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粮食品质的检测 ,水分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在粮食收购中 ,水分是检测工作量最多的项目之一。因此快速水分检测仪成为粮食检测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准确性、稳定性必须可靠无误。目前使用的国内生产的快速水分检测仪 ,从工作原理上分 ,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等 ,但由于技术设计的原因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误差大、稳定性不好的问题。在粮食收购工作中 ,快速水分检测数据仅作参考 ,不能作为判定的依据。影响了入库粮食质量和收购进度。针对快速水分检测仪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改进设计的思路。1 影响粮食水分测量的主要因素1.1 样品重量即测量…  相似文献   

2.
粮食水分的测量是粮食品质检测的重要方面。设计并研制一种电阻式粮食水分检测仪,对其测量原理与系统选用的方案进行说明,详细阐述阻频转换电路和温度补偿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最后对其机械式取样器进行简要说明。所设计的电阻式粮食水分检测仪,检测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是粮食水分检测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快速、准确地测定粮油水分,已成为粮食收储企业的一大难题,然而,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也被引进了粮食企业,pm-888型电容式谷物水分测定仪,被佳木斯前进国家粮食储备库所采用,从而提高了粮食水份检测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技术综合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水分含量是粮食的一项主要质量指标,其快速,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国内外现有的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方法,分析了各类水分快速测定仪器的特点与局限性,提出了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波的粮食水分检测密度无关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微波法测量粮食水分的过程中,传统算法往往需考虑粮食密度对水分测量值的影响。然而在线检测粮食密度较为困难,因此相应加大了水分测量的难度。为了提高粮食水分检测中的测量精度,消除粮食密度对水分测量值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透射法的粮食水分检测密度无关算法。本算法引入密度不相关算子,测量值密度无关的同时,该算法可以作为标准补偿算法,适用于不同种类粮食的水分在线检测,保证了水分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粮食水分的高低是影响储粮安全的重要因素,要准确地测定其含量,必须注意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应十分注意样品的包装,防止样品发生结露。检测粮食水分时从抽样到称样有个过程,样品未装在气密和防潮容器时,其所处的环境温度尽可能一致,不能骤冷骤热,否则会影响其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笔者曾从现场几个总样品各分出两个平行样品,一个进行了气密和防潮包装,一个未加包装样品放在冷气车内,最后测得每对平行样品的水分结果如下(见表1):表1样品气密防潮包装与否的水分含量对照(%)A:未进行气密和防潮包装的样品B:进行了气密和防…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粮食水分检测操作过程中主要相关因素对水分检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样品处理环境的相对湿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环境相对湿度与粮食样品水分平衡相对湿度的差值达到25%时,其水分检测值的偏差均大于0.5%。环境温度、常用的粉碎机种类及样品过筛的筛孔直径等因素对粮食水分检测值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普通粮食粉碎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均可导致一定的温度升高,使水分检测值出现负漂移,且温升越高,水分检测值下降越大,可以通过每次操作后间歇一定时间,使粉碎设备冷却的方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杭东 《面粉通讯》2012,(1):16-17
粮食在收购、存储、运输和加工的过程中,水分的检测和控制非常重要,现对目前的粮食水分检测方案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并系统地阐述了国內现有的各种粮食水分的测量的常用方法、原理及其测量特性。  相似文献   

9.
粮食水分测量技术与高性能电子水分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如楠 《粮油食品科技》2002,10(4):17-17,19
1 粮食水分测量技术发展状况作为经典的物料水分测量技术 -烘干称重法 ,至今仍在世界各国作为粮食水分检测的标准方法(以下称“标准法”)。由于它按照水分值的定义安排检测工序 ,对各种不同类型物料都按统一规范操作 ,其缺点在于测量周期太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早在上世纪 4 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快速检测技术。概括起来可分为电子法 (利用介电、电导、介质损耗等物料电特性 )、核磁共振法、微波法、双色及三色红外法、磁参量法、静电法、声学法、放射线法、物化反应法等等。到了 80年代中期 ,国外开发研制了高性能的电子水分仪。例…  相似文献   

