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端锋 《小城镇建设》2005,(11):39-41,63
眼下,新乡村建设不管是作为一种行动还是作为一种话语,都已颇成气候,社会各界尤其是提倡者和参与者对新乡村建设的内涵和边界均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观点和主张,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各自的新乡村建设理念。既然已成为一种话语,便有追随话语者、论证话语者也有制造话语者,而这在促进新乡村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混乱,并不可避免地会对新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造成损害。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新乡村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在这里,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引起讨论。一、为什么要进行新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鲜…  相似文献   

2.
徐瑾  万涛 《城市规划》2017,(12):65-72
城乡二元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口外流,导致在乡村保护与发展中内生动力不足。而同时,随着城乡壁垒的弱化,一批走出去的"村外人"带着新资源,抱着乡土情怀重返故里,成为传统村落复兴的契机。本文基于乡村精英和乡村治理的"公"、"共"、"私"领域等理论基础,以传统村落H省G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乡村治理中"村内人"和"村外人"的互动关系,并指出回流的村外精英拓展了新的社区关系资本,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研究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具体行动,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境的建议,包括塑造"新乡贤"文化,建立"新乡贤"议事平台,分工协作等,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复兴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以及拓展乡村规划的理论视角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万涛 《城市规划》2016,(11):21-29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文章借用G村的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对策:"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以期为新乡贤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网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美丽乡村建设是新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为乡村振兴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河北省馆陶县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求索,摸索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稳路子"——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之路,即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小镇建设理念为指导,推动特色小镇产业、文化和生态高度融合的新乡村创建之路。村庄是中国文明体系里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传统村庄已经破败,有的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我们的传统村庄需要活化,重新恢复它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在新乡村建设实践中,不仅要优化物质环境品质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社区,同时又要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对策和解决方案。从乡村聚落和建筑的内生逻辑,即环境关联性、系统关联性与文化关联性出发,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乡村地域文化。以鲤鱼溪新乡村建设为例阐述建设一个生态宜居的新乡村应该创造一个得到群体认同和可以共享的公共空间体系;并且因地制宜地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条件做出有效的环境关联性响应;同时采用混合聚居系统以激发"自下而上"的体现系统关联性的社区生活体系和活力空间体系,提供一种和迁出地相关并具有文化关联性的可识别特征,全方位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乡村的低碳化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高碳排放加剧,同时亦展现了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与新能源发展的空间资源优势。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应构建“碳中和-新乡村”战略耦合机制,推动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与乡村的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广袤的空间资源的良性互动,开辟城乡资本、资源流动的新途径。基于新的视角,依托广东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存量农房数量巨大的资源特性,探索了建设“乡村分布式光伏”的技术体系、实施路径及运营模式。最后从乡村新能源发展延展到对乡村绿色发展新模式——“碳中和新乡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改革驱动下苏南乡村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苏南乡村改革进程及其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实证调查和研究,对以城乡统筹和土地流转为核心的新乡村改革驱动下苏南乡村地区空间转型的特点和内涵进行了全面总结,对转型出现的新的乡村空间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对苏南乡村地区规划变革的方向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2016,(5)
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乡村建设,已有了一百年了。一百年的乡建,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是知识分子、实业家、社会机构和村民及村民共同体合作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单一建设到系统建设的过程,是民间推动到政府主导的一个过程。百年乡建,是近代以来强国梦的重要部分。当下,乡建进入了第二个百年——新乡村建设。后现代化赋予了乡村新的价值和使命,新乡村建设需要有新的外部力量和农民合作,需要政府有新的作为,需要新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第二个百年乡建的起步,是中国梦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人口的迁移聚居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空间形态和生活形态,新乡村建设在改善物质环境和完善生活设施配套的同时,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文章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以客家建筑为例,结合类型学和移民适应性理论分析客家建筑迁徙过程中建筑文化演进的涵化现象,总结建筑迁徙中潜在的内生逻辑,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环境关联性""系统关联性"和"文化关联性",为当前新乡村建设中更好地实现建筑文化传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罗周朝  章汉东 《四川建材》2006,32(6):235-237
乡村康庄工程是浙江省实施交通“六大工程”的内容之一,为使乡村康庄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基于目前乡村康庄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提出处理对策,使我省的乡村康庄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为建设我省社会主义新乡村提供交通保障。  相似文献   

11.
