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正受住建部村镇司委托,团队于2012年5月以甘肃会宁县马岔村为基地启动了"现代夯土民居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该民居是基于团队在现代夯土建造技术方面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动和指导当地工匠与村民开展的首个民居建设示范。根据住户的需求,示范房采用当地传统的三合院布局模式与单坡屋顶、平屋顶相结合的屋面形式。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上下圈梁、构造柱、水泥砂浆带相结合的夯土墙承重抗震结构体系,根据同步进行的振动台试验,该体系可满足我国8度地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结合现代夯土的力学性能和施工特点,团队  相似文献   

2.
<正>该中心为住建部现代夯土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由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出资,团队统筹、设计并组织当地村民共同完成。其功能包括:多功能厅(含有培训、展示、图书阅览)、商店、医务室和托儿所。建筑基于团队在现代夯土建造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前期示范民居的建设经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当地传统的施工组织模式,其施工过程本身就是对当地工匠和村民的技术培训。目前,该中心已开始投入使用,除满足马岔村民日常公共生活服务需求外,同时也作为未来该地区推广现代  相似文献   

3.
正该中心是住建部现代夯土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由无止桥慈善基金出资并组织当地村民与志愿者共同建造完成,功能包括多功能厅、商店、医务室和托儿所。除满足马岔村民日常公共生活服务需求外,该项目也是该地区推广现代生土建造技术的培训基地。中心的建设是以当地传统的施工组织模式进行的一次现代夯土建造实践。中心所处的甘肃省会宁县马岔村为干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资源极其丰富。建筑在空间组合方式上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会宁县的"现代夯土绿色民居建造研究示范项目"为例,对当地新型夯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测试及能耗模拟分析,并与当地传统夯土民居和传统砖混民居进行比较,得出新型夯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要优于后两者,是值得继续大力推广的绿色民居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绵阳市铁炉村传统夯土建筑的实地调研测绘为基础,从夯土建筑传统工法的角度展开研究思辨,深入了解当地夯土民居的建构形式和建造流程,探讨传统夯土建筑的材料、构造、节点、工艺等,从而总结出当地民居建造体系的内在逻辑,找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建造工艺如何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劳作性与真实性的统一,避免乡土建筑在"符号化"形式语言中的沦陷,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川西北地区夯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为克服传统夯土建造技术存在的固有缺陷而在甘肃会宁县开展的"现代夯土民居建造研究与示范"项目,将现代夯土优化机理引入我国农村建设领域,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和示范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适宜性的现代夯土农房建造技术体系,也由此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传统夯土建造技术所具有的生态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建造舒适环保、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且适宜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人口居住居所,在分析夯土民居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夯土民居建造中改进生土材料和施工技术、优化建筑结构及更新规划设计理念,探索不同材质框架下现代夯土民居的增固设计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鲁甸大地震后,云南光明村九成建筑倒塌,村民流离失所,对传统的夯土建筑信心尽失。然而,建筑材料成本上涨,令大部分村民都无法负担。中大建筑团队的《光明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应用高端科学及科技,以革新传统夯土结构,加强防震性能及室内环境的质量。团队提升房屋的隔热和采光性能,减少消耗能源,将建筑的碳排放减至最低。项目遵循了"本土技术、本土材料、本土工匠"的原则,又开班训练当地技工如何以安  相似文献   

