸跗速率方程,讨论了腐植酸用量和Ni(Ⅱ)初始浓度与吸附率和吸附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磁性淀粉微球对Ni(Ⅱ)的吸附性能。考查了在常温条件下,反应时间、Ni(Ⅱ)的初始浓度、磁性淀粉微球的用量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磁性淀粉微球对Ni(Ⅱ)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Ni(Ⅱ)为80mg/L,磁性淀粉微球用量为30mg时,在常温下经过80min的振荡吸附,磁性淀粉微球对Ni(Ⅱ)饱和吸附量达到11.69mg/g;吸附热力学表明磁性淀粉微球对Ni(Ⅱ)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磁性淀粉微球对Ni(Ⅱ)离子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但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正>采用天祝褐煤中提取的腐植酸对Ni(Ⅱ)进行了吸附性能的研究,确定了Ni(Ⅱ)的吸附平衡时间、pH值大小及吸附速率方程,讨论了腐植酸用量和Ni(Ⅱ)初始浓度与吸附率和吸附量的关系,以便充分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以天然有机高分子腐植酸为主要原料,丙烯酸为共聚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span-65为分散稳定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得腐植酸-N-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树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Ni(Ⅱ)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温度、p H值对水中微量Ni(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交联树脂在35℃,p H值为4时对Ni(Ⅱ)的吸附率达到99.8%以上,对Ni(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寻甸褐煤腐植酸对Ni(Ⅱ)的吸附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云南寻甸褐煤提取的腐植酸对Ni(Ⅱ )进行了吸附性能试验。试验研究了该腐植酸对Ni(Ⅱ )的吸附平衡时间 ,吸附速率 ,吸附量随pH值不同、初始浓度不同及吸附剂用量不同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0.1g磺化腐植酸为吸附剂,在30℃恒温振荡下对水中Cr(VI)进行吸附,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前后水中Cr(VI)的含量。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能够很好地用于描述磺化腐植酸对Cr(VI)的吸附,且当溶液pH在1.8左右,吸附时间为150min时,磺化腐植酸对Cr(VI)的吸附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0.1 g磺化腐植酸为吸附剂,在30℃恒温振荡下对水中Cr(VI)进行吸附,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前后水中Cr(VI)的含量.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能够很好地用于描述磺化腐植酸对Cr(VI)的吸附,且当溶液pH在1.8左右,吸附时间为150 min时,磺化腐植酸对Cr(VI)的吸附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工》2017,(5):935-939
以凹凸棒土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了颗粒状凹凸棒土吸附剂。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BET分析对颗粒化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重点研究了颗粒状凹凸棒土吸附剂吸附水中Ni(Ⅱ)时的影响因素、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颗粒化后,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比颗粒化前降低,但凹凸棒土主要衍射峰得以保留。在研究条件下,平衡吸附量随着溶液温度升高而增大,并随着Ni(Ⅱ)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变大。颗粒状吸附剂用量增加,平衡吸附量却减少。在p H=2~4时,Ni(Ⅱ)吸附去除率随着p H值的增加而变大,p H值超过4以后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颗粒吸附剂对Ni(Ⅱ)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模型,吸附是吸热过程,Freundlich方程可以很好描述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线。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22,(12):2624-2629
将4-氯苯胺-3-磺酸接枝到RGO表面,合成新型苯偶氮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RGOSPA),吸附水体中的Pb(Ⅱ)、Cu(Ⅱ)、Ni(Ⅱ)、Cd(Ⅱ)和Cr(Ⅲ)。实验显示RGOSPA吸附Pb(Ⅱ)和Cu(Ⅱ)溶液的最佳p H值为5. 0,吸附Ni(Ⅱ)、Cd(Ⅱ)和Cr(Ⅲ)的最佳p H值为5. 5,对Pb(Ⅱ)、Cu(Ⅱ)、Ni(Ⅱ)、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7. 4,60. 1,63. 7,186. 2,116. 1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RGOSPA在1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的80%,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吸附过程。RGOSPA通过离子交换与配位达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可作为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16.
将4-氯苯胺-3-磺酸接枝到RGO表面,合成新型苯偶氮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RGOSPA),吸附水体中的Pb(Ⅱ)、Cu(Ⅱ)、Ni(Ⅱ)、Cd(Ⅱ)和Cr(Ⅲ)。实验显示RGOSPA吸附Pb(Ⅱ)和Cu(Ⅱ)溶液的最佳p H值为5. 0,吸附Ni(Ⅱ)、Cd(Ⅱ)和Cr(Ⅲ)的最佳p H值为5. 5,对Pb(Ⅱ)、Cu(Ⅱ)、Ni(Ⅱ)、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7. 4,60. 1,63. 7,186. 2,116. 1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RGOSPA在1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的80%,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吸附过程。RGOSPA通过离子交换与配位达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可作为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新疆奇台风化煤为原料,通过硝酸氧化制备硝基腐植酸。以硝基腐植酸为吸附剂,研究其对Cr(Ⅵ)的吸附效果,同时建立了硝基腐植酸对Cr(Ⅵ)的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新疆奇台风化煤制备的硝基腐植酸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焓变为-2.719 kJ/mol,?G~θ0,吸附是自发的放热过程。常温下吸附速率常数K_L为1.943 mg/(g·min),表明其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Langmuir模型和Bingham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基质、壳聚糖(CS)为功能单体、Ni(Ⅱ)离子为模板、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镍离子印迹材料MIIPs。采用SEM、XRD、FTIR及TG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丁二酮肟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壳聚糖成功地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并且印迹材料对Ni(Ⅱ)具有选择吸附性能,化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量为32.20mg/g,竞争离子Pb(Ⅱ)和Cu(Ⅱ)存在时,Ni(Ⅱ)/Pb(Ⅱ)和Ni(Ⅱ)/Cu(Ⅱ)的选择系数分别为11.27和9.22。  相似文献   

19.
竹笋壳是在竹笋加工过程中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之一,若处理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逐级利用方式,将提取棕色素和膳食纤维后的竹笋壳纤维作为吸附剂(BFs)吸附Cr(Ⅵ)和Ni(Ⅱ)。利用SEM和FT-IR对BFs表观形貌和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考察投加量和初始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和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BFs表面粗糙多孔且含有丰富的-OH、-SO-、C-O等官能团。在投加量分别为4.0、2.0 g/L时,BFs对Cr(Ⅵ)和Ni(Ⅱ)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8%和96.8%。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Sips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BFs对Cr(Ⅵ)和Ni(Ⅱ)的吸附过程,表明该吸附反应过程主要受化学作用主导,且Cr(Ⅵ)和Ni(Ⅱ)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为10.58、29.70 mg/g。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ΔG小于0、ΔH为正值,说明BFs对Cr(Ⅵ)和Ni(Ⅱ)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吸附机理分析表明,静电力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吸附作用在BFs吸附Cr(Ⅵ)时扮演重要作用,而Ni(Ⅱ)的吸附主要基于静电吸附作用、化...  相似文献   

20.
纳米腐植酸对镉离子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碱溶酸析法配加高剪切技术制备的纳米腐植酸对重金属镉离子的吸附性能,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等对纳米腐植酸进行表征,绘制了静态平衡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纳米腐植酸对镉离子的吸附较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288~308 K温度下,吸附焓变?H=24.22 k J?mol?1,表明吸附是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HO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25.58 k J?mol?1,表明纳米腐植酸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化学反应控制,而非扩散所控。吸附剂纳米腐植酸解吸再生循环使用5次后,Cd2+的吸附容量仅减少18.9%,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好的解吸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