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提高电凝聚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以苏州河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电凝聚/超滤联用技术对TOC、氨氮、总磷及浊度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单独电凝聚或超滤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而电凝聚/超滤联用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TOC、氨氮、总磷及浊度。在电解时间为30 min、电流密度为3.42 m A/cm2、沉淀时间为20 min、超滤进水流量为20 L/h的条件下,对TOC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0%和51%,而对总磷和浊度的去除率则都高达99%,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黄河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黄河水,考察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微絮凝—超滤工艺对浊度和病原微生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浊度〈0.1NTU的保证率可达到95.26%,对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7%以上;对UV254的去除效果一般,平均去除率为14.9%。微絮凝—超滤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受进水CODMn的影响较大,当进水CODMn为3.6~4.5mg/L时,出水CODMn〈3.0mg/L;但当进水CODMn为4.6~5.9mg/L时,出水CODMn〉3.0mg/L,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福州市大学城地区供水设施及工艺落后、供水水质不稳定、供水量无法满足人口急速增长和用水量急剧增加的用水需求等问题,对福州大学城水厂进行改建,给出了设计方案与参数,并分析其建设特点及去除污染物效能。福州大学城水厂采用双水源,主体工艺为折板反应/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二氧化氯消毒,并将清水池叠建于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和滤池下部。运行结果表明,该水厂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经分析,有机物主要在混凝阶段去除,对TOC、UV254和CODMn的总去除率分别为54.24%、68.07%和48.45%,出水TOC与UV254之间具有较大相关性。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得出,对溶解性有机物中的色氨酸、紫外区富里酸和可见区富里酸的去除率分别为49.18%、59.41%和59.46%。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某微污染河网水为原水,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粉末活性炭(MBR/PAC)工艺对其处理的效果和运行特性,并与超滤工艺进行比较。膜组件采用聚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膜孔径为0.2μm,面积为2 m2;组合工艺的活性炭和污泥浓度分别为0.5、2 g/L;通过时间控制器控制出水泵间歇运行,开/停时间比为8 min/2 min。结果表明:与超滤工艺相比,MBR/PAC工艺对CODMn、TOC、UV254、UV410等有机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显著提高,其中对UV410的去除率为85%~100%,对CODMn、TOC、UV254的去除率均可达50%以上,出水CODMn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氨氮、铁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超过80%、87%和90%,出水值分别低于0.5 mg/L、0.1 mg/L和0.5 NTU,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农村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浊度和氨氮浓度高、微生物污染严重等特点,采用改性沸石-石英砂/超滤膜/紫外一体化装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进水浊度为25~36 NTU、氨氮为0.6~0.8 mg/L、细菌总数为140~290 CFU/mL的条件下,出水浊度、氨氮、细菌总数分别可降至0.3 NTU、0.15~0.18 mg/L和零,同时一体化装置对UV254和CODMn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珠江原水水质有机微污染日益严重,自来水厂采取新增生物预处理工艺是目前较为成熟、有效的方式。正文主要介绍华南地区新和水厂为保障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增加轻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作为前置预处理工艺的技术改造,该系统投入生产稳定运行后氨氮去除率稳定达到90%以上,且对耗氧量(CODMn)、浊度有一定去除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可靠地保证了出厂水质达到新国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南方饮用水源水氨氮和有机物浓度季节性上升的特点,开展了活性无烟煤多功能滤池处理高氨氮原水的中试研究。中试处理规模为120 m3/d,滤速为8 m/h,原水氨氮平均浓度为3.1 mg/L。试验结果表明,滤池进水溶解氧浓度不足会导致工艺出水氨氮浓度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同时伴随有亚硝态氮的积累;当采用纯氧曝气提高滤池进水DO至11.9~13.6 mg/L后,活性无烟煤滤池的净水效果大幅提高,出水氨氮<0.1 mg/L,亚硝态氮浓度几乎为零,氨氮全部转化为硝态氮,氨氮有效去除浓度与所需DO浓度的比值平均为1∶4.49。在纯氧曝气条件下,滤池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7%,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均在44%左右。  相似文献   

