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加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强烈依赖于水资源;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许多地区已出现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其生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干旱灾害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庆市干旱灾害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耦合的特定产物。影响重庆市干旱灾害脆弱性的因素,包括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干旱意识及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因素。因此,通过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完善干旱政策法规建设、开展干旱科学技术研究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重庆市防旱抗旱的能力,降低干旱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针对丰城市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和影响范围,本文从现有的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分析了当前的抗旱能力,并从引发干旱灾害的降雨分布不均,天时与农时错位自然气象、抗旱水源工程分布不平衡、输水建筑物老化失效、效益难以发挥和人类活动造成赣江河床下切等因素进行剖析,从加强小型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城乡水源工程建设等抗旱工程措施和强化科学调度蓄水、加强部门通力协作,强化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各项服务机制等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提出抗旱对策建议,为今后抗旱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干旱灾害有加重的趋势,抗旱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的旱灾发生概率大、范围广、历时长、危害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减灾工作,通过组织实施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干旱缺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年际年内变异增大,极端天气事件有多发频发的趋势,区域降水和河川径流变化波动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做好水资源调度是抗旱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云南大理州在连续几年干旱中的水资源调度情况分析,得出基础设施薄弱、调度能力不足、统筹协调不到位等是制约水资源综合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通过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调度能力和实行区域水资源综合协调调度等措施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抗旱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防汛抗旱》2011,21(6):72-7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抗旱规划》。会议指出,干旱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稳步提升,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范围扩大的趋势。目前全国60%以上的县区为易旱地区,658个城市中有110个严重缺水,抗旱减灾任务艰巨繁重。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倪深海  顾颖 《中国水利》2011,(13):25-26,3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但我国现状抗旱能力薄弱、供水能力和抗旱投入不足,及抗旱管理水平不能应对我国旱情旱灾向严重化发展的趋势。面对严重的抗旱形势,抗旱工作必须实现战略性转变,实现主动抗旱、全面抗旱和积极抗旱,根据不同类型旱情旱灾发生的特点,旱灾影响的范围和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以全面提升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8.
葫芦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干旱发生频繁。2014年,葫芦岛市发生严重夏伏旱,介绍了葫芦岛市干旱及抗旱救灾基本情况,分析了葫芦岛市干旱特点和成因,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等抗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0年秦皇岛市受降水量少,持续高温,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先天不足,地下水下降及水资源浪费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严重旱灾,给全市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优化配置水资源,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0.
区域旱情指标是准确判别旱情等级,有效进行防旱抗旱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旱情实时评估,避免或减轻管理性干旱所造成的损失。以山西长治市为例,从引发干旱灾害受自然地理、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因入手,分析了区域旱情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以农业旱情、旱灾损失情况和抗旱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区域农业旱情受灾程度进行了评定,划分了干旱易发地区;以历年旱情过程分析,解释了应用农业旱情指标和降水距平指标进行干旱等级划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地域分布、年际、年内变化特征的分析与实时旱情的实践与验证,提出了以水文干旱指标与实时农业旱情相结合的方法作为评价该地区的旱情指标,使干旱程度的描述能力更强、防旱抗旱减灾的依据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2000年秦皇岛市受降水量少,持续高温,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先天不足,地下水下降及水资源浪费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严重旱灾,给全市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优化配置水资源,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保护,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新疆塔城地区北部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干旱后果比1974年和其他干旱年份更严重,灾害程度更大。通过对2008年干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成因包括自然和非自然因素,其中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是影响干旱的主要因素;水、土资源是干旱地区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关键生境要素,提出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农牧业经济结构,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才能有效抵御区域性干旱灾害,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需水迅猛增加和水体污染等影响,我省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充分认识我省干旱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与抗旱应急保障能力,通过开展城市应急水源建设、灌区节水改造、生态补水、抗旱应急体系建设等工作,提高我省综合抗旱减灾能力,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干旱灾害的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干旱灾害风险的复杂性、多变性也愈来愈显著。2022年,水资源相对丰沛的长江流域发生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影响波及流域农业生产、城乡供水、生态、航运、发电等诸多方面。在总结2022年长江流域旱情、旱灾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长江流域抗旱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抗旱减灾工作重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用水需求的不断加大,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许多地区受到严重的干旱等灾害。文章在渭河流域历史干旱的水文气象条件下,基于统计降尺度的方法应用于两种全球气候模式CNRM-CM5和Can ESM2,预测未来的区域干旱情况,成果对评估渭河流域的干旱程度和分析干旱的出现规律,对防汛抗旱和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哲盟位于内蒙东部,属半干旱地区,旱灾频繁、干旱时间长,干旱和缺水期同步。自然条件决定了干旱是长期影响哲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由此亦决定了提高抗旱能力是哲盟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农业必须推行节水型灌溉,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设以地下水资源供水系统为主的抗旱设施,建设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双配套的供水工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干旱对我国经济社会供水的威胁越来越大,实施干旱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干旱期的重点供水保障目标和应急供水标准是应对此类事件的最有效措施。在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及供水现状、用水对象及用水水平和干旱灾害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东北地区不同干旱等级条件下供水保障目标和应急供水标准,为科学制定干旱期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灾害仍是威胁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文章在贵州省旱灾情况分析、抗旱工作薄弱环节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抗旱工作的总体布局及区域抗旱重点,对今后抗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呈明显上升态势,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研究干旱灾害防灾减灾意义重大。结合参与广东省干旱灾害致灾调查的有关工作,分析广东地区抗旱减灾方面存在的若干短板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广东地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的建议,以期真正实现从被动抗旱走向主动抗旱,努力消除干旱灾害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干旱灾害呈上升趋势情况,提出了增强科技意识、加快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防旱与防汛并重、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与管理并重、田间工程与骨干工程并重、重视非水利抗旱措施以及发展旱灾保险事业等。防御干旱灾害的十大策略,对政府部门和水利部门做好防旱抗旱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