10.
水是粮食重要组成部分,保持适当的水分是确保粮食质量良好的基础。为了粮食储备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国标水分”和“安全水分”内涵,以便制定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确保粮食储藏安全,引用了国家政策的相关条款对“国标水分”和“安全水分”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制曲水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微生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在制曲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亦不同。多数制曲水分控制在37%~40%,制曲水分酱香>浓香>清香。曲霉孢子在制曲时要求湿度达到90%,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曲中水分逐渐下降,到40d时,水分下降到13%左右,微生物数量则有增有减,其中细菌数呈增长势头,从发酵5d的每克曲含菌2.97×106个增至第40天的1.19×109个;酵母菌则从4.05×106个下降到3.5×105个;霉菌菌数则先降后升再降。米曲水分控制在24.4%~33.3%时,生淀粉糖化力随水分增大而加强,其他酶类波动幅度不大。水分过量则对酶的生成不利。各种微生物对水分需要量大小依次为细菌>酵母菌>根霉>曲霉>青霉。(晓)  相似文献   

12.
织物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纺织印染行业,湿度作为关键工艺参数,几乎贯穿于每一个工艺过程,对其进行检测尤为重要.为确保在印染过程中对织物湿度的准确测量,实现在线实时检测,本文在对织物的介电特性和微波的电磁特性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波透射法在线检测织物湿度的方案.该系统基于微波测量原理,能在线测量织物含水率,具有无损检测,测量范围宽、不受材料颜色的影响、测量误差小、输出显示织物含水率等特性.通过试验,将微波测量法与烘箱法含水率检测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使用方便、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用木材测湿仪测量竹篾含水率的修正问题。根据烘干法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了修正,并计算了拟合优度,检验了回归关系的显著性和回归残差的分布,结果表明,用木材测湿仪测量竹篾含水率按回归方程y=1.172x-8.843修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阐述在刨花板生产过程中,含水率对木质原料储备、木片制备、刨花制备、刨花干燥、调施胶、热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引起粮食水分增高的原因,以及提出了如何稳定粮食水分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蒋伟  赵树超  王伟 《中国油脂》2003,28(10):17-18
介绍了高水分大豆脱皮的生产工艺以及在大豆预处理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达到在实际生产中皮与仁的较彻底地分离,以此来增加浸出设备的处理量,降低大豆粕中残油,提高豆粕含量,减少各种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17.
谷物水分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电容传感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容传感器用于谷物含水率测量的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电容传感器的谷物水分测量的设计方法,分析了适合该种传感器的检测电路,给出水分测量系统组成.实践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水分是粮食贮藏、收购、加工、运输过程中必须测量的重要质量指标。本文用国家标准中的两种标准方法和一种水分快测法对湖南隆回的紫晶特种稻米的含水率进行测量,并对试验结果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金子公司便携式水分快测仪测得的稻谷含水率值与实际水分(国家标准测水分法测得的水分),可以用下面公式转化:ω3=1.0149ω1+0.0837。国家标准中的105℃恒温法与高温烘干法测得的谷物含水率值,有以下关系:ω3=0.9523ω2+0.382。(上两式中ω1为快测法测得的含水率值,ω2为105℃恒温法测得的含水率值,ω3为高温烘干法测得的含水率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影响不同含水率卷烟抽吸品质差异的因素,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下平衡的卷烟烟丝含水率、燃吸品质、烟气粒相与气相水分及总粒相物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平衡的环境相对湿度由30%上升到70%,烟丝含水率由8.28%上升到18.79%,卷烟的燃吸品质亦发生差、好、差的变化.其中,含水率12.25%和14.34%卷烟的燃吸品质均较好,含水率8.28%、9.13%、18.79%卷烟均较差;②随着烟丝含水率的升高,卷烟烟气粒相水分及气相水分均呈上升趋势,但气相水分的上升幅度较大;③总粒相物和烟碱含量随烟丝含水率增大而少量减少,CO量则明显增加;④含水率8.28%、12.25%和18.79%卷烟烟气粒相中均鉴定出相同的70种挥发性成分,但含水率8.28%卷烟的易挥发性化学成分含量较含水率12.25%卷烟高,而含水率18.79%卷烟则偏低.因此,含水率12%~14%卷烟具有较好的燃吸品质,环境湿度或烟丝含水率是影响卷烟烟气水分(尤其是气相水分)和低分子量易挥发性成分,乃至感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