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许多工厂已经从加工一种纤维转向混纺两种或多种纤维.比较常用经清花机混和的涤/棉或涤/粘混纺.控制混合比例的理由是很多的,这里主要从预防染色纬向条痕的问题上来考虑. 现假定一个厂使用50%涤纶和50%粘纤混和. 清花流程:混和均匀的控制首先在清花  相似文献   

2.
我公司纺制涤粘混纺纱采用清棉工序棉包混棉工艺 ,由于设备和工艺操作管理等方面的局限 ,曾接连出现涤粘混纺纱混纺比例差异过大 (大于± 1 .5 % ) ,成纱色差严重的问题。经过深入细致分析 ,产生涤粘混纺纱混纺比例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是清棉工序对原料混和不匀造成的。现有的LA0 0 4型开清棉联合机难以满足对涤纶和粘胶这两种原料的均匀混和 ,如能在工艺流程中增加多仓混棉机 ,将能从根本上解决混和不匀的问题 ,但是增加混棉机一方面受车间空间的限制 ,另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 ,我们首先在清棉设备上进行潜能挖掘 ,具体措施如下 :(…  相似文献   

3.
我厂一纺工场生产的涤粘中长化纤混纺品种,所用原料为2.5旦×65毫米的涤纶(65%)和3旦×65毫米的粘胶(35%),原来采用二道并条机混和。因混和的机会和次数较少,涤纶与粘胶没有充分混和,混和不匀。织物经印染厂加工后,布面产生色差(染色不匀),影响印染成品的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我厂在学习上棉廿七厂等兄弟厂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涤粘中长化纤的混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改进后,采用抓棉机混和,并在运转上  相似文献   

4.
复精梳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去除毛粒、短毛以及条染所产生的各种杂质,并使多种原料或各种颜色的毛混和均匀,使加工的毛条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但是,复精梳工艺如何适应不同原料的混纺(如毛粘涤三合一)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曾针对毛(20%)粘(30%)涤(50%)三合一毛条中毛粒多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章友鹤 《纺织导报》2012,(2):52+54-56,58,59
(接上期)3混纺纱线标准混纺纱线生产品种较多,目前已制订行业标准的除涤/棉混纺纱线外,尚有涤/粘混纺本色纱线、棉腈混纺本色纱线、棉维混纺本色纱线、苎麻棉混纺本色纱线、亚麻粘胶混纺本色纱等,现分别介绍如下。3.1涤粘混纺本色纱线涤粘混纺本色纱线是用涤纶与粘胶两种纤维混纺的纱线。由于将涤纶与粘胶两种纤维优良性能互补,涤粘混纺纱线具有较好抗皱性、尺寸稳定性及吸湿染色等性能,是目  相似文献   

6.
随着化纤工业的迅速发展,混纺产品日益增多。混纺纱条内纤维混和的均匀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纺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因此,对混纺纱条混和不匀公式的探讨,可为进一步改进混纺产品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测试粘/涤/木棉混纺织物的抗静电、抗紫外线、透气、保温、悬垂、折皱回复、耐磨、吸湿性8项性能,并以粘/涤混纺织物性能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测8项织物性能中,粘/涤/木棉织物在保温性、抗紫外线、抗折皱性能方面较优,易积聚电荷但散逸很快,因此抗静电性也较优;粘/涤/木棉织物在耐磨、透气、悬垂、吸湿性能方面较粘/涤织物差。  相似文献   

8.
以涤粘水刺非织造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水刺非织造布的均匀性和透湿性能,并且分析了孔隙率和涤粘成分对涤粘水刺非织造布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刺非织造布均匀性均较好;涤粘水刺非织造布的透湿系数,先随着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后随着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纺织厂一般采用抓包机机械混棉,在严格的生产技术管理下,混合质量比较稳定,但在选择不同的排包方法的情况下,混纺比上下波动很大,反映出混合不稳定的弱点。一、常规排包方法我们向抓包箱里投入混纺比涤65/粘35原料,采用常规排包法,即将涤粘交叉均匀排放,同种原料尽可能少排在一起,这样累计10次投料的混纺比合格率为60%。如按这种排包方法,则无论采取怎样的技术和操作管理措施,均无法使混纺比达到要求。“横排竖取”的排包方法,虽对混纺比合格率有很大改善,但还不能达到用户满意,仍  相似文献   

