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佐仁 《上海金属》1990,12(5):3-12
本文扼要论述了马氏体—贝氏体双相钢热处理工艺的现代发展概况、分为连续冷却和等温淬火的复相热处理两大类、对复相热处理的工艺过程、显微组织与亚结构、力学性能的对比、强韧化机制、生产应用的效益以及有待研究的课题等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下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热处理工艺对Cr12钢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Cr12钢于1030℃加热奥氏体化,在280℃等温1~4h,获得不同百分比的下贝氏体/马氏体组织,测定相应的耐磨性及冲击韧性,并与常规热处理的Cr12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10%贝氏体/马氏体复相显微组织能赋予Cr12钢以良好的韧性与耐磨性配合。本文对这种复相组织进行了分析及讨论。自行车把节头的凸袋模系Cr12钢制的冷镦模,采用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热处理工艺代替常规的分级淬火,其使用寿命可提高3~4倍,现已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镜、XRD及硬度测试,研究热处理工艺对SF9V高速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喷射工艺制取SF9V高速钢组织均匀,晶粒细小,为晶粒尺寸15μm的等轴晶,无宏观偏析现象;热处理之后的SF9V高速钢组织主要有铁素体、碳化物及回火马氏体;试验钢的硬度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由于析出较多的碳化物,SF9V高速钢基体中的固溶体中的含碳量下降,降低了二次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强  杨涤心  魏世忠  龙锐 《铸造技术》2004,25(11):876-879,882
阐述了新型高碳高钒高速钢的设计思想,重点论述了高碳高钒系高速钢组织形态、热处理工艺、变质处理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总结了二次硬化相碳化钒形态分布、基体组织硬度是材料耐磨性能的关键;而组织-热处理工艺-变质处理-材料耐磨性能的内在变化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在高载荷下的变化规律更符合实际生产,有利于新型高速钢及早投入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高速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考察温度范围内,随淬火、回火温度的提高,高速钢的硬度先增加而后降低,采用1100℃淬火和530℃回火的热处理工艺能获得较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6.
循环热处理工艺对双态复相γ—TiAl基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证明均匀的结晶粒双态复相组织γ-TiAl基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常用的获得这种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通过在α γ相区循环热处理获得的。但是以往的循环热处理工艺具有难控制,易出现裂纹,不能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缺陷。本文采用风冷循环热处理工艺,解决了这些问题,获得了晶粒直径为20μm左右的复相双态TiAl合金,并研究了循环热处理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化。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材料的均匀性和等轴性有较大的改观。通过改变循环热处理温度以及时间,还可以获得含有不同体积分数片层晶粒的双态组织。  相似文献   

7.
冷作模具用高速钢热处理性能和变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速钢冷作模具热处理后的性能及变形的试验研究 ,获得了高速钢模具强韧化的热处理工艺以及热处理变形规律 ,用以提高高速钢模具热处理质量及寿命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铸态和变质处理铸造高速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质处理可以使高速钢组织得到细化,同时改变钢中网状共晶碳化物的形貌,使高速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得到提高;铸态高温加热、退火、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对铸造高速钢中碳化物的形貌影响不大。铸态和变质处理高速钢退火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硬度逐渐升高;淬火+回火和铸态直接回火的高速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耐磨性逐渐升高,在560℃三次回火时获得最高的硬度及室温耐磨性,且与锻造高速钢相当。  相似文献   

