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从氧化皮结构出发,对低碳钢热轧板氧化皮的结构与热轧板酸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碳钢热轧板在卷取前期(温度在400~500℃)的氧化铁皮分为两层,即外层是Fe3O4,内层为FeO;在室温下放置两天以后的板,氧化皮中的FeO完全分解为Fe3O4和Fe,并且铁颗粒在原FeO的晶界富集。具有FeO和Fe3O4复合结构的氧化皮比Fe3O4单层氧化皮更易酸洗。  相似文献   

2.
采用EDS和XRD等技术研究了吐丝温度为950 、980 ℃时低碳低硅钢盘条氧化铁皮的显微结构特征及组成相。采用EBSD技术研究了低碳低硅合金钢盘条氧化铁皮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盘条的氧化铁皮结构主要有3层,最内层为FeO,中间层为Fe3O4,而最外层为Fe2O3,且FeO层最厚。吐丝温度对氧化皮厚度有显著影响,吐丝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氧化皮较厚且结构疏松,有利于机械剥离。盘条氧化铁皮FeO层晶粒尺寸小于Fe基体的晶粒尺寸。盘条氧化铁皮中的FeO相比例最高,相比例与氧化铁皮各层的厚度关系一致,其中吐丝温度较低的实验钢中FeO比例较小,Fe3O4和Fe2O3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首秦公司船板现场生产实践,设计并进行了轧制温度及二次除鳞的工业实验.对比了不同精轧开轧温度与终轧温度对船板表面氧化铁皮成分及结构的影响.按照不同板料厚度对二次除鳞的除鳞道次与除鳞方式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精轧开轧温度与终轧温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船板表面氧化铁皮的成分,减少Fe2O3含量,获得致密性好、连续性好的氧化铁皮.对于薄规格船板,宜采用多道次除鳞,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化铁皮压入;对于厚规格船板,应避免采用第一道次除鳞,可以有效地提高船板表面氧化铁皮均匀性与致密性.  相似文献   

4.
《塑性工程学报》2013,(4):42-46
采用SEM、XRD观察并研究SPHC热轧板卷不同位置表面氧化铁皮的微观形貌、相结构及其组成比,探讨冷却速率、环境因素对SPHC热轧板卷表面氧化铁皮的形貌和相组成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20m取样位置1/2处冷却速度较低、处于贫氧状态,SPHC热轧板表面氧化皮基本为Fe3O4单相,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FeO相逐渐增多,1/8处呈Fe3O4和FeO两相结构,相组成比约为Fe3O4∶FeO=66.9∶31.9,氧化铁皮厚度均为8μm左右;在1m取样位置1/2处冷却速度较低、处于富氧状态,表面氧化皮基本呈Fe3O4和Fe2O3两相,组成比约为Fe2O3∶Fe3O4=39.8∶56.5,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相组成转变为FeO、Fe3O4和Fe2O3,组成比约为Fe2O3∶Fe3O4∶FeO=25.3∶43.3∶31.4,氧化铁皮厚度均为12μm左右。  相似文献   

5.
史园园  郑宏伟 《轧钢》2017,34(1):40-42
钢纤维用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和结构对其拉拔前的机械除鳞有较大的影响。为此,研究了不同吐丝温度和冷却工艺下盘条表面的氧化铁皮厚度和结构,结果表明:吐丝温度越高(860 ℃增加到890 ℃),生成的FeO层越厚(22 μm);冷却速率越快(05 ℃/s增加到1.5 ℃/s),生成的Fe3O4层越薄(12 μm)。当吐丝温度为880 ℃、冷却速率为1.5 ℃/s时,氧化铁皮厚度较薄(总厚度15 μm),致密度较高(FeO:Fe3O4厚度比为4∶1),易于机械除鳞和拉拔。  相似文献   

6.
采用将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灼烧研究了T700氧化铁皮的结构.结果显示,T700氧化铁皮的成分与结构、温度密切相关,900℃以上氧化铁皮为疏松的FeO和致密的Fe3O4层;随温度的降低,Fe3O4层迅速减少,Fe3O4/FeO的厚度比值迅速减小,且两者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氧化激活能的计算说明,Nb、Ti的存在加速了氧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应用5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研究高碳钢线材氧化铁皮在高温下的氧化机制,对热处理后的5个试样表面的氧化铁皮进行SEM观察。研究了高碳钢线材在氧化过程中,温度对氧化铁皮厚度的影响规律和氧化铁皮先共析反应温度。结果表明,在高温氧化时,随温度的升高,氧化铁皮厚度随之增加,在850℃以上时,其氧化速率急剧增加;氧化铁皮从高温冷却到700℃时,FeO处于不稳定状态,析出单相Fe3O4,减少了下一步要发生共析反应的FeO的量,从而降低了共析组织α-Fe+Fe3O4在整个氧化铁皮中所占比率。  相似文献   

8.
杨奕  欧阳可居  刘雍  魏兵  刘洋 《轧钢》2017,34(6):74-76
通过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铁皮层相结构进行的分析,可以有效定性分析热轧板卷表面的氧化物结构相构成,再通过拟合不同峰位下高斯线型峰的面积,可计算各种Fe化合价含量比,并且通过刻蚀在厚度方向定量分析各种氧化物的含量对比,可有效表征氧化铁皮结构相的分布状态。通过检测表明:最表层Fe3O4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深度的增加,Fe3O4逐渐减少,同时FeO的比重开始增加,在整个氧化铁皮层中存在含量较低的单质Fe,表明氧化铁皮层中存在有共析的Fe3O4+αFe相。  相似文献   

9.
孙彬 《热加工工艺》2014,(15):27-30
对比了510L热轧钢在两种热轧工艺条件下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和厚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两种热轧工艺条件下,钢卷均是边部的氧化铁皮厚度最大,1/4处的次之,心部的厚度最小。由于外界供氧差异,使得钢板沿宽度方向,边部的氧化铁皮层中原始的Fe3O4较厚,并且FeO层的共析转变较为完全。1/4处原始的Fe3O4较薄,部分FeO发生共析转变。中心处没有原始的Fe3O4,只有少量的FeO发生转变。适当地降低精轧开轧温度和卷取温度,提高终轧温度能减小氧化铁皮厚度,促进FeO发生共析转变。  相似文献   

10.
热轧板卷的表面通常呈蓝灰色,并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但是由于不同钢种的化学成分与轧制工艺不同,有时候钢板表面会出现红色氧化铁皮(俗称红锈),特别是对含硅钢,红色铁皮显得尤为严重.这既影响产品的外观,又会造成轧辊的磨损加重,以及钢板因铁皮的压入而影响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