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传统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培养基对存活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和分离,这种方法因其周期长、程序繁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建立了较多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本文对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前景进行综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培养基对存活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和分离,这种方法因其周期长、程序繁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建立了较多快速、简便、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本文对分子马达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其前景进行综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3.
如今, 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对人们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快速检测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降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 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研究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本文就几种常见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快速的监测,控制食品加工中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建立食品病原快速检测方法对于食品质量控制和监管及人们健康也就越来越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更加敏感。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先进技术,并对这些在当前较为先进的主流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检测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冰温条件下食品中不同类型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提出冰温贮藏中潜在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主要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观点,并介绍了快速检测和鉴定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仍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比较耗时的过程,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也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论文综述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分析法、PCR、核酸探针检测技术、阻抗法、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蛋白质芯片和纳米金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口岸通关到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物性风险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耗时长且操作较繁琐,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繁琐复杂、周期较长,难以适应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致病性等各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总结了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在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要阐述了这几种检测方法的利弊。  相似文献   

9.
即食果蔬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给其食用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致病微生物的传统检验方法耗时、耗力,目前急需一种高效率、高准确度、低成本且单次实验可满足多指标筛检要求的快速检测技术来对即食果蔬中的多种致病微生物进行同时检测。本文阐述了即食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主要危害,介绍了目前比较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并重点介绍了针对即食果蔬最新开发出的一种快速、简便、高通量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为研究者开辟其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字PCR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 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及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PCR,数字PCR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可实现绝对定量分析,为快速准确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PCR中微滴式数字PCR和芯片式数字PCR的基本原理、种类、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数字PCR技术在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阴沟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数字PCR技术目前在转基因成分和动物源性成分定量检测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中的应用技术还有待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肉制品的需求日渐增加。然而,肉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肉制品基质复杂、致病微生物浓度低的特点,传统的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过程复杂,不能满足现代食品检测的要求, 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体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法。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基于免疫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等综述肉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并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为开辟新的肉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肉品易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借由现代检测技术快速可靠的鉴别及检验肉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肉品典型致病菌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分子诊断法、免疫分析法、光谱检测法及电子鼻检测法等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在分析现有技术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肉品...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目前在基层监管执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免疫学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以及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本篇综述对上述技术的检测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抗体检测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所有快检技术的建立很难绕过致病菌富集和分离的过程,这一步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所需的时间。研发高效、快速的致病菌富集分离技术是真正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建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微生物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包括微生物试纸片检测技术、微生物代谢物检测技术、微生物免疫学检测技术、微生物DNA检测技术、微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分析了各类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并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DNA测序的一项革命性创新技术,其特点是方便快速、高效准确、信息容量大,可实现物种基因组或转录组的深入研究。现阶段,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下一代测序技术可在信息缺乏或多种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判定,可在基因序列的背景下更科学地认识食源性致病菌的遗传特性、代谢能力、致病机制等,为食源性微生物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包括第二代测序技术和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及优劣势,着重概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鉴定中的应用,并展望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由其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已跃居我国食源性致病菌中毒数量首位。目前检测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生化培养方法、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以PCR为基础的DNA分子检测方法等。本文总结了当前VP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磁珠分离、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免疫层析测试、免疫传感器、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DNA适配体传感器、DNA杂交技术等,以期为VP的快速检测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Rapid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s caused by foodborne pathogens is one of the existing food safety regulatory issues faced by various countries and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rapid and reliable detection methods for foodborne pathogens remains a hot research area for food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complex steps, time-consuming, low sensitivity, or poor selectivity of commonly used method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as a novel spectroscopic technique,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ensitivity, selectivity,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and has exhibite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is study,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SER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liquid-phase, rigid solid-phase, and flexible solid-phase are categorized. Furthermor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label-free or label-based SERS strategies and SERS-compatible techniques for the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is provid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are reviewed. Finally, the current challenges of SERS technology applie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re listed, and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trends of SERS in the field of foodborne pathogens detection in the fu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