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 探讨泡沫硬化剂治疗儿童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间,对93例诊断为静脉畸形的患儿选择泡沫硬化剂进行全麻下介入硬化治疗。诊断标准为出生时病变存在或出生后出现,随着患儿年龄增长病变范围逐渐增大;病变位置表浅时表现为蓝色,体位试验阳性,MRI显示特征性表现。根据回流速度将静脉畸形分为高回流和低回流2种类型,其中高回流型39例,低回流型54例。术后随访6 ~ 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 93例患儿成功进行泡沫硬化剂治疗,平均每例次应用泡沫硬化剂6.5 ml,其中24例治愈,38例基本治愈,1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1.7%(76/93)。2种类型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良反应:4例一过性视觉障碍,16例瘤体肿胀、6例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DSA引导下泡沫硬化剂治疗儿童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并发症小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低回流类型的静脉畸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海波  张靖 《工业加热》2017,(3):217-220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联合组织胶硬化栓塞治疗儿童高回流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10月全身麻醉下介入硬化剂治疗的339例静脉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对137例高回流静脉畸形患儿施行无水乙醇联合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硬化栓塞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 137例高回流静脉畸形患儿均成功接受无水乙醇联合NBCA胶治疗,其中23例治愈,31例基本治愈,42例有效(好转),总有效率为70%(96/137)。1例NBCA胶回流导致异位栓塞,8例皮肤破溃,3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肺动脉高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2/137)。结论 无水乙醇联合NBCA胶硬化栓塞治疗儿童高回流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肺大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9例肺大泡患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聚桂醇,2 ~ 4 d后再次在CT引导下抽出气体和渗出液,术后随访CT等检查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共22个肺大泡,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8个肺大泡空腔完全消失,4个仅有少量气体残存,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3例患者出现少量气胸,2例患者诉胸部明显疼痛,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肺大泡疗效明确,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痛苦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臭氧(O 2 -O 3 混合气体)治疗术在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选择椎间盘内负压11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5例,伴椎管狭窄10例,伴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骨质增生、小关节退行性变30例,伴侧隐窝变窄4例,伴腰肌劳损10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臭氧治疗术,盘内注入臭氧量2~3ml ,椎旁间隙注入臭氧量5~8ml ,O 3 浓度为(30~40μg /ml )。合并腰肌劳损者,根据病理解剖特征,采用20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臭氧,对疼痛组织内行浸润注射,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通过对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70例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的对比,显示80%患者术后症状立即缓解,术后1周有效率达95%,随访3、6个月有效率可达96%。结论正确的临床诊断,准确的手术操作,以及合理的将臭氧联合应用于软组织损伤性疼痛中,可明显提高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和泡沫硬化剂治疗儿童四肢静脉畸形(V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四肢VM患儿,根据Puig分型采用单纯无水乙醇/泡沫硬化剂治疗或联合应用治疗,随访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21例患儿共治疗32次(1~3次/例),均达到症状或功能改善,有效率为100%。术中无水乙醇平均单次应用剂量为(0.21±0.12) mL/kg,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平均单次应用剂量为(5.10±2.70) mL。术后随访6~14个月,患儿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CHEOPS)评分均值(4.51±2.32)较术前(10.25±2.44)明显下降,表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症状复发、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根据Puig分型选择无水乙醇、泡沫硬化剂或两者联合治疗四肢VM病灶安全有效,尤其是对部分病灶联合应用,可降低无水乙醇应用量,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讨多点穿刺的类型、优势及适应证。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多点穿刺技术对46例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46例次腔内治疗,分析该组病例的病变分型、多点穿刺优势及经多点穿刺技术行腔内治疗的成功率。结果 多点穿刺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相反方向处理同一靶血管,Ⅱ型为直接穿刺靶血管,Ⅲ型为相同方向处理不同靶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80.4%。结论 多点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充分认识多点穿刺的优势、良好的术前设计、精准的穿刺技术及合适介入器材的应用有助于多点穿刺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应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下腰痛26例.所有病例均在X线电视导向下进行.结果随访3个月~4年,无严重并发症.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术后3~6个月随访组,26例中优15例(57.7%),良7例(26.9%),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7个月~1年随访组22例,优11例(50.0%),良6(27.2%),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2%.术后1年以上随访组14例,优7例(50.0%),良4例(28.  相似文献   

11.
12.
曾德筠  廖良忠  杨维竹 《工业加热》2016,(12):1049-1053
【摘要】 目的 探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无水乙醇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总结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71例静脉畸形患者共82病灶,分为A组(n=40,接受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和B组(n=42,接受无水乙醇注射治疗)。A组中高回流型病灶23个(A1组),低回流型病灶17个(A2组);B组中高回流型病灶25个(B1组),低回流型病灶17个(B2组)。对比分析A、B两组以及A1、A2组,B1、B2组,A1、B1组,A2、B2组临床疗效,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5.2%(P<0.05),A1组、A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5%、88.2%(P<0.05),B1组、B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100%(P>0.05);A1组、B1组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B2组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较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更有效,其主要机制在于能更彻底地栓塞回流静脉;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对低流速型静脉畸形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朱琪  王琨  任冉  ZHU  Qi  WANG  Kun  REN  Ran 《工业加热》2001,(2)
目的分析了多种因素对肺穿刺活检气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46例病人均在X线透视引导下操作。所分析的各种因素为病灶大小、位置、穿刺次数、肺气肿及穿刺后体位。结果 46例病人中9例发生气胸(19.6%),9例肺气肿病人中4例发生气胸(44.4%),其中2例经胸腔置管引流治愈。10例病灶<3cm者3例产生气胸(30%)。穿刺点向下卧位的20例中4例产生气胸(20%);剩余的26例自由卧位中5例产生气胸(19.2%)。结论经皮肺穿活检中的病灶愈小气胸发生率愈高。肺气肿病人肺穿后气胸发生率较高,且常为症状性气胸。穿刺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评价在冠(矢)状面图像引导下采用经腹腔足头向穿刺路径对近膈顶原发性肝癌病灶进行冷冻消融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CT重建的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上,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对直径≤5 cm的近膈顶肝癌病灶进行穿刺和冷冻消融。并对穿刺相关的技术参数、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共治疗了33例共37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3.3 cm,穿刺技术成功率91.9%(34/37),平均穿刺路径长度10.97 cm,平均扫描次数14.0次,平均穿刺操作时间35.2 min。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病灶完全消融率82.4%(28/34)。在术后12~24个月随访中,85.2%(17/23)的病灶没有出现复发。结论 在CT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上应用足头向穿刺路径对近膈顶肝癌进行冷冻消融,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的进针选择、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114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选择合适体位及进针路线,在CT引导下以Seldinger法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114例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18~30 min。结论 选择正确的穿刺路径对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有极大价值,对缓解临床心脏压塞症状可行性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20.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先行脾动脉栓塞,然后常规胃镜下曲张静脉注射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EIS组36例单纯给予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所有患者在12个月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完成曲张静脉系统根除治疗后所需硬化治疗次数、硬化剂用量。结果 患者完成曲张静脉根除治疗所需平均治疗次数联合治疗组为1.5次,EIS组为2.7次;完成治疗所需总的硬化剂量在联合治疗组平均为38 ml,EIS组为94 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和 < 0.05)。结论 PSE联合EIS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