9.
夯土建筑主要是指用泥土来建造墙的房子,随着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夯土这种传统的建筑材料正在逐渐被取代,夯土建筑也越来越少见.本文以夯土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是希望通过夯土建筑的改进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介绍一下夯土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通过两个夯土建筑项目来分析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夯土建筑的不同;最后分析夯土建筑在设计扶贫中的作用,思考云南传统民居中的一些夯土建筑或者土坯房是否能够找到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白族是我国第15大少数民族,聚居程度较高,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理市沙溪镇,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白族民居世代使用土木结构,这使得传统夯土民居保存较好并可以继续处于活态化传承。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采访村民等方式记录并分析了该地区白族传统夯土民居的建造方法、传统技艺等,尤其着重于夯土墙营造技艺的记录与分析,以期在传统遗产保护中提高对于滇西北生土民居的保护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代夯土建筑的基础理论,对现代夯土建筑与其他常规现代建筑的区别之处进行阐述,并结合建造工艺对现代夯土建筑设计了相关设计的研究定位,从而起到减少建筑环境消耗的目的,顺应低碳生活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具有与生俱来的适应性,这种自然适应性特征是传统民居的精髓所在,也是现代生态建筑设计中最值得借鉴的部分。通过对东峪南崖村典型传统夯土民居现状实地调研,从传统夯土民居的营造技艺、就地取材、气候适应性、基地适应性、热舒适性、节能性和绿色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传统夯土民居围护结构的生态经验,试图挖掘其围护结构自然适应性的内在机理,并将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面,为构建现代生态型建筑设计体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明 《建筑与文化》2014,(4):125-126
彝族民居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选址环境、形体布局、结构构架、节点构造、材料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对生态的适应.本文通过分析彝族民居的建造特点,探讨地域建筑与自然环境、地形结合的方式,和对于现代地域建筑的建造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风火筒建造技术与木、石雕刻工艺技术是湖湘民居民俗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今天的村镇建设中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记忆。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科技示范房"将现代建造技术与传统的风火筒建造技术和木、石雕刻工艺技术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古民居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技术融为一体,是湖湘本土建筑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对其他地区本土建筑文化的传承具有示范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水窑洼村的石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绘、问卷和建筑性能分析等方法,学习前人建造智慧的同时,整理发现石窑洞民居普遍存在的通风、采光、潮湿等问题,综合考虑当地石窑洞建造特点、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村民意愿以及改造成本等因素,提出节能改造策略,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四川8.30攀枝花地震后,常规建材的价格飞涨、恶劣的交通条件、相对低下的经济、教育和技术水平,是广大贫困偏远农村地区房屋重建普遍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马鞍桥村为基地而启动的住建部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旨在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可持续重建之路。在此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夯筑技术的改良和标准化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经济适用、易于操作,且可有效提升传统夯土民居抗震和耐久性能的技术措施。通过发动和指导全体村民兴建夯土示范宅院,遵循授之以渔的理念,使他们迅速掌握了这些技术措施,并在三个月内利用本村自然资源和震后建筑废墟,自力更生完成了全村的房屋重建。与常规建造模式相比,村民们新建的夯土农房在造价、功能使用、热舒适性、生态节能等方面显现出极大的优势。在当前西部村镇建设的大背景下,该项目针对贫困农村地区诠释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农房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居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组成内容,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受到破坏,越来越多的传统建造技艺也在渐渐消失和被现代建造所同化.本文以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塘房村石板房民居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总结当地民居的建造、材料及建造流程,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当地民居的特点并提出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在于基础资料的详实收集及整理.  相似文献   

18.
巴渝地区夯土民居室内热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民居的传统生态建造经验与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巴渝地区因特殊的地形与气候,传统民居在热环境的营造上有自身的特点。以重庆江津区龙塘村夯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测量的冬季室内热工参数为基础,运用软件模拟分析,对民居全年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夯土墙对改善夏季热环境更为有利,夯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远比夏季差;民居建筑中阁楼空间在调节室内热环境方面作用显著,具有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庄廓是河湟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因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而被广泛建造并延续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庄廓自身局限性使其面临冲击。本文以青海日月乡兔尔干村调研为基础,分析传统庄廓民居的建筑特点,总结传统营造技艺的优势,结合当地试点示范项目探索河湟地区传统庄廓民居更新的营造方法,为当地的营建体系更新与民居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若干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石板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了该地传统民居建造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息息相关,体现了豫西南传统石板民居的许多建筑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该类型民居建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