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湖重污染底泥的生态疏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荷生  张永健 《水资源研究》2004,25(4):29-31,35
太湖湖盆沉积物(底泥)是湖体营养盐的储积库,是重要的污染源。在湖泊外源污染治理得到一定成效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疏浚是控制湖体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太湖底泥疏浚有别于港口、河流疏浚,属生态工程范畴。其基本核心要解决;疏浚必要性,疏浚区域范围、疏浚适宜深度、疏浚技术工艺、二次污染防治,环境风险评估,底泥合理处置和基底修复等生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是湖体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工程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为后续生物技术介入提供基质条件、综合分析底泥污染物垂直分布、沉积相特征、主要污染物分布受人为干扰影响程度、沉水植物生物特性、淤泥土壤水动力学、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和疏浚后基面高程控制等参数,太湖底泥疏浚深度控制40~50cm为宜、施工总体设计强须注重建立物种保护区和排泥场淤泥的安全处置及尾水达标排放.依据底泥的不同密度选择不同的疏浚机械,疏浚挖掘头部设备的密封和抽吸是关键.竣工时应做好基底修复.  相似文献   

3.
湖泊底泥释磷时空差异性较大,通过实验手段往往较难获得准确的湖泊底泥释磷强度。以杭州西湖为例,以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构建零维模型对2011年西湖外湖TP全年的变化过程进行反演,得到了外湖各月份的底泥释磷强度,并构建了多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对该释磷强度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采用反演得到的底泥释磷强度结果作为三维数学模型的参数值,模拟得到的2011年外湖TP浓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该底泥释磷结果可信。该方法可为国内其他湖泊底泥释磷强度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疏浚底泥的处理是河道疏浚工作的重点,底泥处理时需注重因地制宜的处理原则。以温岭市九龙汇滞洪区一期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底泥的适用性、适用范围及其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介绍,并进行了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5.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①太湖底泥是湖体水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内污染源.②在湖泊外源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后,以减少内源污染负荷为目的的生态疏浚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措施.③太湖底泥疏浚属水生态整治工程,以最大可能取走污染物、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控制目标,生态疏浚是局部的薄层精确疏浚.经采用生态调查方法,查明太湖底泥总蓄积量为19亿m3.主要疏浚范围是底泥厚且污染重的重点功能湖区,如梅梁湖、贡湖等.依据太湖底泥的污染特性,疏浚深度以40~50cm为宜,并应为后续生物修复技术介入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密闭无扰动抽吸式头部掘进是关键,冬初至春末为最佳施工期.排泥场防渗、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淤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生态疏浚的环保要求.  相似文献   

6.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太湖水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之一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底泥是太湖富营养化营养物质的内污染源。太湖淤泥沉积面积约占全湖的69.84%,其分布受湖泊水动力特点的制约,粒度组成与湖周围土壤粒度和污染物有关。底泥表层富含营养物质,总氮为0.022%~0.45%,总磷为0.039%~0.237%,是引起湖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自80年代以来,底泥中营养盐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受制约于湖水水质变化,呈同步急剧增长的趋势。在强化外源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水源地和重要保护水域实施府泥生态疏浚,对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有很大作用。生态疏浚有别于工程清淤,其目的是为清除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属生态环境工程范畴。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法、设备、作业方式、清除最佳作业期等都有特殊要求。疏浚淤泥处理应注意防止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7.
苏州河底泥疏浚中试是为验证底泥疏浚施工过程中对苏州河水质、环境的影响;选择适合苏州河工况、底泥特性的疏浚设备,是底泥疏浚在研究决策阶段进行的实地试验研究。本文介绍了中试取得的验证成果.对中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著(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相似文献   

