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针对三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容易遭受假冒攻击和中间人攻击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身份的三方认证密钥协商改进协议.该协议综合运用基于身份的密码学、椭圆曲线密码学和哈希函数技术建立用户之间的认证关系,以抵抗假冒攻击和重放攻击.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基于CDH假设是可证安全的,与Tan改进协议相比,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对辫群上密钥协商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指出该协议无法抵抗中间人攻击,在密钥协商协议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在密钥协商的过程中,采用辫群上的数字签名进行认证,有效防止中间人攻击和重放反射攻击。分析结果验证了该协议的安 全性。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身份的三方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保公共网络环境的安全通信,一种三方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得到了广泛关注。2009年,Yang等提出了一个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的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有效的三方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然而Tan指出Yang等的协议会遭受假冒攻击,1h随后提出了一种改进协议。但是,Nose指出Tm的协议不能抵抗假冒攻击和中间人攻击。为了提高安全性,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方认证密钥交换协议。  相似文献   

4.
认证群密钥协商协议能为群用户产生一个共享的会话密钥,使群用户在公共数据网络中进行安全通信。该文分析证明Abdalla等人的密钥协商协议不能抵抗假冒攻击:某用户的左右邻居在获得与该用户运行群密钥交换协议副本后,可以假冒该用户与其他群成员运行该协议,产生一个新的共享会话密钥,且不会被群中其他成员发现。并针对该协议编译器的缺点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一直都是一个著名难题,很多协议在设计完成后都被发现有某些安全缺陷,为了使得通信参与方能在公共数据网络进行安全通信,分析了孙继敏等人在2008年给出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研究证明该协议不能抵抗密钥泄露伪装攻击,给出了具体的攻击方案,在原有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可以抵抗这种攻击的改进协议,最后对改进...  相似文献   

6.
一种抗阻断攻击的认证组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非认证的组密钥协商协议不能对通信参与者和消息进行认证,它必须依赖认证的网络信道或其它的认证方法.分析了Burmester等人在认证广播信道下提出的著名组密钥协商协议,指出它不能抵抗内部恶意节点发起的密钥协商阻断攻击,该攻击导致组内其它诚实节点不能正确计算出一致的组密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认证的组密钥协商协议,在原协议中加入了消息正确性的认证方法,能够对组内恶意节点进行检测,并在随机预言模型下证明了改进的协议能够抵抗密钥协商阻断攻击.  相似文献   

7.
一种无线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新的无线局域网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可以提供双方相互认证及密钥确认。该协议在密钥设置上基于挑战响应协议和KAS方案,在密钥预分配上基于Diffie—Hellman协议,可以提供完美前向安全性,抵抗被动攻击、字典攻击、中间人攻击、假冒攻击等。并对协议的计算代价和通信代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极大的商务应用潜力对无线网络中Web服务的安全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密钥协商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基于口令的密钥协商改进方案。近期,张学英与杨晋吉提出的一种无线环境下的Web服务身份认证密钥协商协议(Z-Y协议)经证明存在严重的安全缺陷。改进方案不仅继承原协议较高的效率和基本安全属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抵抗中间人攻击和重放攻击,弥补了原协议安全性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丽琳  刘柱文 《计算机应用》2011,31(8):2192-2195
口令认证密钥协商(PAKA)是认证密钥协商(AKA)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了一种新型三方口令认证密钥协商--3REKA的安全性,发现如果参与双方的验证值丢失,将导致严重的中间人攻击,这一攻击的结果是敌手可以与参与者各自建立独立的会话密钥。描述了这一攻击,并对原协议进行了改进,提出了I-3REKA协议。安全性和性能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协议以较低的计算量实现了参与双方的安全通信。  相似文献   