8.
济南玉清水厂强化常规处理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玉清水厂以黄河调蓄水库为水源,原水具有低浊、高藻、高嗅味水质特征,水厂原有工艺难以有效处理。为使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水厂将混凝/沉淀/过滤/液氯消毒工艺改造为强化混凝/沉淀气浮池/活性炭滤池/紫外线/液氯消毒工艺,改造后对藻类、有机物、嗅味物质等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出厂水水质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9.
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邯郸市滏阳河水为原水,进行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中试研究.中试采用混凝沉淀/Zeo-carbon生物滤池/臭氧/活性炭工艺,综合考察臭氧/活性炭对浊度、COD<,Mn、UV<,254>、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该深度处理工艺中,臭氧的最佳投加量为2.0 mg/L,活性炭滤池的最佳滤速为6.0 m/h.在最佳运行工况下,出水浊度、COD、NH<,4><'+>-N、UV<,254>的平均值分别为0.85 NTU、2.43 mg/L、0.33 mg/L和0.031 cm<'-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4%、53.5%、73.0%和59.4%,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比常规处理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水厂的运行效果,通过生产试验研究两种工艺对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深度处理C水厂混凝沉淀效果较好,砂滤后出水浊度达到0.20NTU,混凝沉淀对浊度的去除率达到78.9%,炭滤池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有限。混凝沉淀对UV254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为11.7%~23.8%,砂滤池的去除率为19.0%~25.0%,深度处理C水厂生物活性炭滤池对UV254的去除效果较明显。混凝沉淀对溶解性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均无明显去除效果,经过砂滤后氨氮和亚硝态氮基本得到去除。混凝沉淀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14.1%,对TOC的去除率约为26.5%,石英砂过滤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31.0%,对TOC的去除率约为11.4%。常规加碱B水厂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A水厂,深度处理C水厂炭滤过程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43.9%,对TOC的去除率约为32.6%。加碱比不加碱的砂滤池对生成三卤甲烷的风险大大减低,经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可以进一步减低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浓度。  相似文献   

11.
南郊水厂超滤膜组合工艺运行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并评价了东营市南郊水厂(10×104m3/d)以超滤为核心的水质改善工程一年来的运行情况.生产实践表明,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水质较工程实施前有很大提升,超滤出水浊度保持在0.02 NTU以下,组合工艺对CODMn、UV254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96±3.69)%、(43.22±2.21)%和(20.10±...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在活性炭滤池前端投加不同药剂的方法深度净化某水厂沉淀池出水,考察了不同滤池形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对沉后水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下向流滤池前端投加0.3 mg/L的PAC和0.03 mg/L的PAM可以明显强化活性炭滤池的过滤效果,使出水浊度小于0.1 NTU;与砂滤池出水相比,活性炭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6.6%,CODMn去除率提高了56%;相应的滤池水头损失增加较快,但仍可以满足运行周期不小于24 h的设计要求;滤后水中铝和溴酸盐含量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扬州第五水厂一期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运行情况以及设计经验和不足.该厂采用了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模拟遭受突发性镍污染的水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化学沉淀法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对镍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饮用水水源中的镍,可作为突发性饮用水水源镍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pH对除镍效果有较大影响,故在水厂现有常规工艺基础上,通过调整混凝前原水的pH值,保证滤后水的pH值在9.0以上,即可使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聚合氯化铝在高pH值条件下存在铝超标风险,故化学沉淀法除镍时宜选用三氯化铁作为混凝剂.  相似文献   

15.
MIBR/纳滤组合工艺用于再生水回用工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生活污水为对象,采用膜固定化微生物反应器(MIBR)/纳滤组合工艺进行再生水回用处理,出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及限制”标准。该组合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出水水质好、自动化程度高,为严重缺水地区(尤其是铁路沿线站点)解决洗衣、洗浴等用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饮用水水质和提高水厂产水能力,肇庆高新区粤海水务水厂采用PVC合金超滤膜技术对该水厂一期工程的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升级提标改造。该提标改造示范工程将原有无阀滤池改造为浸没式超滤膜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硅藻土和纤维素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新型硅藻土/纤维素复合助滤剂,探究了各种制备条件对助滤剂的影响,并在高岭土悬浊液中对硅藻土、纤维素和硅藻土/纤维素的助滤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硅藻土/纤维素助滤剂对实际微污染水过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助滤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纤硅比0.67,氨水浓度5.0×10~(-4)mol/L,蒸馏水/纤维素40mL/g,EtOH/硅藻土20mL/g,60℃恒温水浴;硅藻土/纤维素复合助滤剂的助滤性能要明显优于硅藻土和纤维素助滤剂;在微污染原水直接过滤过程中,投加硅藻土/纤维素助滤剂可提高各微污染物的去除率,结合微滤膜深度处理工艺,最终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5):18-21
分析了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及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通过在常规混凝单元增加投药量、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氯化以及在过滤单元投加助滤剂等强化措施,探讨了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可以提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有机物和藻类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原水水质不稳定,松江自来水公司二水厂亟需实施深度处理改造以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该厂创造性地将原有平流式沉淀池进行改造,克服了厂区用地紧张、电力容量不足等诸多难题,在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新增O3—BAC深度处理工艺,最终使出厂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20.
采用粉末活性炭耦合过硫酸盐(PAC/PS)作为超滤的预处理工艺,考察其对原水中镉和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超滤膜污染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镉超标6倍的原水水样,当PAC和PS投加量分别为30 mg/L和300μmol/L、接触时间为60 min时,UV254、DOC和镉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1.7%、68.2%和92.7%,镉浓度可降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限值(5μg/L)以下;与直接超滤相比,设置PAC/PS预处理工艺后超滤膜比通量提升了50.5%,XDLVO预测模型中胶体污染物-超滤膜相互作用的总界面能降低了75.38%,超滤膜污染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