9.
苏华 《江苏水利》2005,(1):34-34,36
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今天,环保疏浚应运而生。环保疏浚是水下机械疏浚行业的一个新的分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清除被污染的底泥。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尽可能地减少施工中带来的二次污染。现就我国滇池草海、杭州西湖、无锡太湖五里湖环保生态疏浚的经验,浅谈环保疏浚应抓住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运用微电极技术,模拟盐城大纵湖疏浚前后沉积物柱状样,分析疏浚前后沉积物-水界面约2cm深度的pH、Eh和DO的剖面数值及变化规律,探讨底泥疏浚对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方法和微电极技术测得的Eh和pH值结果相差很大,微电极技术在微尺度下更具有研究意义;疏浚前后沉积物的含氧层厚度分别为8 mm和13 mm;微尺度下疏浚前后pH、Eh和DO值的变化趋势显示疏浚有助于富营养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太湖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太湖底泥清淤作为工程治理手段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太湖底泥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污染源构成和湖泛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已经实施的太湖清淤疏浚效果的分析,表明清淤对改善太湖水质或抑制蓝藻暴发的效果十分有限,且存在诸多问题,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为目标的太湖底泥大规模清淤疏浚须谨慎决策。  相似文献   

12.
环保疏浚系列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五里湖的底泥污染问题,研究了环保疏浚深度确定技术、精确疏浚技术、疏浚过程防扩散技术、堆场余水处理技术、堆场污泥干化技术、堆场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环保疏浚生态风险评估技术共8项环保疏浚的系列化技术,并介绍了环保疏浚系列化技术在工程实施中的示范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东钱湖底泥环境特征与疏浚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目前以环境和生态治理为目的的底泥疏浚工程中尚无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指南的情况下,以宁波东钱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可行性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了东钱湖底泥环保疏浚方案。详细阐述了该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底泥污染特性及污染状况分析,疏浚平面范围、疏浚深度及疏浚工程规模的确定,疏浚底泥处置及余水处理等。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河湖联通、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战略的实施必然产生大规模的疏浚泥,面向环保疏浚的城市河湖疏浚底泥一站式周转循环处理技术为我国河湖疏浚泥处置开辟一个新的节能、环保处理方法。揭示了负压在疏浚底泥中的传递机理,提出了防堵负压快速固结技术,解决了传统负压处理疏浚底泥经常面临的淤堵问题,通过技术处理,疏浚底泥含水率可以快速降低至液限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6.
石正宝 《人民长江》2013,44(20):85-88
苏州河底泥疏浚有别于常规工程疏浚,故疏浚断面不能简单以排水断面确定。由于目前我国尚无河湖底泥污染物控制标准,设计只能根据底泥污染垂直分布特性、土壤质量标准、苏州河生物毒性指标、土壤背景值等情况,参考美国、加拿大以及欧州一些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确定苏州河底泥污染物控制指标,确定期望疏浚泥面线,并综合考虑防汛墙稳定、景观水库、施工控制等要求,对65个典型断面逐个拟合确定了疏浚设计断面。其工程经验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介绍了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之一“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阐述了示范工程实施地点太湖五里湖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以及课题研究与五里湖治理的技术路线,总结了子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技术方法创新与关键技术创新,评价了环保疏浚示范工程、退渔还湖示范工程、生态重建示范的实施效果以及太湖五里湖示范工程实施前后的水质变化。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底泥污染物控制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苏州河底泥污染特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苏州河生物毒性指标、土壤背景值,参考国内外疏浚工程实践,大胆创新,提出底泥污染物控制指标,确定了期望疏浚深度与疏浚规模;本文以苏州河底泥疏浚为工程实例,初步探讨了河湖底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同类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浅谈苏州河市区段底泥疏浚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迮秋华 《上海水务》2007,23(2):15-17
苏州河市区段的底泥疏浚是苏州河第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苏州河底泥疏浚目的、底泥组成、河道工况以及现有疏浚设备等进行分析,对底泥疏浚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与论述。  相似文献   

20.
对大纵湖底泥疏浚的短期效应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了上覆水体的Eh、pH和磷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有机磷、铁/铝磷、钙磷等5种形态磷质量比的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底泥疏浚30 cm对上覆水体Eh、pH以及磷浓度控制效果不显著,且沉积物磷形态不是影响沉积物释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