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规划师》2017,(2)
街道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升特大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文章引入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街道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通过要素客观构成分析和使用者主观评价,对北京和上海的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测度,发现两地的街道空间品质整体一般,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已逐渐从道路设计转变为街道设计,街道空间的设计内涵非常广泛,其评价内容和要素也较多.面对街道空间设计评价的微观性、多要素性、可客观量化性、可视化,急需一套街道空间设计评价方法.通过梳理街道设计的安全、有序、绿色、友好、活力5个评价内容,及机动车空间、非机动车空间、行人空间、公交空间、绿化空间、设施空间6项要...  相似文献   

4.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日常生活和交通需求。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街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并对街道活力进行了空间自相关的初步探索。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活力的街道层级较低,并且高活力街道呈聚类分布模式,街道活力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非工作日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大于工作日。  相似文献   

6.
城市街道空间即人的步行空间。本文围绕"五性三感",即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街道空间的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和安全性作为评价准则,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估体系,将城市街道划分为住宅区街道、学校街道、商业街道、历史街道和景观休闲街道5类。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评出各个街道类型中品质最高的街道,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人居环境大数据体检监测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相比地面建筑,地下街道存在改造困难、界面压抑等问题,需要更加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和评价。通过对多个城市地下街道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了地下街道界面形态的相关数据和类型,建立模型场景并通过VR展开空间认知试验获取相关评价数据,利用Logistics函数模型回归分析地下街道界面形态与空间评价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地下街道视域面积、视觉聚类系数等形态要素与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体验有着较强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街道空间曾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承担着市民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流等多种城市功能。通过对城市街道空间现状分析,根据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五个原则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实例评价分析,提出一些城市街道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使用后评价(POE)关注使用者及其使用情况,并将使用阶段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设计师,形成一个良性回馈机制来改善项目体系。为使七彩云南第一城周边街道空间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提升街道空间品质,通过对街道空间设施情况的观察分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行人使用街道空间后的使用评价等,对城市街道空间中的不足提供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时段的活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于街道这一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选择夜间这一特殊时段,结合实地调研与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价与相关性探究。研究发现夜间街道活力受到街道形态与街道功能的显著影响,而街道可达性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董贺轩  高翔 《风景园林》2023,30(1):54-62
【目的】在建设城市健康街道的背景下,街道植物空间环境及其对步行质量的影响规律问题值得关注。【方法】选取武汉市9个街道植物空间样本,通过构建街道植物空间形态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评价体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法等探索两者之间的影响规律。【结果】研究发现:1)街道植物空间形态评价体系分为尺度特征(面积、高宽比)、形状特征(形状系数)、界面特征(侧面Ⅰ通视率、侧面Ⅱ通视率、顶面通视率、绿视率);2)步行愉悦度评价体系包括满意度(0.253 7)、放松度(0.237 9)、舒适度(0.214 4)、安全感(0.162 9)、吸引力(0.131 1);3)街道植物空间形态特征对步行愉悦度的影响因子包括绿视率、顶面通视率、面积、形状系数、高宽比、侧面Ⅰ通视率,影响权重分别为0.288 5、0.238 8、0.184 1、0.164 2、0.099 5、0.024 9。【结论】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调查分析结果等,提出以人性化理念为主导的基于步行愉悦度的大城市街道植物空间评价体系。同时,提出了4点街道植物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1)选用植物要素构建或分隔街道空间,并控制乔木株距;2)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绿视率;3)重视街道植物空间边界形状的复杂度与丰富度;4)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高宽比。  相似文献   

13.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2023,30(9):105-113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针对社区附近街道的开放空间进行实地调研,根据空间环境质量评价和空间设计对比,对街道现有开放性空间的设计进行分析,以达到对现有街道开放空间适老性设计的评估和总结,为苏州市街道开放空间的设计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街道空间是城市的命脉,其活力程度反映着城市的兴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衡阳市旧城街道展开定量分析,构建了街道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围绕街区空间构成的环境多样性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因子进行比对分析。以创造显隐互鉴、宜居可期的和谐街道环境为切入点,探讨并提出对现有的街道空间的改善措施,为我国街道环境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市民营造充满活力的街道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交通量的剧增,人与车存在空间相互挤压现象,街道与道路权属之争日益严重。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前提,从用户的角度构建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评价体系,量化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指标;通过对量化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获得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分布规律和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对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街道空间的定义,阐述了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 :现阶段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补充,未来研究方向需注重本土研究的特殊性,协调好街道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大环境下,街道空间品质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街道空间,通过构建步行友好评价体系来论证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中步行友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并以南京市花园路为例,通过安全性、舒适性、吸引性、服务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步行友好程度评价打分,进一步强化此观点。最后从提高街道功能复合度,加强执法监管和明确职责分工,提升街道舒适度、注重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提出失落街道空间的活化建议和对策,对失落街道空间焕发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9,(6)
文章以城市商务核心区街道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梳理街道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及其取值特征构建评价体系;其次,在城市调研和建立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sshopper编写界面形态、街道比例D/H、建筑高度错落度以及天空可视域四组数据获取模块,从动态视角对上海陆家嘴、南京新街口以及七个国际知名城市商务核心区街道空间形态进行量化描述和评价;从而揭示我国城市商务核心区在街道空间形态塑造方面的不足,以及新加坡鱼尾狮商务核心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