9.
刘刚  杨友 《热加工工艺》2006,35(10):47-50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铸态和变质处理铸造高速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质处理可以使高速钢组织得到细化,同时改变钢中网状共晶碳化物的形貌,使高速钢的硬度和耐磨性得到提高;铸态高温加热、退火、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对铸造高速钢中碳化物的形貌影响不大.铸态和变质处理高速钢退火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硬度逐渐升高;淬火+回火和铸态直接回火的高速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耐磨性逐渐升高,在560℃三次回火时获得最高的硬度及室温耐磨性,且与锻造高速钢相当.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结构钢复相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了40CrNiMoA钢的等温淬火和亚温淬火复相热处理工艺。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获得孙同组织体积比的M-B和M-F复相组织。结果表明,具有2.05%F-97.95%M亚温淬火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相区加速冷却法(加速冷却始冷温度为700 ℃)对X80管线钢进行热处理,获得了贝氏体和铁素体(B+F)双相组织。然后通过组织表征、力学性能测试以及在3.5wt%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获得的管线钢组织由板条状贝氏体、多边形铁素体及少量马氏体/奥氏体岛组成。与热处理前相比,(B+F)双相管线钢屈强比较低,为0.65,初始加工硬化指数为0.31,均匀伸长率达8.3%,塑性显著提升;双相组织中含有52.4%的铁素体,因而耐腐蚀性明显提高。通过双相区加速冷却法获得的(B+F)两相组织在塑变过程中发生协调变形,可以适应大变形的需求,同时耐蚀性优异,为大变形管线钢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相区(α+γ)轧制及双相区短时保温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一种高强高韧性低碳低合金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并采用SEM、室温拉伸试验和维氏硬度检测等手段研究了不同轧制工艺对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的连续轧制工艺,等温轧制和道次之间短时保温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对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相比例、形貌和尺寸有重要影响。等温轧制及短时保温处理的双相钢的组织明显细化,马氏体相比例增加,组织均匀性显著改善,屈服强度提升了34%,达到1229 MPa,屈强比高达0.78,断口为韧性断口特征,呈细小韧窝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对模拟连续退火处理的试样进行分析.对含钒双相钢临界区的热处理温度和钢中钒的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时,随临界区热处理温度升高,双相钢的强度降低.双相钢中的钒主要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以析出物的状态存在.一种是在马氏体中以固溶状态存在,双相钢中的钒起到析出强化、细化晶粒和提高淬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利用APDL语言对3.8 mm厚DP590双相钢板对接焊的焊接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将生死单元技术和体生热率相结合来模拟焊缝的逐步填充过程和焊接热输入.为了验证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3.8mm厚DP590双相钢板的对接焊试验,焊接方法选用焊条电弧焊,利用热电偶、XSR30无纸...  相似文献   

15.
00Cr22Ni5Mo3N中合金双相不锈钢的热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0Cr22Ni5Mo3N中合金双相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较高的强度,但不能热处理相变强化。离子渗氮可大大提高其表面硬度。研究了离子渗氮介质、工艺参数对00Cr22Ni5Mo3N钢渗氮层硬度、深度、脆性和均匀性的影响,介绍了已成功应用于该钢的离子渗氮工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外热轧双相钢的发展现状;对热轧双相钢的成分体系和关键生产工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热轧双相钢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热轧双相钢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低成本、高强度、低负荷、高表面质量和“以热代冷”。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热轧双相钢的发展现状;对热轧双相钢的成分体系和关键生产工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热轧双相钢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热轧双相钢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低成本、高强度、低负荷、高表面质量和“以热代冷”。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在高速线材轧机上用热轧控冷工艺轧制的低碳低合金硅锰双相钢盘条,探讨了钢中锰含量及控冷工艺对C-Si-Mn双相钢线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700、720、740、760 ℃临界区热处理的方法,依次获得了4种不同贝氏体体积分数(16%、28%、41%、48%)的铁素体/贝氏体(F/B)双相管线钢。利用SEM、TEM及力学性能测试手段,研究了贝氏体含量对管线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的综合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原始组织,F/B双相管线钢具有较低的屈服强度和相当的抗拉强度,从而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表现为较低的屈强比,较高的伸长率和加工硬化指数。贝氏体含量对F/B组织管线钢的强度、伸长率和加工硬化指数影响较小,对冲击性能的影响显著。贝氏体含量在40%左右时可获得最佳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相似文献   

20.
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热轧Si-Mn系双相钢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实验,研究了变形工艺参数对高强热轧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高密度位错亚晶结构的马氏体形貌和分布对双相钢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通过控制卷取温度、冷却速度和精轧温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微观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的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