10.
王娟  郑淑丽  操漫成  方元康 《计算机工程》2012,38(23):127-130,136
Kerberos认证协议容易遭受口令攻击和重放攻击,且需要2次双线性对运算、2次指数运算和1次椭圆曲线上的点乘运算,计算量大。为此,利用高效的无证书密钥协商对Kerberos协议进行改进。用户与认证服务器之间通过使用无证书签密技术抵抗伪造攻击。分析结果证明,改进协议符合密钥协商的6个基本安全要求,满足已知密钥安全性、完美前向安全性、抗未知密钥共享安全性、密钥不可控性、已知会话临时信息安全性,能抵抗口令攻击、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及密钥泄漏伪装攻击,并且仅需3次点乘运算,具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指出Liaw等人的远程用户认证方案(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06,No.1/2)容易受到重放攻击和中间人攻击,并且密码修改阶段和注册阶段存在安全漏洞,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D-H密钥交换协议的远程用户认证方案.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抵抗假冒攻击、重放攻击、中间人攻击,安全地实现相互认证及会话密钥生成.  相似文献   

13.
馈线终端单元(Feeder Terminal Unit,FTU)采用IEC60870-5-104协议进行远动信息传输。但是由于该104协议报文采用明文传输,缺乏基于数字签名的认证机制,导致其存在中间人攻击的安全隐患。为了验证104协议通信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馈线终端FTU与主站的通信系统,验证了中间人攻击截获的104协议数据,为了增强协议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认证的(BM-RAP,Bellovin-Merri based RSA&AES Protocol)改进方法,在虚拟机实验环境下,完成一次主从站身份认证时间在20-80毫秒之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强了抵御中间人攻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双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四方 《计算机应用》2011,31(11):2994-2996
2010年,Mohammad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双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MOHAMMAD Z, CHEN Y, HSU C, et al. Cryptanalysis and enhancement of two-pass authenticated key agreement with key confirmation protocols. IETE Technical Review, 2010,27(3):252-65)。新协议以较高的运算效率实现了参与者双方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协商。对该协议的单轮版本进行了安全性分析,通过模拟协议中某些信息丢失后协议双方的通信过程,发现如果协议中的一些秘密信息丢失,敌手可以发起信息泄露伪装攻击、密钥泄露伪装攻击和一般定义下的伪装攻击,也无法抵抗中间人攻击。这些攻击都可以使得敌手冒充合法参与者发起或回应会话。  相似文献   

15.
基于BSW逻辑对互联网密钥交换协议(IKEv2)进行了形式化分析,证明协议在预共享密钥认证方式下存在中间人攻击,提出一个改进方案,并利用扩展的BSW逻辑分析了改进后的协议能够抵御中间人攻击,且能够满足协议的认证性、秘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徐洁  俸志刚 《计算机工程》2008,34(11):174-176
USB安全锁是网络身份认证系统中常用的信息载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该文引入N分法密钥概念,结合USB安全锁的认证协议,提出一种改进的PGP电子邮件系统。在安全通信时,利用USB安全锁进行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无须可信第三方的介入。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抵抗重放攻击和中间人攻击。  相似文献   

17.
网络边界是提供访问服务的主要通道,而IPSec VPN作为网络边界防护中的关键技术,对于保障网络整体安全至关重要。分析IPSec VPN中IKE协议激进模式和OSPF路由选择协议的安全性漏洞,研究三种常规OSPF路由欺骗方式在IPSec VPN中间人攻击中的性能表现,构建IPSec VPN流量劫持模型及攻击数据包,设计IPSec VPN流量劫持算法与KEYMAT密钥获取算法。通过搭建仿真环境并选取双LSA注入路由欺骗攻击方式,实现跨网段IPSec VPN中间人攻击并验证了IPSec VPN协议的脆弱性,该结论对于网络边界设备防护、骨干网络流量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IEC 60870-5-103规约是应用于继电保护设备的信息接口配套标准,传输的主要内容是与继电保护有关的信息.该报文进行的是明文传输,缺乏加密措施和数字签名机制,安全性较低.为了验证以太网传输的103规约存在安全隐患和风险,搭建了主站与配电网自动化DTU终端的通信实验环境.运用ARP欺骗手段对系统进行了中间人攻击测试,实验的结果表明以太网传输的103规约具有中间人攻击的风险.为了提高协议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密码算法的双向身份认证机制,并采用对称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技术确保传输报文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最后通过仿真测试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