周曦 《华中建筑》2007,25(7):66-68
在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中,住宅是农民最关心的切身问题之一.借着这个形势,建筑师得以介入一次计划提供50套低层独院式农村住宅的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该文重新比较了古农村民居与现代农宅的巨大落差,然后剖析了目前农民住宅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良好的农村住宅建设必须依靠集中的力量来完成,需要建筑师的介入.在本次设计中,建筑师首先梳理了农宅功能,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引入新农村住宅设计中来,同时又良好地照顾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性,在形式表现上,注入乡土元素,使得农村住宅呈现出一种"二元性"的建筑形式,最后指出了进入到实践环节的农村住宅设计所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在规划中尊重农村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村庄规划为重点,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结合新农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黄宁  薛爽  程明华 《规划师》2007,23(4):50-54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武汉市实施了以增收致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通过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指导意见书>,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类型、标准及项目内容,提出"四通"、"四改"、"一化"和"一室一场"的具体要求,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成了王家河镇卧虎村等一批试点村的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入手,通过研究和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现状,结合国外一些农村住宅的建设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作了一些探求。主要针对住宅的节能省地,建设质量,建造技术,住户参与和专业指导(住户自建和统一规划)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索,希望能为新农村住宅的建设寻找一条独具特色和适合时宜的发展之路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托政府导向解决"三农问题"为研究支撑,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提高中国新农村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优势,构架农民、农村、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根据对和谐社会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方式的界定,实现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提升和运行,促进和谐发展,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而合理的规划必须建立在翔实的现状地形图基础之上,但由于历史原因,村屯几乎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南宁市村屯地形图测绘难度大,时间紧,南宁市勘测院采用IMU/DGPS辅助航测技术完成了2007年度新农村规划地形图测量项目。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对采用IMU/DGPS辅助航测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工作流程、成果精度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曾卫  江征 《重庆建筑》2010,9(12):18-20
社会需要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基于这种背景应运而生。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今天新农村建设在各地方大规模地进行,怎样更好地完成这项惠民政策,改变乡村面貌,实现农村繁荣,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建筑设计参与人员应考量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困境,综合地域、造价、技术、环保等因素,结合实际,多方参与,因地制宜,避免出现失序开发的短期行为,保留自然环境特征,保护风土生态系统,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本文从新农宅建筑设计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现象进行简要总结,以及籍此引发的一点关于设计的思考;并对四川省南江县黄金村新农村建筑设计创意奖方案进行了评析,试图用类型学方法思考当下新建新农村布局形式,尝试着通过研究单体和院落不同组合方式来达到可复制性、可识别性、以及可操作范围内的均等性(可公平分配)等问题,探讨农村聚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杨宇振  覃琳  孙雁 《中国园林》2007,23(9):46-49
农村整治与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住屋建造则是农村整治与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深入论述了农村住屋建造面临的普遍问题、研究的意义和现状,认为农村住屋建造研究是建筑从业者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其他学科难以介入的领域;提出农村住屋建造体系研究的5个具体方向,认为必须十分谨慎地使用现代技术,因地制宜地应用各种适宜的建造方式和技术,避免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出现的粗糙简单,减少"大建设中大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强  李佳伶  代敏 《中外建筑》2010,(12):109-109
农村集贸市场在益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益阳农村集贸市场在日益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以促进农村集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中央指导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相关实践经验的总结,尝试提出相对系统且操作性强的新农村建设实施体系:以定量化的目标体系为指引,以整合资源的项目库为统一操作平台,并辅以多元融资、资金监管和绩效考核等保障机制。并详细阐述了目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内容构成以及项目库的属性分类与演变路径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