10.
3混纺纱线标准混纺纱线生产品种较多,已制订行业标准的除涤/棉混纺纱线外,尚有涤/粘混纺本色纱线,棉/腈混纺本色纱线,棉/维混纺本色纱线,苧麻/棉混纺本色纱线,亚蔴/粘胶混纺本色纱等。3.1涤/粘混纺本色纱线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一、涤/棉混纺织物涤/棉混纺织物的主要混纺比为涤65/棉35。高涤纤(65%)的涤/棉混纺纱所具备的最终使用特性是:耐洗、防缩性和很好的防皱性。而棉纤维则赋予混纺织物以极好的手感和吸湿性。涤/棉混纺纱的最佳混纺比应为涤80/棉20,而这种涤/棉混纺织物只能用在特殊方面,使用范围狭窄。涤纶混纺比高可以提高混纺织物的防皱性,却使织物的手感变差。就所谓低涤纤的涤/棉混纺织物(棉60/涤40)而言,现已开发了一种穿着非常舒适的混纺织物。一种低涤纤的涤/棉混纺织物对于缝制衬衫来说是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纤维横截面形状对涤棉和涤粘环锭纱织物及喷气纱织物的影响.纱线结构在影响衣服舒适性的众多因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证明用喷气纱制成的面料在透气性、透湿性和吸湿性方面优于环锭纱面料.非圆形截面的涤纶纤维制成的面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导湿性、吸湿性、绝热性和芯吸性.除了绝热性能外涤粘混纺面料的其他各项性能均比涤棉混纺面料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抓包机机械混棉,在严格的生产技术管理下,混合质量比较稳定。但选择不同的排包方法对混纺比影响很大。对此我们作了许多试验。 1、常规排包方法我们以涤65/粘35混纺比,采用常规  相似文献   

14.
一、混棉方式和混纺比例的选择1.混棉方式如丙纶纤维上油质量良好,清钢工序宜采用丙纶纯纺,然后将丙纶条和纯棉条在并条机上进行棉条混棉,以利于不同纤维原料,不同工艺处理,使混纺比例正确,混和比较均匀,混纺纱质量较好。因为丙纶和原棉的密度不同,摩擦系数亦不同,在清花机棉箱机械上,斜帘角钉抓取纤维能力就有差异。若丙纶可纺性油剂没有过关,可暂时采用清花棉堆混棉和棉条混棉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棉/丙50/50时采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涤粘中长混纺的纺纱工艺为了达到混和均匀,目前国内生产大都采用原料混配,其方法是抓包机混配及按定量人工小量混配两种。清棉棉箱有采用二箱、三箱、或多于三箱者不一。混配效果采用机械者,均不如人工小量混配。因此除加强配料工人的操作管理外,研究改进机械的混配效果和降低出厂粘胶纤维的回潮不匀率亦是改善混比差异的两项重要工作。目前国产粘胶回潮不匀率一般在15%左右,对于正确投料有一定影响。我厂是全部采用国产纺织设备的中长化纤纺织厂.纺纱工艺流程为:  相似文献   

16.
棉、竹、涤三组分混纺针织纱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竹浆纤维与棉、涤纤维混纺后可用作夏季时装面料的针织用纱。对棉、竹、涤三组分混纺针织纱的混和方法、纺制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设计,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一些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常规排包与集中排包两种不同方法对涤/粘(65/35)纱混纺比不匀率的影响,揭示了集中排包法对改善混纺比不匀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长化纤混纺产品日益增长,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各种中长产品中,涤粘混纺是比较合理的品种之一。因为涤纶纤维强力高、回弹性好,但吸水性差,而粘胶纤维吸水性高,但易缩易皱。因此由两者混纺,不仅可以降低织物价格,服用性能上也可互补短长。但混纺后回弹性往往还不够高,手感也不够丰满厚实,为此需进行树脂整理。 树脂整理时,树脂与纤维间的反应,主要发生在粘胶纤维上。鉴于粘胶纤维与天然棉纤维不同,在微结构形态上比较松弛,结晶度低,在水中又容易膨化,所以选用树脂以兼具能自身缩聚者为宜。也就是说,欲充分提高粘胶纤维的干、湿回弹性,并使其手感厚实,那么除应使其纤维素大分子相互交联外,若再考虑一部分树脂沉积的作用,则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很多纺织厂在中长化纤混纺的实践中,为了获得良好的混和质量,往往需要较高的劳动强度,如采用人工小量混和,平台抓包机交替运行和并条采用大混筒等。 混和机械是针对两种不同的中长化纤以散纤维方式进行均匀混和的设备,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混和质量,改善目前化纤混纺织物的色差问题,同时使混和操作实现机械化,降低人工称量混和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20.
我厂于今年2月开始对仿毛型腈纶的纯纺和混纺进行了试纺工作。共纺制了涤/腈凡立丁和华达呢,腈/锦/粘凡立了和华达呢,针织夏令衬,膨体绒线,膨体线毯、床罩等十多个品种。纱支为 10s/2~48s/2,原料为3■×65毫米。 现将工艺流程及主要工艺参数简单介绍如下: 预处理(加油)→清花→梳棉→头并→二并→三并→加捻(无牵伸粗纱)→粗纱→细纱→络筒→并线→抢线→络筒 1.预处理: 涤/腈混纺:先将腈纶经过二次棉箱预处理,给油1.4%(其中乳化白油1.0%,平平加0.4%,加油时油水比为1: 12)。然后与涤纶混和,混和后再一次经棉箱予处理。然后放在竹罗内,用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